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理论研究
2017-03-23苏杉史冉
苏杉+史冉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一般意义上讲,通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对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其收入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对提升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满足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列举了一些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相关理论,希望能为研究如何促进职业培训方面提供支持。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人口红利 培训
中国社科院王春光研究员在2001年发表的《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一文中,通过与上一代农村流动人口的代际对比,描述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此外,“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也在2010年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此后则成为了正式的官方概念。新生代农民工首先是年轻,主要是指80后、90后,年龄在18—25岁之间;其次是没有农业农村生活背景,渴望融入城市,能像城市的青年人一样发展。他们与50、6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有着较大的区别:第一,文化程度较高,易于接受现代网络通信工具等新事物;第二,与农村、农业的联系弱,不愿务农;第三,外出的动机强调学技术、长见识、谋发展,实现个人发展,而不仅仅是赚钱;第四,职业期望值高,关注行业是否有发展前途,不愿意从事辛苦的行业,收入回流低;第五,愿意长期留在城市,具有更高的权益要求,例如工作稳定、提高工资水平、解决住房、社保、孩子教育。这些新的特征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对职业技能培训的看法、需求不同,同时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以及技术、知识等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我们从理论角度入手,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来研究其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为后续设计构建符合需求特征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是人口红利理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表示,旧的人口红利渐渐消失了,因为劳动力成本高了,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口红利的贡献下降幅度加深。我们可以判断,未来适龄劳动力人数增长速度将进一步下滑。由此得出结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很难依赖于适龄劳动力人数增长所带来的人口红利。随着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结束增长态势,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开始调整。主要表现为普通劳动力短缺问题逐步演变为全国性、长期性的问题,劳动力工资也呈现全局性、整体性的上涨。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我国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而且之前相对廉价的农民工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更快。结合近年来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往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更为便宜的国家转移的趋势,可以判断我国过去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步丧失,廉价劳动力时代终结。通过简单的劳动力数量增长而形成的旧人口红利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这也直接导致了低技术廉价劳动力的劳动成本优势时代渐行渐远。如果我国仍依赖于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产业发展路径,劳动力工资的上涨的趋势也将不可持续,这极有可能导致陷入经济停滞的“中等收入陷眺”。为此,考虑到我国巨大的劳动力数量存量,一旦能够实现人口红利的新旧替代,新人口红利将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讲”提供增长源泉。而在我国廉价劳动力市场上,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主要供给者,将成为人口红利替换的主要对象。所以,在我国面临新旧人口红利替换之际,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加快进入技工时代、创造新的人口红利至关重要,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要考虑是二元制体制理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我国的城镇化率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匹配,直接导致了内需不足、公共服务分配不均等一系列问题,反过来又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城镇化进程依然是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城镇化思路中,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做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且特别强调农民工的市民化。因此,未来二十年新城镇化的主体将是新生代农民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这新城镇化主体的职业培训的意义重大,关乎新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
然后要考虑的是“市场失灵”理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有待健全完善的组织管理和投入机制直接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而培训方式结构的单一化倾向以及缺乏制度设计与供给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缓慢。此理论基于政府、学校等培训机构、企业及农民工各行为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为出发点,从供求失衡等方面我们可一窥眼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困境的成因。包括培訓效果与利益诉求不匹配、投入机制缺失、培训方式与结构的单一。同时,结合我国体制转型、结构调整的特征,政府角色的缺失所带来的组织整合能力低下、培训的单一化倾向以及缺乏制度设计与供给等问题也日益暴露。
综上理论经验,考虑到人口红利不断萎缩、职业培训参与率低、职业培训组织形式的结构不尽合理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发展现状,我们希望为政府相关体系构建、培训内容与师资、培训组织方式与资金来源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时,也为我们继续相关方向的研究打下基础,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提出新的思路。
注:本论文是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2016年《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JRS-2016-1042。
作者简介:苏杉,男,1982年。河北石家庄人,研究生学历。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经济法。史冉,女,1978年。河北石家庄人,研究生学历。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