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应急产业发展报告
2017-03-23裴成荣张馨
裴成荣+张馨
应急产业一般指为预防、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产品和服务而形成的活动的集合。
按类别划分,应急产业包括救援处置装备与技术、监测预警诊断设备与技术、预防防护产品与技术,应急服务包括社会救援服务、咨询培训服务、应急物流服务等。
根据陕西应急产业发展现状的特点,本次调研主要集中在应急制造业,即生产专用应急产品的企业,以及应急服務业。
随着公共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高、破坏力更大、影响力更强,尤其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信息安全等领域,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复杂,防控难度不断加大。2015年8月在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的危化品爆炸事故,再一次警示发展应急产业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应急产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先导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陕西是能源大省,围绕能源化工打造了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现代煤化工综合利用基地等“十大基地”以及重点建设的榆神工业区、榆横工业区、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园区,具有规模较大的能源化工产业集群,而煤化工容易引起重大事故,发展应急产业是解决隐患的有效途径。只有应急产业发展工作做好,安全才能在每一个人身边。
陕西应急产业发展的现状
根据工信部确定的重点应急产品范围,初步统计,陕西现有生产应急产品的企业182家,其中关中地区162家,陕北地区6家,陕南地区14家。应急产业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化工、材料、医药、建筑等行业,其中企业数量占据前三的行业分别为:装备制造企业59家,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轻工企业,共33家,主要生产社会群体个人防护用品、塑料管材、编织袋等应急产品;再次是医药企业,共28家,主要生产防控突发公共卫生和生物事件疫苗和药品。另外电子信息企业有17家,材料企业13家,建筑类企业12家,化工企业10家,电气企业8家。2013年应急产业产值达50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4%,资产总额近700亿元。由此可见,陕西依托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发展应急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从研发实力来看,科技人员数量占职工总人数的18.4%,说明陕西在应急产品的科技研发、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
按照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和救援处置三大应急产品分类来看,属于生产监测预警类应急产品的企业有13家,生产预防防护类应急产品的企业有51家,生产救援处置类应急产品的企业有121家(一些企业可生产多类产品,分类时存在重复统计的情况)。由此可见,陕西应急产品主要集中在救援处置类。
将182家企业生产的应急产品按照三大类里的60个小类细分,统计出各类应急产品的生产企业数量。监测预警类应急产品主要以煤炭、矿山等安全生产监测报警技术为主,主要与陕西以能源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共有6家企业,产值上亿元的重点企业有西安创联电气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天伟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博深煤矿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威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预防防护类应急产品集中在防护材料和社会群体个人防护用品,如耐燃耐火材料、电线电缆、防护服等,分别有20家和13家企业。产值上亿元的重点企业有际华三五一三实业有限公司、陕西金翼服装有限责任公司、西部电缆有限公司、陕西电力电缆制造有限公司、西安永安建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亚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安康市皓翔节能保温材料有限公司等。
救援处置类应急产品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防控突发公共卫生和生物事件疫苗和药品:应急特需药品、消杀用品等,共27家企业生产,重点企业有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陕西必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白云制药有限公司、西安世纪盛康药业有限公司、陕西仁康药业有限公司等。
防汛抗旱产品:水泵、输水管、编织袋等,共22家企业生产,重点企业有西安泵阀总厂有限公司、高科建材(咸阳)管道科技有限公司、航天动力、富平县天和包装厂、城固县宏达塑化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景虹塑业有限公司、陕西雨力洁塑业有限公司、陕西扶龙机电制造有限公司、陕西桥陵塑业有限公司等。
生活救助产品:移动房屋、帐篷等,共16家企业生产,重点企业有陕西建设钢构有限公司、西安雅致集成房屋有限公司等。
消防产品:各类消防车、灭火器等,共6家企业生产,重点企业有陕西凌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银河消防科技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坚瑞消防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核设备有限公司等。
起重、挖掘、钻凿等应急救援特种工程机械:压路机、破碎机、钻机等,共6家企业生产,重点企业有西安京龙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陕西华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局集团西安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
生命支持、治疗、监护一体化急救与护送平台等领域:医学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车、医疗急救车、医用氧气等,共6家企业生产,重点企业有西安蓝港数字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莫格医用设备有限公司等。
反恐技术与装备:特种车辆、无人机、定向爆破器材等,共6家企业生产,重点企业有西安飞豹科技发展公司、宝鸡专用汽车厂等。
从三大应急产品类别中各类行业的企业数量也可以看出,监测预警类主要以电子信息企业为主,有8家企业;预防防护类主要以轻工、装备制造和材料企业为主,分别有13家、12家和11家企业;救援处置主要以装备制造、医药和轻工企业为主,分别有43家、28家和20家企业。由此可见,陕西依托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产业基础,发展救援处置类应急产品具有明显优势。
按照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划分,关中地区的应急企业为165家,占全省总数的89.19%;陕北地区有6家,占全省的3.24%;陕南地区有14家,占全省的7.57%。可见,关中地区集中了主要的应急企业,并且应急产品种类丰富,以救援处置类为主,是全省生产应急产品的重点地区。而陕北和陕南的应急产品生产相当薄弱,主要产品为防护材料、应急特需药品和防汛抗旱产品。
目前,陕西已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技术和较强生产能力的应急产品生产企业,一些应急产品达到国内甚至世界先进水平。在应急产业发展中,应将这些应急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品牌企业,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陕西应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
应急产业的发展要以现有行业资源整合为出发点,通过对现有产业基础进行重新划分整合,寻找应急产业发展的重点。陕西应急产业发展的基础是装备制造、轻工和电子信息产业。因此,“十三五”期间,应继续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的应急产品,依托军工企业的优势,在消防车、特种车辆、无人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中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轻工行业的应急产品以功能性面料、防护服、防护鞋为特色优势,发展个人防护用品。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应急通信技术与产品,继续保持防雷产品和技术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预计“十三五”末,应急产业产值达到1000億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
在产业布局上,关中地区建立综合性应急产品生产基地,陕北地区建立围绕能源化工产业为服务对象的应急服务基地,陕南地区建立应对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以关中地区为核心,在西安、咸阳、宝鸡打造各具特色的应急产业集群。西安打造电子信息为主导的应急产业集群,以天伟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和西无二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生产应急通信技术与产品和防雷产品。咸阳依托本地区的龙头企业以及同行业企业集聚,可打造两个生产应急产品的产业集群,一是以服装、印染为主导的轻工产业集群,主要生产社会群体个人防护用品;二是以橡胶制品为主导的化工产业集群,主要生产橡胶型材,如油囊、输油管、软质装备等,用于救援时输送和储存油料。宝鸡以装备制造业为基础打造产业集群,包括三个板块:一是汽车制造,形成以载重汽车制造为龙头,以专用汽车、特种车辆为特色,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二是飞机制造,重点围绕宝钛集团、宝鸡专用汽车公司和陕西北宸航天科技公司研制开发的旋翼机和无人机,主要应用于消防救援、火情监控、公安反恐、地质灾害评估等领域;三是消防产品生产,以陕西银河消防科技装备有限公司为龙头,生产各类消防车和消防器材,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陕西应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市场环境方面
市场需求不足。一是全民公共安全消费需求不强,个人应急消费的观念意识薄弱,并且也缺乏对全民公共安全和风险意识的宣传教育。二是应急产品市场不成熟,物资储备、重要设施和应急队伍的应急产品配备缺乏配置标准,对应急产品的拉动不够,且很多方面没有与国际接轨。为做到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快速响应,在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强制性规定进行应急设备配备,如轨道车辆的紧急疏散门,国外法律规定必须配备,而国内还未有相关规定。
社会力量支持不足。应急救援的资源保障体系存在缺陷。目前陕西应急救援的保障体系包括专用通讯设施、专业物资与装备、专业队伍、财力支持、物流体系等,完全由政府来提供。但由于政府自身能力局限,不能提供足够的物资保障。另外,陕西应急产业发展缺少产业化的多种资本支持机制。由于应急产业的高风险性、时效性等特征,应急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相对狭窄。
政策环境方面
应急产业政策滞后。现行的应急产业政策分散于各个法规、各个部门文件中,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并且一些政策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可操作性不强。政策导向不全面,现有政策侧重于促进应急救援装备类的产业发展,对于企业提供应急服务的政策导向不明确。
财税政策扶持力度较弱。企业发展一方面需要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以满足生产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要进行技术改进和科技研发,然而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往往只保证产量,缺少科技研发的动力和资金支持。财政税收政策对于应急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没有有效的激励性政策以促进企业发展,政府采购和财政补贴政策以及多样化税收减免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
政策机制协调性较低。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分门别类,形成单灾种、分部门、分地区的单一灾害应急管理模式,救援资源难以整合协调。一方面,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针对应急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由相关部门各自制定和实施,缺乏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机制。
产业组织方面
应急产业软、硬件建设发展较慢。从硬件建设来看,陕西应急产业相关基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应急产业园区建设还不完善。一些应急产品的技术水平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但生产企业仅限于单独一家或几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从软件建设来看,应急物资和设备分级分类储备体系尚未建立,物资和设备的数量和种类不能满足应急需要,同时布局不够合理,调运不及时。应急产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应急产品和物资储备数据库还需逐步完善。
产品规范和技术标准不明晰。一些企业生产的专用设备,国家目前暂未出台相关产品的规范及技术标准,产品交付后相关审定部门无标准、规范可依,给产品推广带来一定困难。另一方面,产业需要规模化发展,然而在无相应标准规范要求的情况下,一些应急产品的应用势必会推高企业成本,企业主动投入的意愿不强,对于应急产品的市场开拓产生不利影响。
应急产业专业人才缺乏。专业结构不合理,层次结构存在不足,人才队伍的培养相对落后,严重制约着应急产业的发展。现有人才培养途径主要依赖于常规的高等教育模式,局限于与行业相关的专业,偏重于研究型人才,对于从事安全生产或应急救援的管理型、技能型工作人员,缺乏相应教育和培训。应急产业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市场巨大的人才需求,推动建立应急产业体系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
陕西应急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统筹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强化政府引导调控,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创新升级与军民融合相结合。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军工技术优势发展应急产业,集成军民科技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在应急领域的双向转移和成果转化,带动应急产业创新升级。
培育需求与激活消费相结合。培育市场需求,推进应急产品在重点领域应用,形成对应急产业发展的有力拉动。创造单位、家庭和个人对于应急产品的消费环境,增强应急消费观念,带动应急产品和服务发展。
总体思路
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应逐步发展成为陕西经济新的增长点,推进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在重点方向的选择和重点产品的打造上,立足陕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以陕西产业优势为基础,发展具有前瞻性、基础性、紧迫性的专用产品,形成若干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依托陕西军工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一批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建设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和区域創新中心,引导应急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培育应急需求市场,推动消费观念转变,使其成为发展应急产业的重要牵引。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政府引导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
发展目标
应急产业作为陕西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未来发展潜力巨大。预计“十三五”末,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产值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在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和应急服务四个方向中,重点发展处置救援类应急产品,具有优势的行业领域主要有装备制造、医药、轻工和电子信息。在消防设备、专用汽车、无人机、防雷产品、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救援搜索设备、功能性服装、医疗急救专用车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能力达到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发展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中小企业,引领陕西应急产业快速发展。在产业布局上,打造以区域特点为导向的三类功能属性的产业基地。关中地区建立综合性应急产品生产基地,陕北地区建立围绕能源化工产业为服务对象的应急服务基地,陕南地区建立应对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主要任务
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和物资储备基地。依托我省产业优势和区域特点,发展各具特色的应急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在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按照“覆盖全省、重点防控、便于调用”的原则,进行产业基地的布局。在宝鸡建设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应急产业基地,在榆林建设以能源化工为服务对象的应急救援基地,在宝鸡、渭南、榆林、安康四市各建设一个辐射周边市县的综合性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同时,开展区域内应急物资信息的收集、登记和管理,构建区域应急物资数据库,负责应急物资的统一调配和使用。
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通过国家及省区对应急产业相关科技工作的专项资金支持,推动应急产业领域科研平台体系建设,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应急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应急产业重点方向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充分利用我省军工技术优势发展应急产业,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商业模式,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应急产业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培育消费市场,推广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针对高层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学校等公共场所以及能源化工基地,完善应急设备设施的配置标准,并确保正常投入使用。针对单位、家庭和个人,加大全民公共安全和风险意识宣传教育,增强应急消费观念,通过推广我省公布的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清单,带动逃生、避险、自救等应急产品的消费,从而促进预防防护类应急产品和服务发展。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搭建应急产品向非洲、拉美等国的输送通道,支持企业参与全球竞争。
建立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鼓励并协助我省具有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应急产品生产企业申报应急产业重点建设项目,支持应急产品的科技创新项目列入国家研发计划科技计划。落实和完善适用于应急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设立应急产业专项基金,协调多部门联合实施、多渠道共同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点项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应急产业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陕西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产业政策方面
产业规划引导。尽快制定《陕西应急产业发展规划》,对应急产业的发展定位、重点方向、产业体系、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指导各地市建立与之相协调的应急产业体系和产业组织,有序规划与建设本地应急产业管理体制,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结合各地区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制定该地区应急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重点;以“做强、做精”为目标,对重点发展的应急产业加强指导和引导,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国内知名的应急产业从业企业。在规划方案制定时,注重平战结合,有效利用应急资源,降低应急管理的社会成本。
产业体系建设。优化应急产业结构,在坚持需求牵引的基础上,采用目录、清单等形式明确应急产品和服务发展方向,提高应急产品质量,增加应急产品品种,加快应急产品升级换代,推进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特色化发展。建立应急产品储备信息体系,按照从下而上的原则,建立国家——省——市——企业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军地间应急储备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因地制宜,构建具有陕西特色和优势产品为主导的应急产业体系。将地方应急产业体系建设对接到国家应急产业战略布局中,扶持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或服务项目,成为国家应急产业体系的组成部份。
产业空间布局。依据各类突发事件的地域分布特征和三大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形成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属性、不同功能的安全需求的应急产业布局。关中地区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可建立应急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陕北地区以煤矿、油田为场所的能源化工类突发事件为主,可建立能源产业相关的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完善10个化工园区的应急装备。陕南地区以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水污染为主,可针对灾害类型建立专用应急救援产品和生活救助产品等应急物资储备基地。依托应急物流网络,实现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企业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产业政策宣传。加大应急产业政策宣传,鼓励符合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加入应急产业体系,扩大产品生产能力,增强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普及防灾救灾知识,增强公民应急意识和安全意识,着力培育、开发应急产品市场,促进有效需求的形成。加强相关部门对应急救援装备的配置力度,省、市、县(区)的相关部门都应统一配备应急救援器材,全面提高我省在应急救援领域的整体能力。如将医疗急救、卫生应急、应急保障等应急车辆配备到基层单位,不仅拉动了应急产品的需求,也提高了医疗救援方面的应急处置能力。
财政政策方面
专项基金扶持。加大对应急产业的资金投入,通过引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实施政府购买、参股等多种形式,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应急产业发展专项扶持基金,每年根据需要为重点企业划拨资金,对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的应急产品和服务,在有关投资、科研等计划中给予支持。建立应急产业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鼓励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参与到应急产业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来。在应急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和应急产品进出口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对国外高端技术装备的引进实施补贴政策,支持本省应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融资渠道畅通。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应急产业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等以参股、资金投入等形式参与经营、扩张。构建应急产业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扩大直接融资和社会融资规模,鼓励应急企业在境内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加大对应急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全省应急产业的发展,重点介入应急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支柱企业和重点项目,对发展应急产业的企业给予银行优惠贷款。为降低金融机构风险,建立应急产业信贷支持的风险补偿缓释机制,政府通过政策性担保平台向应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或设立专项风险补偿金等。
物资储备补贴。将应急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政府通过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大宗采购,扶持专业应急企业的发展。对重点应急企业进行认证,政府对于取得认证的应急企业在物资储备方面给予一定比例资助,或政府与企业合资筹建相应物资储备库,以保证物资足量储备。政府补贴的投入应依照严格的法定程序,确定一定的标准和条件,通过有关法律规范的调整形成一种稳定机制。加大应急产品定点生产企业的原材料储备补贴力度,促进提高企业在应急产品生产方面即时响应的能力。为保证通用应急产品的物资储备,对应急药品、食品在周转周期内产生的存储费、保管费等给予适当补贴。
组织保障方面
平台搭建。鼓励形成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相关主体参与的高端共性技术平台。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设施建设,形成若干具有较大规模、多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强、开放运行的应急科学研究中心。推进应急技术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等产业化能力建设。搭建融资平台,完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对接机制,建立应急产业重点企业名单,纳入重点建设项目库,引导金融企业扶持。加强人才培训平台建设,形成健全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
信息引导。物联网、互联網等新技术是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建立全省应急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能力与应急物资储备的动态信息数据库,实现应急产品与服务的信息化管理,从而增强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为应急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引导。适时组织重要应急物资的紧急生产和调运,实现应急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优化配置。
产业组织支撑。提高产业组织水平,整合供给需求。建立部门间应急产业的沟通协调机制,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推动应急产业发展。成立由用户、生产企业、科研单位等参与的应急产业协会、研究会。推动应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整合应急产业技术创新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企业牵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有效实施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应急技术成果转化。组织有关应急产业博览会、各类研讨会。
人才建设方面
建设应急产业人才队伍体系。培养和组建应急管理和应急产业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大高校应急类学科专业建设力度,确定合理的学科专业培养应急人才,特别是国家急缺的各层次应急管理人才,陕西可依托电子、矿业、医学等应急产业的相关专业,在西工大的电子设备专业、西科大的矿山类专业、西安交大医学院的医疗设备专业、西安石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设立相关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应急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在大型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应急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实用性人才培养。开展继续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活动,提高应急人才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调整应急人才队伍结构层次。一是增加应急管理人才。根据社会需求,明确对各层次、各类型的应急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继续扩大应急管理方面的招生和培养,加强跨学科教育,融合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将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出一专多能、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应急人才。二是成立应急产业专家库。由于应急产业具有综合性特点,涉及各行业领域,因此采取产业联盟和智库相结合的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由省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各行业专家汇集形成专家库,对于应急产业的发展方式、应急产品的技术推广、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给予指导。
完善应急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构建人才创新激励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以科研人员成果转化为导向,将应急产品的科研成果转化纳入科研人员考核体系中,明确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从事应急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国家重大专项、基金等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加强产学研深层次融合,鼓励科研人员以合理方式参与企业研发、生产、经营及利益分配。积极引进优秀的应急产业方面的科研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大力加强以原始性创新人才、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为主体的应急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应急企业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魏际刚.加快发展应急产业的思路和建议.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1):1-6.
刘钊,李洺.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行政管理改革,2013,3:48-51.
佘廉,许晶.应急产业发展趋势.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3:68-71.
作者简介
裴成荣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 馨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
国内主要应急产业园区(基地)
近年来,为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我国多个地区建立了应急产业园区或基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广东东莞
2009年6月,民政部中国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在东莞松山湖开始筹建中国应急救援产业支持中心,打造应急救援产业示范基地。预计新增就业5000人、产值63.5亿—83.5亿元、创造利税12.6亿元。未来将重点新建应急产业研发中心、救援培训中心、应急物流中心等十大中心,计划投资80亿元。
安徽合肥
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园建设用地面积3.1平方公里。2012年公共安全產业园实现产值240亿元,建成公共安全产业孵化器和加速器150多万平方米,经认定的公共安全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大幅增加,部分公共安全主导产品实现升级换代。
四川绵阳
绵阳将建设10平方公里的防震减灾科技产业园。产业园将引进一批高技术强竞争力的项目,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空间技术等高新技术开发研究防灾减灾新产品新技术。重点发展防震救灾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环境保护、工程机械等产业,并建立防灾减灾科技孵化及产品研发基地。
陕西西安
2013年6月,“天狼”空天地一体化北斗应急通信指挥车应用暨北斗应急产业园项目在西安启动,并举行了西安北斗应急产业园1000亩地规划建设签约仪式。“天狼北斗应急指挥车”将在陕西建立研发、集成、生产一体化产业基地,打造多用途无人机、机器人、无线有线设备、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群。
北京
依托新兴际华的产业优势和科技实力,建设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应急救援科技产业园”、 以科技研发和总部聚集为主的“应急救援科技创新园”,充分结合我国应急救援的实际,努力打造以研发创新、中试、培训演练等功能为主的,国内领先的应急救援产业示范园区。
重庆
中国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支持的首个安全产业基地,该基地的建设将为我国安全产业园区建设探索经验,将对我国安全产业园区建设起到示范作用,通过产业基地,有利于形成和发挥集聚效应,提高我国安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安全产业市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安全产业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