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为啥不写真话

2017-03-23张贺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爱迪生真话虚构

张贺

在一次大陆中小学征文评选中,在连续几天看了580篇中学作文后,我的心情是既惊喜又沮丧,惊喜的是孩子们的文字功底普遍不错,遣词造句颇具章法,各种修辞手段也大都运用得体,有些段落写得灵气十足;沮丧的是孩子们很少在文章中袒露心声,很难透过文章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总体而言,这批作文有个普遍的问题:假——写的是假事、抒的是假情、发的是假议论。

比如,有一篇作文写到,读了某本书的感觉“如同吃了一枚无花果,既甜蜜又苦涩”。无花果能吃出苦涩?显然作者没吃过无花果,想当然地以为就应该是那个味儿。类似的虚构的内容,在这批中学生作文里大量存在。作文并非不能虚构,但即便虚构也要给人营造出真实的氛围。如果故事经不起推敲、情感并非发自内心、议论不是自己的真实看法,文字再漂亮,能算好文章吗?

说文章存在假的问题,还有一个理由,即模式化。这580篇作文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本来各地风土人情、方言土语各有特色,每个人也各有其性格和经历,但看上去这些文章却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开头必是一段华美的抒情,中间写一段自己读了某本书的感受,其间引用几句名人名言,结尾点题。连续看了500多篇千篇一律的文章的确令人厌倦。

近年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问题一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夯实基础方面成绩突出,但在塑造人格、培养志趣方面明显不够,我们的很多孩子不具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的能力和习惯。学生作文之所以出现模式化的假的问题,和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有直接关系。

2013年上海中考作文题目是《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一名女生走出考场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是中考,如果真说心里话,一定考不好。”一语道破真相:考试不欢迎真话。近些年,教育界一再呼吁“作文要写真话”“要抒发真情实感”,但这样的呼吁也仅仅是呼吁而已。不是学生们没有真情实感,而是在中、高考这样的重大人生关口,为稳妥起见,还是照老师教的套路为好。如此心态写出的作文,岂能不假?

不过,如果语文教材本身就充斥着虚假空洞的文章,我们又怎能指责孩子们在作文里說假话呢?曾有媒体报道有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失实,《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1989年洛杉矶大地震里的一个温情故事,事实上1989年洛杉矶并没发生地震;《爱迪生救妈妈》说的是少年爱迪生用烛光为妈妈做了一场阑尾炎手术,但据史料记载,世界第一场阑尾炎手术出现时,爱迪生已经40岁了……诸如此类的硬伤使文章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学习这样的文章,孩子们学到的是什么?恐怕就是作文只要写漂亮话就行,是不是真有其事、是不是真情实感,那就顾不上了。

目前,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已经起步,希望教育工作者吸收各方意见,改进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技能的同时也掌握写文章的正确态度,毕竟“修辞立其诚”,诚实是写作的最佳策略。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启示】

现如今,学生写作文采斐然却虚情假意、引经据典却千篇一律的现象愈演愈烈,人们不禁为之感叹:学生到底为何写作?正如文中那名接受采访的女生所说:“因为是中考,如果真说心里话,一定考不好。”一语道破真相:为了考试而写作!因此学生变得越来越世故,写作变得越来越应付,一切只是为了在考场上夺取高分,为了讨阅卷老师的欢心。然而,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无法掩盖空洞虚无的内心。考试不是写作的目的,若戴着考试的有色眼镜看待写作,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过是一具麻木苍白的躯壳罢了。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感情是文章的血肉。生活即作文,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冰心说:“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要知道,写作是有灵魂的,唯有注入真情实感,才算得上是鲜活的生命。

猜你喜欢

爱迪生真话虚构
人人认识的爱迪生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真话都可以写吗
虚构的犹太民族?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大王爱迪生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