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清洁生产理念的环境保护对策探讨
2017-03-23罗宁
罗宁
摘要:指出了环境问题仍是制约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传统的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治理手段弊端日益突出。从清洁生产理念出发,结合清洁生产审核、规划环评和生态工业园区等的建设,在充分尊重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探讨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以及源头控制污染物产生的具体措施,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末端治理;清洁生产;规划环评;生态工业园;清洁生产审核
1 引言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只能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清洁生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是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的传统战略到污染源头预防和生产全过程优化控制的转变。笔者基于清洁生产的理念,着重探讨将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发展之中,积极参与政府综合决策,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2 传统环境战略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环境战略偏重于处置末端产生的废弃物,将保护环境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相分离,主要是在生产和生活链条的终点或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对污染物进行处理,以降低污染物对自然和人类的损害。事实表明, 这种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虽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基本上走的是高物耗、重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整体的、长期的环境效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缺乏积极性,即使在外界的环保、能源等高压政策下,也存在侥幸心理,甘愿缴纳排污费或受罚而污染环境,也不愿积极投入资金实施有效的环境治理。不可否认,末端治理的环境战略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活动,但事实证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末端治理所带来的弊端日渐突出,一方面,高额投入的末端处理成本加重了企业负担,部分可回收资源得不到有效回收而流失,造成资源浪费,产品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对环境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会造成间接的二次污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惨痛的教训面前,人们已清醒意识到,末端治理不能彻底解决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从我国今后人口、经济增长的趋势看,环境保护将会长期面临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全球环境问题三大压力。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就难以取得重大的进展,可持续发展将面临重重困难。
3 清洁生产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
清洁生产是对传统环保理念的冲击和突破,是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基础。它是相对于末端治理的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经典的清洁生产是在单个组织(包括具有自身的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或团体,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之内将环境保护延伸到该组织有关的方方面面,强调的是源削减,削减的是废物的产生量,而不是废物的排放量;而在清洁生产理念基础上拓展的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是在企业群落之间,在企业进行源削减,做到清洁生产的基础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强调实现工业体系中物质的闭环循环,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为废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建立工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再用和循环都应建立在对经济过程进行了充分的源削减的基础之上。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大大提升了环境保护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提倡并实施将环境保护与生产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全部生命周期紧密结合、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模式统一协调,将环境保护与生活和消费模式同步考虑。
清洁生产理念建立在物质平衡理论基础上的物流分析结果认为, 在生产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 ,废物的减少都对企业提高生产资料利用率有促进作用。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通过人类的具体劳动,一部分转变为具有价值的商品,一部分转变为废弃物,产生的废物越多,则生产资料的消耗越大。事实上 ,废物只是不符合生产目的、不具有价值的非产品产出 ,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若合理利用 ,则废物不废。所以清洁生产可最好地体现了生产资料利用最大化、废物产生最小化 ,环境污染无害化 ,是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模式。
4 基于清洁生产理念的环境保护对策探讨
(1)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出发,以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为技术手段,结合环境承载力研究,积极参与政府综合决策,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基于清洁生产的理念,为了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就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赋予的各种职责,以规划环评为技术手段,从经济发展规划入手,积极参与政府的综合决策,结合环境承载力研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环境管理制度。《环评法》中明确规定“一地三域”综合性规划以及十个专项规划均需要开展環境影响评价,对拟实施规划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规划环评应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在不违背和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合理有效的利用自然。另外,规划环评绝不应仅仅局限于保护环境,应由以环境质量为主的评价扩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及全过程,特别是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生态功能区划、交通发展、土地利用等对环境和资源有深层次影响的方面,由基于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预测上升到综合考虑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以期实现经济、产业、交通、能源等各领域的绿色发展。规划环评的实施应从决策层面提前介入,积极参与到政府综合决策中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让规划更好地符合国家的环境政策和行动计划。
(2)从清洁生产审核入手,结合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有关法规,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促进企业经济与环境“双赢”,树立环境保护部门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新形象。
首先,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以清洁生产审核为切入点,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实现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标,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使企业环境保护变被动为主动,树立环保部门的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新形象,减少污染物产生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第二,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落后生产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建设,限制和淘汰技术落后、严重浪费资源能源的工艺、设备和项目,鼓励低污染和无污染、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高的技术和项目,将使新建工业项目环境保护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文件中应明确制定清洁生产目标,包括原材料消耗、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产生量等,并作为验收指标列入验收表中,将清洁生产分析落到实处,稳步提高新建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
第三,加强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监督。为保证强制性和促进自愿性清洁生产的实施,要认真做好企业情况的摸底调查,核定应实行强制性或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公布一批污染严重企业名单,要求列入名单的企业,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增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3)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以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等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为机遇,以生态市、县建设规划的制定为切入点,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
生态工业是模仿自然界生态系统运行的物质循环方式,通过园区内企业彼此之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园区内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从而达到一个区域总体资源、能源的增值,是循环经济在工业生产中的表现形式。应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建立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引导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定经济发展主线,通过对物流、能流、信息流的分析,积极探索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设计工业化城市路径,以生态市、县建设规划制定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晓光.论推行清洁生产方式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措施[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3).
[2]刘颖辉.“末端治理”和“清洁生产”[J].中国环保产业, 2002(6).
[3]杨 卫,雷进杰.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对策[J].油气田环境保护,1994,4(4).
[4]張治学.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2005(5):21~25.
[5]程会强,左铁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6(2).
[6]余正兴.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条件下的环境保护措施[J].江西建材, 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