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策

2017-03-23牛灿

特别文摘 2017年5期
关键词:谋士家乡人施舍

牛灿

文艺作品中,往往有这样的桥段:主事者问计于人,必有耆宿或高人,呈上中下三策。但造化弄人,最后得到采用的,多是献策者口中的下策。甚至,上中下策都被束之高閣。甚是奇之怪之。

有种流行的说法,叫作“给人钱财是下策,给人能力是中策,给人观念是上策”。既然已分出高下,说明献策于人者,期望他人采用上策。但接受者的选择,往往使献策者大跌眼镜。

何哉?“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施者不是受者,怎能确知受者真正的需要?受者自己没有主意时,给予者不仅要出主意(出策),还要帮助拿主意(决策)。此时,给予者双重身份,合二为一,给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一计即可。给出所谓的上中下三策,要么是对自己所出的主意不够自信,要么是显摆卖弄且不敢负责任。试想,求于人者,想条主意的能力都没有,怎么会有决策的能力呢?

再者,有人是胸有成竹,不过为审慎决策而问计。此时献出上中下三策,似有越位之嫌。他人只是问计,并没有请人帮助选择定计(决策)。给所出主意分类标出高下,事实上混淆了献策与决策的不同身份,客观上就是要绑架决策者。不采用上策,决策者昏;采用上策,献策者功。决策者怎会被人牵着走呢?这类献策者,往往自我感觉特好,但因自身角色都不能准确定位,失落是早晚的事。

人不能同时坐两条船,一次只能走一条路。所以,给人建言就是建言,献策就是献策,只献出自己认为最好的那一策。如果要献多种方案,其实就说明献策者不能提出一个最佳方案。既然如此,那就只献策,别顺带决策啦。方案只称一二三或标ABC,千万别贴上中下标签。当然,在决策者眼中,也许献策者口中的方案标签“上中下”,和甲乙丙一样,并不表示哪个方案更优。

上对下者,多只出锦囊一条妙计,从不搞上中下三策,让人无所适从。按照墨菲定律,多选则不能选出最好的。有人相信,诸葛亮往往会在事前授人锦囊。属下事急则打开锦囊,依计而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赵匡胤亦是如此,战前授图,部属依图作战,也是无坚不摧。那真是运筹帷幄之中,一条妙计即决胜千里。

下对上者,献计一条足矣。二战时期,斯大林帐中高参朱可夫(抑或是崔可夫,存疑)大将提出的建议,多被斯大林讥讽,但斯大林决策却离不开此人。原来,朱可夫的建议,虽大体可行,却往往存在似无实有的漏洞,而这些漏洞往往会被斯大林“睿智地”洞悉。在斯大林主导下,其建议最终会被采纳、完善,并最终成为统帅部的决策,贯彻执行。这样成事为上的谋士方是真谋士,而不以成事为最高追求的谋士,有智商而无情商,遇事无大补益,甚至是遇事则逞能的谋士。

锁不变,能开锁的钥匙就是最优方案。不管这把钥匙是原装、后配,抑或是万能钥匙。一个好的方案,必是站在未来看现在,是结果导向的方案、有远见的方案;是站在现在看现在,是当前最可行的方案,是符合常人常识的方案,是执行起来阻力最小的方案;是站在旁观者立场上看,经得起评头论足的方案;是站在对立面看,最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大处着手,藐视一切问题,因为问题一定能解决。解决问题,则要实事求是,该重视就重视,该忽视就忽视。手中有牛刀,别总去杀鸡。

给钱财、给能力、给观念,无非是要帮人。既然帮人有多种方式,则必有一款最合适。居住在西班牙的一位非洲摩洛哥王子,最初给家乡人海量捐款,但家乡人生活并没有明显改善。家乡人只盼他回去施舍,不想其他发展招数。那些人因贫穷而得到王子的施舍,为得到施舍而自甘贫穷。该国海域虽出产螃蟹,但却也无人去捕捞谋营生。王子觉得自己的慷慨害了家乡人,果断停捐。此乃给钱财是下策一例。王子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王子要人发展,乡人只想图存,招不对路啊。

给予者给予的能力是自身努力得来的。没有了接受者自身努力这个最大的内因,其他的一切,都是可以免谈的,无策可用!是故,大成功者,愿意做慈善,却不愿意一对一施舍。只愿意出书分享所思所想,却不愿意去一对一咨询。那是因为给予者遵循佛渡有缘人理念之故。所谓不打搅对方的幸福,就是承认自己眼中他人浑浑噩噩的活法,也是一种活法,是适合人家的。适合人家的,就是人家最好的活法。若是想,那就不会想当然地去送什么自以为是的三策啦。

给予者是在结善缘,但也别被一片善缘迷了心窍,而无度地给予。在适度的范围内,对图存者,给学费、给药费、给灾区捐款捐物即可。救急时刻,再考虑给人能力和观念不仅多余,也会被认为帮人心不诚,因为招不对路啊。对求学、求医、求神拜佛者,有求就应是诚心帮人,但无求别总给。对求发展者,也是求啥给啥好,给钱财、给能力、给观念,三策无所谓上中下,给了见效就好。

(摘自《片景丝语》中国文联出版社 图/黄文红)

猜你喜欢

谋士家乡人施舍
陈吉瑞:创业有成不忘根 致富情系家乡人
嗟来之食
阅读理解精练精析
三国谋士贾诩:“跳槽”是个技术活儿
扣子里的智慧
The Circus
奉献与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