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和领土大不同
2017-03-23葛剑雄
葛剑雄
今天我们习惯用“领土”来表明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范围,包括这一范围内的陆地(含岛屿)、水面(河流、湖泊、内海)和海洋(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土、底床和上空(领空)。但在古代,中国习惯用“疆域”来表示一个朝代、政权或政治实体的范围。
那么,疆域与领土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当然是范围的不同。由于古代沒有飞行器,所以既不可能侵入别国的上空,也不必担心自己的上空受到别人侵犯。箭、抛石器、火炮之类一般仅限于战时,并且射程有限,操纵性也差。同样,由于没有机动远航船,对海洋的利用主要是“鱼盐之利”,加上很少受到来自海上的威胁,还没有形成领海的概念。对底土、底床的要求更无从谈起,自然不会考虑在疆域之内。
更大的差别在于,疆域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天下观的反映,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产物,不同于适应世界的领土观念。
古代的华夏诸族(诸夏、汉人的前身)认为“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天下的中心就是中国或中原。非华夏各族或生活在天下边远地区的人被当作蛮、夷、戎、狄,天下外面是“四海”,四面都被海所包围。秦朝以后,中国的概念逐渐扩大到中原王朝的主要统治区,但中国以外,除了已被认为接受了华夏文化的藩属国(如朝鲜、越南、琉球等),其他都是外国,属“四裔”的范围。
所谓“疆”,是指一条线、一条边;所谓“域”,是一个范围。既然天下都是王(皇帝)所有,那么就可以根据皇帝的意愿划出一块块“疆域”,既可自己拥有,也可以赐给臣子,包括藩属。至于蛮夷或外国,皇帝并非不可以管,而是不愿意,因为那些地方太远、太落后、太野蛮,等那里的人开化了,或者皇帝认为有必要了,中原王朝完全可以去占领。所以秦始皇扩展到岭南,汉朝经营西域(今新疆及相邻的中亚地区)等都称为开疆拓土,而不是侵略或侵占。郑和七次下西洋,天朝本来就不想要别国一寸土地,当然也不认为应该先征求所经国家的同意。直到鸦片战争时,清朝君臣还认为“天朝无所不有,无需仰赖外人”,根本没有想到要向外扩张。
相反,中国的统治者一直相信“守在四裔”的道理,即周边向化的蛮夷或藩属国可以为中国守边疆。所以只要它们仰慕华风、谨守藩封,在疆域上从不计较,甚至主动赐予。如明初与朝鲜的疆界还沿袭辽、金、元,在朝鲜半岛北部铁岭一线,但因新建的李朝态度恭顺,朱元璋就将鸭绿江、图们江至铁岭间土地划归朝鲜。又如明清之际安南(今越南)趁机占了二百四十里地,云南地方官要求收回,雍正帝却认为安南占的是明朝土地,并非取自本朝,因而不失体面。作为“天下共主”,双方都是自己的百姓。即使争议地方有利可图,天朝岂能与小邦争利?如果无利可图,又何必争!谁知安南得寸进尺,还要争地,雍正才下令建关立界。安南国王却变换手段,自称“竭诚累世,向化圣朝”,“感戴圣恩”,祝雍正“万寿无疆”,“臣国千万年奉供”。雍正龙颜大悦,不但不追究既往,还“特沛殊恩”,另将四十里地“赏赐该国王”。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事,历史上却并不少见。
(摘自“豆瓣读书” 图/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