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妇联“巾帼力量”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2017-03-23张静
文 / 本刊记者 张静
妇女既是脱贫攻坚工作对象,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近一半是妇女,其中近40%集中在秦巴山区。近年来,为了促进贫困妇女增收致富、稳固脱贫成效,省妇联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尝试在秦巴山区实施“园区+贫困妇女安置一批、合作社+贫困妇女解决一批、社区工厂+贫困妇女带动一批、女能人+贫困妇女引领一批”的“4+1”巾帼脱贫模式,带动广大贫困妇女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实现脱贫致富梦。
“园区+贫困妇女”安置一批,合作共赢促脱贫
为消除贫困妇女发展产业难、产品推介销售难的问题,省妇联在秦巴山区推行“园区+贫困妇女”合作共赢促脱贫的模式,不仅为园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当地贫困户实施产业脱贫开创了新路径,解决了贫困妇女发展产业产前投入、产中服务、产后销售的难题。陕西瑞康油牡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园区+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在旬阳县吕河镇熬院村和城关镇双垭村与农户合作建成2300亩油用牡丹基地,为200余户贫困户培育了增收产业。女能人李小爱领办的旬阳县丰裕现代农业园区、杨群领办的旬阳县新森林生态农业园区带动贫困户发展蔬菜和中药材产业1200余亩。双河镇隆科现代农业园区“借棚”给54户贫困户, 在落实资金奖补、技术干部驻园包抓的基础上,邀请技术专家现场为贫困户进行政策和技术培训,并随时为群众提供远程技术指导。东盛广誉远开发有限公司在构元镇羊山村采取田间管理务工、自主种植基地保价收购等形式发展中药村1500亩,让85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务工。
“合作社+贫困妇女”解决一批,抱团发展谋脱贫
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定期举办技能培训班,提升留守妇女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近年来,秦巴山区依托“畜、药、茶、菜”四大主导产业和妇女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围绕“农”字做文章,引领妇女发展壮大妇女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合作社+贫困妇女”抱团发展的致富之路。汉阴县平梁镇太行村位于秦巴山区,是全县的重点扶贫村,平均海拔900米,沐浴河穿境而过,山清水秀。由于海拔高,太行村地理位置十分偏僻,交通不便,百姓用水、用电等基本生活问题也未完全解决。2008年,平梁镇帮扶太行村干部沈桂述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领办成立了“太行村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贫困妇女”的形式,开始了全新的生产与运营模式。目前,太行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村民、移民共357人,其中贫困妇女200人,人均增收5517元。合作社将依托“太行村”老树茶品牌,开展电子商务、餐饮、养殖、种植、生态旅游,让更多的妈妈留下来,加入到产业建设中来,让老人有靠、孩子有爱!
“社区工厂+贫困妇女”带动一批,稳妥安置助脱贫
秦巴山区自然生态条件差,地质灾害频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我省规划在2011-2020年10年期间,从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28县计划搬迁240万人。搬迁涉及的居民占当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规模超过三峡库区移民总数,搬迁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投资总规模超过1100亿元,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平利县结合地域特点,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对外招商,引进社区工厂,解决安置群众就业问题,采取“社区工厂+贫困妇女”的办法夯实社区工厂精准扶贫责任,落实“一对一”就业帮扶措施。2016年以来,以嘉鸿手套制品为代表的社区工厂快速推进拓展,完成新建社区手套加工厂10家,新增就业岗位800余个。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社区工厂41家,涉及11个镇、25个社区,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现在岗就业1000余人,累计吸纳在册贫困人口就业172户529人,月平均务工收入在1800元左右,实现了社区工厂建设全覆盖。
“女能人+贫困妇女”引领一批,示范带动帮脱贫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巾帼脱贫行动”的新思路、新举措,广泛宣传妇女脱贫致富典型事迹和项目成果,示范带动更多贫困妇女自强不息、主动脱贫。鼓励支持女能人与贫困妇女结对帮扶,发展各种形式的互助组、合作社,采用“合作社+贫困户”“巾帼志愿者+贫困户”“女企业家+贫困户”“公益组织+贫困户”“妇女之家+贫困户”等多种扶贫模式,确保精准扶贫落到点上,扶到根上。城固县龙头镇西高寺村妇女刘焕勤带头成立了城固雨露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在市、县妇联的指导扶持下,合作社现有妇女社员237人,绿色无公害柑橘园基地500余亩,绿色无公害瓜果、蔬菜示范基地300亩,蔬菜设施大棚50亩,鱼塘200亩,并配套硬化2000米水泥路面,改造灌溉渠道1200米。2015年出产蔬菜、甜瓜、西瓜、柑橘、稻米等优质无公害农产品3000余吨,年销售收入达448万元,社员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