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梦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之一*

2017-03-22王黎明

关键词:理性文明人类

王黎明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生态文明梦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之一*

王黎明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生态文明梦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之一,它是中国人民对绿色中国梦的美好期待,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而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生态文明梦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应和其他文明建设融合起来,当前中国应以“生态导向的现代化”为发展方向,而思想革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原则。

生态文明梦;生态理性;以生态导向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是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使命。21世纪是绿色增长的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推动世界的发展进步和探索文明新形态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一、为什么说生态文明梦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之一

中国梦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为基本内涵,以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镜鉴、人民幸福的精神血脉和民族复兴的根本力量为目标。其中,中国梦与生态文明密不可分。生态文明“梦”,是人类追求的一种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社会理想状态。它的基本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核心价值指向就是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对于中国来说,就是要实现绿色中国、美丽中国的梦想。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说:“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不断解放和发展绿色社会生产力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到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无不凸显出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地位和战略地位的极端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梦是中国人民对绿色中国梦的美好期待

美丽中国梦就是绿色中国梦,就是生态文明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里所说的“美丽中国”就是指天蓝、地绿、水净、空气好的绿色中国,就是能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生态环境下生产生活的中国梦。因此,美丽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对生态环境的美好理想,是中国人民对工作生活环境的美好盼望,是中国人民对绿色中国梦的美好期待。

美丽中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生活安定、居住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斗百年,其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现代化,就目前来说,这个现代化的道路,只能走“绿色”之路。托马斯·弗里德曼曾指出:中国梦必须区别于美国梦,美国梦背后是惊人的、不可复制的资源消耗,如果中国梦与美国梦一样,那么人类将需要再有一个地球。如果中国梦能以绿色环保方式实现,将会鼓舞其他国家,也将比美国梦强大[1]。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它既无私地养育了我们,也使得我们与它休戚与共,深深融为一体。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否则将遭到大自然报复与惩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虽然中国以各种方式加大环保的力度,但是有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像河流污染,湖泊萎缩,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等。如土地沙漠化,它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流失,而且还导致非常恶劣的空气污染。近些年,中国西北、华北地区多地屡次出现浮尘和沙尘暴天气,造成空气重度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从历史上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早就告诫人类:人类自以为的对大自然征服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历史的教训不可忘记。我们应该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理念上,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生态文明梦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在当代中国,我们需要绿色中国梦,需要美丽中国梦,这是我国目前努力去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在文明的形态上,人类已经经历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从畏惧自然、顺从自然、崇拜自然的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工业文明阶段。但是随着生态危机的到来,人类必将步入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生态文明。因此,在严重的生态危机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渴望呼唤一种新型的文明——“生态文明”。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更高一级的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在生态文明中,人类在吸收工业文明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要求尊重自然和善待自然,致力于协调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了工业文明的人类的新型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一种生态化的思维。思想意识是解决人们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它指导着人们的行动。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上的绿色和平运动席卷全球,形成了强大的生态文明运动。无论是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的讨论,还是生态中心主义的崛起,无论是“绿绿”思想,还是“红绿”思想,其追求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如何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到人类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批判,都表明了人们在思维方式上的生态化思维的转变。第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不再寻求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甚至驾驭自然,而是力图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主旨,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工业文明发展历程,人们深深意识到要实现人和社会的发展,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通过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在消费方式上,生态文明倡导一种合理的消费方式。也就是说,这种消费方式是以满足正常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标准,摒弃随心所欲、毫无节制的消费习惯。尤其反对“消费主义”式的异化消费,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和健康消费。在经济发展上,倡导一种生态化的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主张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要遵循生态理性,保障资源环境的消耗与损害不超过其自身的修复能力。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来治理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保障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走生态文明的道路,把生态文明与建设美丽中国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势必会创造出一个美丽的中国。

(三)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生态文明梦的制度保障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生态危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生态状况也不容乐观。严峻的形势逼迫中国转向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文明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对于中国来说,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状况的一种倒逼,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中国在实现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具有天然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以前不少学者一谈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总是说社会主义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如果这样理解社会主义的优势,就会把社会主义的优势限定在能更快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让工人迅速改善物质生活状况,甚至获得资本家所有的东西。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宗旨恰恰是使人摆脱经济决定论的枷锁,使人的完整的人性得到恢复,使人与伙伴们以及与自然界处于统一和谐的关系之中。”[2]11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它会把人类引向一种更加人性化的生活方式。马克思曾经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得不到完整的实现进行过深刻的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论述过工人在劳动中没有自由,过着像动物一样的生活。马克思指出:“动物的东西成为了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3]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完全“异化”,工人不是以追求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而只能是满足动物性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已经沦落为“非人”。所以马克思才设想了一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来为人们创建一种属于人的生活方式——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取得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属于人的新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建设这种生活方式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说创建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的应有之义。

同时,也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引领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高兹(Andre Gorz)在其著作《经济理性批判》中论证了只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消除生态危机,才能实现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高兹指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4]高兹的意思是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追求的目标不同。资本的本性(或逻辑)决定它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而不是其他。高兹还专门举了资本主义国家在石油等传统能源价格高涨的时候研发新能源汽车的例子。虽然新能源汽车节省了石油,使车主少付了一些燃料成本,但是,汽车公司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动机和目的不是为了让车主少付燃料成本,而是为了多销售汽车。总之,是经济理性支配了这一切,而绝不是生态理性。而社会主义制度却有可能按照生态理性来发展生产,因为社会主义的生产不是以追逐利润为动机,而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这与生态保护目标一致。高兹还明确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实施的必然是生态理性。J.B.福斯特(John Bell Amy Foster)也强调:“彻底的生态学分析同时需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种观点。”[5]在福斯特看来,在当今世界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成为人类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大量的生态资源。

二、如何实现生态文明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生态文明梦呢?

(一)生态文明应融入其他文明的建设过程中

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其他几项建设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格局才能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下面,我们以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为例讨论二者与生态文明的融合。

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以生态理性为指导,把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相融合。生态文明本身反映的就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其本质就在于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即经济增长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当今中国的经济建设中,要在生态理性的指导下,改变、改善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我们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现代化,可是在实现现代化、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很容易走出一条狭隘的“GDP”路线。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其结果往往是GDP的数据增长不错,但是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严重的环境污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等。因此,在经济建设中,一定要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的承受能力结合起来,把当代人的利益与后代人的利益结合起来,把东部与中西部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政治建设中,必须树立生态政治的理念,通过政治措施来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从而来解决生态危机。生态政治是生态文明的政治保障,是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生态政治是在对传统政治学扬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它拓宽了传统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传统政治学多是拘泥于人类社会自身的一些问题,如阶级、民族、政党、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等,而生态政治却把生态问题纳入政治学的研究范畴,甚至现在已发展为政治学的中心议题之一。当今欧洲社会大大小小的“绿党”、绿色和平组织、动物保护协会的成立、发展与壮大,甚至掀起全球轰轰烈烈的环保运动,就足以证明其力量。第二,生态政治提升了政治的活动标准。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我们以前总是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现在我们的口号是“让居民享受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样,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我国政府也逐渐改变过去“唯GDP论”,开始采用新的政绩指标——“绿色GDP”就是当前中国采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不仅能真实地反映生产力的进步状况,而且还能更加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和遏制环境污染。

因此,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看待生态文明,而必须与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等融为一体,从东西方学者思想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再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来建设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而实现我们的生态文明梦。

(二)建设“以生态导向的现代化”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中国直面生态危机的现实,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把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一起进行建设……这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我们可以称之为‘以生态为导向的现代化’,或者更简单地称之为‘生态型现代化’”。[2]50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超越西方,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双赢。

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客观现实,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即“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它已经被证明是一条失败的道路,而且,西方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时,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现在中国这些条件都不具备。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不可能像有些发达国家一样,采取“转移”或“转嫁”战略,把污染“转移”或“转嫁”到发展中国家。中国所能做的是“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明的形态,把工业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实现绿色工业化和绿色城市化。“生态现代化”与当今发达国家所推行的生态建设工程的区别在于它立足于预防、创新和结构转变。它着眼于持续的生态重构,建立生态现代化,而在生态重构中,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这种“生态现代化”就是中国21世纪现代化的选择之路,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了文明的转型。这条道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还没有走过,中国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三)思想革命——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

在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实质时,很多学者都认为要想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要实现人的思想的转变,价值观的转变。这些“软”性因素远远超过资金、技术等“硬”性因素。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这场思想革命进行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要克服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必须改变我们现有的这种文化系统,建立新的保护生态的价值观。

首先,要超越经济理性,建设生态理性。工业文明条件下的思维方式表现为一种经济理性思维,而经济理性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反生态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逻辑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在这个大前提下,它不会主动地保护生态。经济理性具有计算主义、物质至上主义、工具主义三大特征。经济理性曾为市场经济的勃兴和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它也带来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高兹在《经济理性批判》中对其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批判。他指出,正是经济理性导致了人们的生活世界“殖民化”。他认为伴随着种种关系的异化、技术化和货币化,造成了思维缺乏主体,造成了生活艺术、交往和自发性的衰落。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理性又造成了新奴隶主义的出现。由于劳动的不平等分配,导致一部分人可以从另一部分人那里购买额外的空闲时间。这种社会分层让一部分人服从和依附于另一部分人,就这样,曾经被废除掉的“奴隶阶级”死灰复燃。

高兹对经济理性的批判和揭露相当深刻,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那么该如何消除经济理性的危害?高兹提出了超越经济理性,实现生态理性的转变。生态理性的概念是在对经济理性的反思中产生的,高兹把其概括为“更少但更好”。也就是说,生态理性暗含着一条适度发展原则,生态理性支配下的发展模式追求的是适度,而不是更多。高兹还给人们描述了两种理性的不同:经济理性肆意开发资源,不惜破坏环境,追求“更多”和“更好”,生态理性则是力图减少劳动、资本和资源,积极生产那些耐用的、具有高使用价值的商品,满足人们的必需,让人们实现一个适可而止的消费,它追求的目标是“更少”和“更好”。而只有社会主义才会以生态理性为原则,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其次,随着生产方式要求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那么消费模式也需要改变,那就是由“消费主义”转向理性消费或适度消费。“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从本质上来说是完全反生态的,它的主要原则是追求奢侈的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把追求高消费当作生活的唯一目的和人生的真正幸福所在,鼓动人们把消费活动当作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同时增强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满足的体验。[6]“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只会催生出一种极端的异化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通过资本主义控制的各种媒介的宣传来散布一种“虚假的需求”,从而煽动人们去进行一种非理性的、不健康的异化消费,使人们把消费看成了唯一的休闲方式,甚至是生活的目的。人们一旦进入“消费主义”的怪圈,必将购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由此陷入对消费的崇拜,走向异化消费的深渊。而“消费主义”价值观必然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种反生态的价值观,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生态价值观”,即一种理性消费价值观,从而来适应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

三、实现生态文明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生态文明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能有任何偏差。因此,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吸取精华,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

(一)理论上如何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长期以来有两种观点针锋相对,那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伴随着工业文明而来的价值观。它强调人类的主体地位,贬低自然,认为自然只具有客体地位,如果地球上没有人类,那么一切都将无意义,因此强调要以人类为中心,一切都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尤其是在“强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下,一方面工业文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全球的生态危机。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中,形成了当今在西方非常流行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生态中心主义”的思想最典型的体现在梭罗的《瓦尔登湖》、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泰勒的《尊重自然》之中。他们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认为自然具有内在生命和内在的价值,其存在并不依赖于人类的兴趣。甚至认为所有的一切万物都有自己内在的生命价值,均应得到尊重。在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生态中心主义”,都是为了保护大自然、保护整个生态环境而做出的努力。但是,这一理论具有很强的“生态乌托邦”性质,甚至是以牺牲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代价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坚持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首先,马克思认为,人类属于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正因为如此,当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马克思强调自然的优先地位。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7]其次,人类应该合理开发自然,认识自然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前提。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改造着自然,这种对自然的改造给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双重的影响。一方面,通过生产实践改善了人的生存条件,使人从大自然的奴役状态中走了出来。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人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从而危害到人自身。[8]

(二)实践上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在实践中,在工业文明时代,经济的发展坚持“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把自然视为征服的对象,自然也真的成了人的“奴隶”,但是“自然的反抗”也日益激烈,最终导致今天全球的生态危机,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结果就是经济发展不再具有可持续性。而“生态中心主义”强调自然万物固有的内在价值,为了保护自然,不惜牺牲人类的发展,甚至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活方式。这两种方式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其他价值之间的“度”的方面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无疑,在众多的发展模式中,“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最受人关注的。

所谓可持续发展,其内涵在《布伦特兰报告》中被表述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反对急功近利,反对不可持续的发展,它包容任何丰富多彩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思想和行动。首先,可持续发展强调整体的价值,认为人和自然万物都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只关心人的价值,而“生态中心主义”虽然关注自然万物的固有价值,但是暗含反人类的倾向。而可持续发展观兼顾二者,既强调人的价值,又坚决反对人类为了自己的发展无视自然万物,甚至毁灭自然的行为。其次,在一个全球生态危机严重的时代,可持续发展理论试图把发展、环境与平等等问题有机结合。它倡导通过工业化整合生态质量和经济发展。同时,这一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也是适用的,还包含着平等发展和和平发展的成分。再次,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了全人类的持续性、公正性以及协调性,当然也包含代际的公平和正义,这些思想对全球的社会发展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最后,可持续发展倡导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反对片面发展。因此,当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我们应该领会到这种“硬道理”的发展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梦想。

[1] 弗里德曼.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J].对外传播,2012,(12).

[2] 陈学明.生态文明论[M].重庆出版社,2008.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94.

[4] Andre Gorz. 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M].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89:221.

[5] J.B. Foster. Marx’s Ecology:Materialism and Nature[M]. Monthly Review Press, 2000:15.

[6] William Leiss.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an essay on the problem of needs and commodities[M]. Kingston and 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88:100.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8] 李勇强.生态人学的双重意涵:生态文明理论的人学之维[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3):89.

(责任编校:杨 睿)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ream ——One of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Dream

WANG Li-ming

(MarxismInstitute,HenanUniversity,HenanKaifeng475001,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ream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dream, it is the good expectation of Chinese for green Chinese dream and is the spiritual motive to realize Chinese dream, and the socialist system is the system guarantee to realiz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ream.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other civilizations, the current China should take 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the ideological revolution is the sou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principle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should be upheld, and the principle of double-wi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should be insisted on.

drea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rationality; ecology-oriented modern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0.3969/j.issn.1672- 0598.2017.04.002

2017-01-12

王黎明(1978—),男,河南巩义人;哲学博士,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X2

A

1672- 0598(2017)04- 0011- 06

猜你喜欢

理性文明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