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7-03-22游敏惠黄小玲冉凌宇
游敏惠,黄小玲,冉凌宇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游敏惠,黄小玲,冉凌宇
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把握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带来的机遇,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模式,完善校园网络教育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移动互联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6.56亿,手机上网主导地位不断强化,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达1.73亿。以职业划分,学生是我国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的最大群体,占比25.1%。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塑造了人们的移动网络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网民的日常生活。当代大学生以“95后”为主,“95后”“数字原著民”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机不离身、无网不欢”等特点逐渐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模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价格的“平民化”,4G网络的普及和上网资费的下降,以及公共区域免费WiFi的运用,都为大学生广泛地运用移动互联网提供了可能。日趋成熟的移动网络技术、逐渐完善的网络环境、迅速普及的手机上网,激发了当代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需求。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到:“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遍运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和多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顺应移动互联网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创新信息传播载体和教育方式方法。
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机遇
(一)有利于拓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空
移动互联网传播的便携性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传播信息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在教室、报告厅等固定场所开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者所能传播的教育内容是有限的。相较于传统互联网终端,移动互联网终端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可以随时、随地、随心、随意地浏览各种信息资源等特点,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高校教育者通过移动互联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传播资源的随时性,增强了教育密度,提升了教育效果。
(二)有利于丰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
课堂教学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传播教育内容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微博、微信等新型信息交流传播方式层出不穷,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使用率最高的群体。新载体以新颖性、大众化、及时性等优势逐渐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运用其优势来收集、甄别、更新、传播教育内容,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新型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有利于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和流通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为师生互动、同学之间协同合作创造了可能。移动互联网的出现逐渐改变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例如,重庆邮电大学建设的“红岩网校”,以“团结、奋斗、爱国、奉献”为主导思想,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易客户端提供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公开课程,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新型的学习方式将传统的单向传输教育模式转变为多元交互模式,创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
(四)有利于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可移动性和便携性,使大学生能随时、随地、随心、随意地进行阅读和学习,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即时互动传播提供了便利。随着网络环境的逐步完善,海量的网络信息使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即时聊天、发表意见、分享照片、转载新热点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移动互联网与大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减轻大学生以传统方式进行交流的心理压力,增加教育内容的传播次数和频率,提升教育效率。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通过其丰富的知识积淀在学生面前建立师者的威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便利性使学生获取信息方便快捷、途径多样[1]。“95后”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发展成长的一代。他们比教师更容易适应和接受新事物,其网络新媒介的运用能力可能强于教师,资讯更新的速度可能比教师快,加之知名高校名师网络公开课的开放,使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本校专业教师的授课。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
(二)大学生阅读方式趋于碎片化和浅表化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海量的网络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睡前刷微博、起床刷微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日常。表面上看,大学生的阅读量有所增加。实际上,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容易使大学生养成“浅阅读”“泛阅读”的不良阅读习惯,使其获得的信息资讯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其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树立稳定持久的核心价值观。
(三)大学生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
“95后”大学生的“数字原著民”思维更开放、活跃,加上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使其很难甄别网络信息的真伪。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势必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移动互联网的便携性和开放性虽然拓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了信息的内容,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张扬、性格开放,他们很难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做出科学、客观的甄别和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在网上异常活跃,当代大学生因自身甄别能力有限,极易受到西方国家不良思潮的影响,导致其价值取向多元化,降低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
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高校应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当代大学生。
(一)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移动互联网络新环境下,大学生的“三观”发生了变化,政治信仰淡化、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观念弱化。大学生的阅读方式逐渐趋于“浅表化”“泛阅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渠道,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环境下,转变、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刻不容缓。如今,微信、微博、手机网络购物、手机在线支付等充斥着大学生的基本日常生活。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单向输入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双向“分享”式的教育模式,节约了教育资源,增加了教育密度,提升了教育效果。
(二)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教育平台的完善和建设
目前,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手段,但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高校应结合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加强校园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占领移动互联网这块教育宣传的新阵地,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效性和辐射力。加强高校校园“红色网站”的政治性、理论性、趣味性、互动性。加强官方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特色网站的建设。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网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由单一的文字形式转换成为集文字、视频、图像等一体的多样立体传播内容,来增强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与真实、生动、鲜活的案例结合,进行教育宣传,增强说服力。运用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随心、随意交流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播。例如,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络新环境的要求,重庆邮电大学校团委开发和运营的微信公众号“重邮小帮手”在宣传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邮小帮手”相继推出了“中国好公民”“拼拼价值观”“重邮问问答”“夸父追日”等多款关于宣传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游戏”。大学生只要关注该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学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知识。“重邮小帮手”的方式独特、接地气,内容真实、形象、生动,很快受到了本校学生的追捧,关注量持续上升。这种“玩中学”“学中思”的传播和培育方式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传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力量,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效果的组织保障。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提升专业技能和提高媒介素养2个方面。移动互联网络新环境下,教师的“去中心化”“互主体性”趋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播教育内容的“倾听者”。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育内容,学生可以便捷、快速地运用手机搜索到相关内容,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受到挑战。教师既要不断巩固马列主义等传统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要与时俱进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给学生,还要适当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如传播学、教育学等,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面。同时,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理论,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消减与学生之间的差距,运用移动互联网设备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培养有影响力的学生意见领袖
学生意见领袖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经过筛选和甄别而推选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主要由班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社团骨干、年级长、寝室长等成员组成,平时与教师的交流比较频繁。学生意见领袖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可以借助其影响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手机QQ、微信、微博等被广泛运用的社交平台是大学生进行日常交流的必备工具。学生意见领袖以同学之间平等的姿态在社交平台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这既保证了宣传的时效性又不会使大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学生意见领袖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将身边具有教育性质的真实案例推送给同学。这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更为真实,更容易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更能进一步增加教育工作的说服力。
(五)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3]。大学生正处在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的关键时间段,对信息、资讯、知识的甄别和筛选能力还不够强。良莠不齐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容易造成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法律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歪曲,从而直接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和践行。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开设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相关课程,培养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获取、筛选、分析、甄别海量信息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传播效果。
[1]谢鑫建,王金凤.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
[2]刘成荣.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7).
[3]龙仕平,罗定华.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新闻战线,2014(6).
(编辑:刘姝)
G641
A
1673-1999(2017)01-0102-03
游敏惠(1961—),女,博士,重庆邮电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比较教育;黄小玲(1986—),女,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冉凌宇(1983—),男,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16-10-2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14XKS038);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介环境下重庆市大学生阅读行为研究”(2013YBCB062);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与高校青年思想引领策略研究”(2016LX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