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公安舆论引导问题探析
2017-03-22刘建勇张涛
刘建勇,张涛
(吉林警察学院法律系,吉林长春,130117)
互联网时代公安舆论引导问题探析
刘建勇,张涛
(吉林警察学院法律系,吉林长春,130117)
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大量产生,舆论传播也突破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变。由于互联网时代舆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加之信息不对称,涉警舆论引发的新兴管理矛盾给社会带来不稳定性,公安机关面临着“舆论袭警”的挑战。如何通过舆论引导解决涉警舆论事件带来的问题,从而提升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树立公安机关权威性的命题已然提到日程。通过剖析互联网时代公安机关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互联网;舆论引导;公安机关
2017年除夕夜,当举国欢庆新春佳节时,哈尔滨民警曲玉权在处理斗殴事件过程中被犯罪嫌疑人袭击致死,不幸牺牲。2017年正月十四,恰逢万家灯火阖家团圆之际,吉林省辉南县民警赵天昱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身中21刀壮烈牺牲……当大量民众为公安事业献身的民警哀悼时,网络上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有部分民众幸灾乐祸肆意谩骂公安人员,这些行为让民警流血又流泪。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更具多元性、复杂性、广泛性、快速性、隐蔽性,而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因其维护社会稳定职责的特殊性与民众接触最为广泛和密切,公安机关的行政行为无疑成为舆论的焦点。互联网时代舆论对公安机关的影响日益加深,诸如“庆安事件”、“肃宁事件”等群体性事件皆因公安机关舆论引导不利导致媒体和公众对警方的持续质疑与批评。面对舆论袭警,不当舆论有损警民关系,危及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暴露侦查信息。据此,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有效的涉警舆论引导,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一、互联网时代公安舆论引导现状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管理模式也因时代变革和科技进步面临着新的挑战。“全员参与”、“社会共享”理论进入公众视野,舆论引导作为管理模式之一日益凸显其价值。所谓“舆论引导又称舆论导向,是指运用舆论规范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相应的公安舆论引导是“为树立公安执法公信力,争取公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与支持,通过传播沟通手段对公众舆论进行正确引导,以便创建和谐的警民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管理”。在纸媒时代的传统舆论引导中,因传播媒介形式的单一化,讯息的简便化,传播范围较窄,即使出现涉警舆论危机也影响较小,面对问题有关机关会迅速化解矛盾,因此舆论引导未被给予高度重视,公安机关舆论引导能力相应疲软。但互联网时代新型媒介已突破传统媒介的局限,传播形式多样,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破坏力强,且信息具有公开性而发布者具有隐秘性。智能手机的出现催生许多新型APP软件,微博、微信、贴吧、网络直播等平台使民众更高效、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3G4G网络的推广加速了这一趋势的迅猛发展,这都为公安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
有鉴于舆论引导对公安机关行政行为的作用,公安部于2014年初决定全国各级公安机关要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这一决定的出台使得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初步建立,从执行效果来看也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公安机关发布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大型活动等需要进行交通管制、戒严等提示性、警示性信息;二是公安机关为公民办理户籍等流程、规定、咨询信息;三是公安机关历史沿革、自身建设等信息;四是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流行疫情等突发事件应急通知通告信息;五是其他关涉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管理的基本信息。除此之外,部分公安机关内部职能部门能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创设性舆论引导。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安机关对涉警舆论引导有一定的认识,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但仍逃离不了舆论引导范围较窄,缺乏专职部门的窠臼。互联网时代,公安机关网络安全监管部门虽然与时俱进地加强对门户网站、热门贴吧、知名博客等交流平台的监管,对威胁社会稳定、公众安全的言论基本能做到及时发现,但在随后的涉警舆论危机的处理及引导上仍显疲软。
二、互联网时代公安舆论引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安机关舆论引导存在过于高、大、全、空的问题
近年来因涉警舆论的增多,公安机关舆论引导意识逐渐增强,典型培树理念开始提到日程。各地公安机关大量宣传民警的典型事迹,但在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典型培树舆论引导时,往往过于强调效果,宣传力度过猛,导致在树立公安机关及民警的正面形象时表现得十分刻意,过分强调典型人物的光辉形象,显得过于高、大、全、空,使树立的典型不贴近实际,不真实,失去人性化。这样为宣传而宣传,不但达不到预期舆论引导效果,有时适得其反,让民众觉得公安机关的宣传太过、太假、太生硬,甚至引来网友的吐槽和揶揄,而这些吐槽和揶揄又会经过互联网的传播肆意扩散,反而降低了培树典型的公信力。
(二)公安机关舆论引导存在形式传统、单一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介日益增多,传播技术的繁盛让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多、更快、更杂。伴随海量信息全天候的传播现状,有些公安机关却没能及时更新自己的舆论引导模式,仍旧固守官本位思想,认为公安机关具有强制执行力,不能在乎社会上的舆论,更不应该被舆论所左右。要么只做不说,要么你问我答;对于民众热议的问题要么不屑一顾,要么消极回避不置可否,要么用过于强硬呆板的“套话”答复。由于对新兴媒介的抵触情绪,使得公安机关的涉警舆论引导逃离不了纸媒简单转换形成网络新闻通告的窠臼。这种传统、单一的舆论引导方法已然难以满足媒体需求和群众要求,久而久之会失去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及权威性。加之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往往增加了公安机关与民众的隔阂。虽然不乏部分地区的公安机关尝试利用新兴媒体,但对微信、社交论坛等利用率不高。
(三)公安机关舆论引导存在缺乏柔性的问题
由于维护社会秩序及稳定的职责所需,公安机关多数行政行为具有强制力,正是在这种传统警察固有思维模式下,致使公安工作的开展缺乏柔性,在突发事件涉警舆论的应对上表现尤为强硬。当公安机关发现有中伤其形象的言论时,或者堵住源头,直接利用职权删帖、封存信息,或者在网络上与网友“互怼”对骂,或者寻找发帖方进行“教育”……且不论媒体或民众发布的消息是否属实,当公安机关采取强硬态度进行涉警舆论危机的应对时,都会激化矛盾、削减执法公信力、降低警察形象,并给一些意欲不良的“键盘侠”制造更多将谣言扩大化的机会,此时公安机关再进行舆论引导便难逃“欲盖弥彰”之嫌。
(四)公安机关舆论引导存在反应迟缓、应对无措的问题
部分公安机关在面对涉警舆论时,存在反映迟缓、应对无措,要么捂、防、堵,要么等、靠、拖。有时抱着“闹两天就过劲”的侥幸心态采取冷处理,致使部分舆论愈演愈烈,最终形成群体性事件而无法弥补。有些公安机关不乏舆论引导意识,但面对涉警舆情,涉事警察缺乏应对媒体的经验,第一时间没有应对措施,舆论引导出现真空期。互联网时代信息光速传播,而公安机关被动的沉默使事态发展失衡,激化矛盾。诸如近些年监狱监管出现的“躲猫猫”、“洗脸死”等,皆因相关部门舆论引导迟缓,面对媒体的质疑匆忙应对,信息公布不对称、不及时、自相矛盾,导致舆论危机。
(五)公安机关舆论引导缺乏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互联网时代,媒体监督能力日趋增强,其与公安机关都具有管理社会的职能,但两者因目的不同在行使各自职权时难免出现冲突,关系可谓“相爱相杀”。一方面,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公安机关不能闭门造车,开展部分工作有赖于媒体,而媒体也要通过公安机关来获取部分信息。另一方面,公安机关与媒体存在以下三方面矛盾点:一是公安机关因部分案件不宜过早公开而拒绝答复媒体,而媒体认为公安机关执法不透明,侵犯公民知情权,从而对公安机关加以责难;二是公安机关希望媒体能多对其正面形象进行宣传,但媒体为经济利益或社会效应,有时无视公安机关的正面讯息,对涉警信息的负评大肆渲染;三是对于应当及时与媒体沟通的信息,公安机关或因不够重视或因担忧报道会引发负评而对媒体进行限制,但媒体会为获取信息与公安机关发生冲突。公安机关的舆论引导因缺乏与媒体的良性互动致使工作开展不顺。
三、互联网时代完善公安机关舆论引导的途径
(一)加强公安机关舆论引导的实战训练
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因站在解决社会矛盾的前线,一言一行格外受到关注。在依法治国、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公安机关的行政行为要合法、合理、文明、科学。伴随着执法理念的更新,公安执法工作要避免简单粗暴,要“文武双全”。所谓文武双全是既要强化警务技能,又要加强应对涉警舆论这类“文科”的能力。近年来公安部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要强化警务实战化训练,并将2015年确定为“警务实战化训练推动年”。但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的警务实战化训练多数仍拘泥于警务技能,对涉警舆论的引导和处置没有高度重视和落实,以至发生“庆安事件”、“瓮安事件”时,从涉事民警到公安机关在面对媒体时都没有表现出及时、有效、科学的应对。因此应加强公安机关舆论引导的实战训练,不但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更要落到实处。在日常训练中要贴近实战,训练方法要具有可操作性,可以采取讲授、模拟、请媒体互动练习等形式,并且应多利用新兴媒介。在训练案例的选择上,要尽可能挑选真实的热点案例、重大突发事件、常见具有共性问题的案件,所选案例不能假、大、空。模拟场景可以选择大型安保现场、突发警情、答记者会等。公安机关舆论引导实战训练应切实做到“教、学、练、战”一体化。
(二)合理利用互联网特点引导涉警舆论
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典型特点是传播媒介形式多样,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且信息具有不对称性,信息发布者身份的隐秘性、网络的开放性等。这些特点对公安机关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可谓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公安机关可以利用互联网时代舆论特点进行全民打拐、查找通缉犯、宣传教授民众鉴别新型犯罪、宣传法制等。另一方面,也恰是这些特点致使涉警舆论引导处理不当会使负面信息和不实谣言迅速膨胀发酵。据此,在日常工作中公安机关应主动与媒体多交流并进行政策宣传和典型培树。对社会舆论关心的热点问题,公安机关可以通过讲座、公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进行答疑。在公安机关的官网、官方微博上要及时宣传政策法规,更新热点案件的进程。对于媒体和民众的质疑与批评,公安机关要包容理解,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公民虽然享有言论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亚当斯曾言,“人类最终会发现,假如大多数人失去控制,他们和不受约束的暴君一样,会变得专制残暴”。因此对于恶意中伤公安机关、散播不实言论或传播虚假信息可能造成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舆论,应给予发布者相应的治安或刑事处罚,不能任其仅仅充当“键盘侠”而不负责任。
(三)公安机关应增强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公安机关为更好地进行涉警舆论引导,势必要与媒体保持良性互动。有鉴于公安机关执法工作的特殊性,其与媒体互动时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涉密的案件坚决不能公布,对于媒体的质疑与追问要正面答复;二是针对突发事件,公安机关要及时、主动、积极地与官方主流媒体进行通知通告,消除民众的疑虑,并借助媒体平台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三是面对媒体借机肆意炒作、言论不当可能引发群体事件或涉嫌刑事犯罪、行政违法的行为,公安机关要将惩戒结果及时公布以儆效尤;四是对于有争议的案件,在调查清楚事实后,要据实真诚地与媒体沟通释疑。在互联网时代,舆论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对公安工作的评价难免毁誉参半,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应重视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正所谓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对于部分不当言论也应有宽容之心,对于个别杂音应有包容之态。
(四)完善公安机关涉警舆论引导预警机制
互联网时代,舆论引导已不能仅仅局限于事后监督,针对一些潜在的舆论危机,应主动分析预测并建立预警机制,防范于未然。“舆情预警机制主要指公安机关根据信息的分析汇总,在突发事件存在的潜在舆论及负面影响产生之前提前进行预测,并通过舆情预警程序建立相应的防范警示体系。从而使公安机关整合信息、组织人员进行应对。”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要求组建专门的团队,其中应覆盖新闻发言人、法律顾问、心理学家、谈判专家、舆情观察员等。当出现潜在的舆情危机时应及时应对并分类引导。对于发现较早、影响较小、危害较轻、范围较窄的舆论危机,应组织相关人员有针对性地回复、沟通、制止。对于发现较晚、影响较大、危害较重、范围较广的舆论危机,单纯依靠删帖、评论员回复已然不能解决,需要组织发布会进行正面答复,在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上应客观报道。对于大型治安案件、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等,在不泄露国家机密、案情信息的前提下,通过舆论引导争取群众的理解。
(五)公安院校应增设舆论引导课程
公安院校作为预备警官的摇篮,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未来警察的素质。公安院校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会对关涉国家、民族、社会治安、重大刑事案件、突发群体事件等格外关注。大学生思想比较独立但又不是很成熟,加之该群体的同质性,易产生较一致的意见,在面对传统教育模式和话语权不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不乏一些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与校园教育之间存在冲突与矛盾,困惑与迷茫。个别有叛逆心理的学生发表的不当言论势必会在以青年人为主力军的互联网上扩散,而其他网络用户会以公安院校学生“了解实情”的理由加以确信并扩散,处理不及时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应增设公安舆论引导课程,让预备警官们能了解舆论危机的危害,能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言行,并能学习科学的舆论引导方法以备工作后处理涉警舆论危机。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这部大众心理学的著作中写道:“对个体,后天的教育与内心的良知都对他起约束作用,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自然是合理的。而群体最主要特点表现为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以及夸大情感。”在互联网时代,舆论传播的速度与影响有目共睹,而涉警舆论的大量增多不但关涉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执行力和权威性,同时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公安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技的迅猛发展还会不断更新传播媒介,有鉴于此,公安机关的舆论引导工作要与时俱进,要自上而下推进、自下而上共进地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从而与民共建和谐社会。
[1]郭杨.我国公安机关涉警舆论引导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1.
[2]张珍.新媒体时代公安机关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5.
[3]张叶云,郑涵涵.公安机关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厦门市为例[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3).
[4]雷雅敏.微博时代公安院校应对媒体和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4).
[5]王义鹏.移动互联网媒体时代公安舆论引导能力[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10).
D631
A
刘建勇(1986-),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张涛(1971-),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