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于三峡民间美术的动画角色造型探究
2017-03-22骆阳
骆阳
【摘要】当代中国的动画产业日新月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这些优秀作品多取材于有显著中国文化特征的民间文化,三峡民间美术正是动画角色造型取材的重要部分,本文结合当代中国动画制作的现实情况,对三峡民间美术现状做了简要整理,并对取材于三峡民间美术的角色造型特点与造型题材做了深入浅出的系统阐述。
【关键词】三峡民间美术 动画 角色造型
1、三峡民间美术素材整理
中国的民间美术,品种繁多,内容非常丰富。三峡民间美术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包括皮灯影、三峡刺绣、挑花、蓝印花布、梁平年画、竹帘、石雕、三峡木雕、三峡根雕、三峡剪纸等。三峡民间美术,追溯其源头,可远至古老的洪荒年代,早在200万年前,巫山猿人就声息繁衍在三峡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发现于巫山大溪镇的大溪文化,出土的很多彩色陶器,保留了新石器时代各文化遗存的共同特征。类似于彩陶这样的典型作品客观印证了三峡民间古老的民族特色与美学文化。
在当前,梁平年画、竹帘,三峡刺绣,皮灯影,三峡根雕,三峡剪纸,蓝印花布等传统三峡民间美术被继续传承。如梁平年画等已经深深扎根当地文化生活,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的大门或堂屋都须张贴年画以示赈灾辟邪与招财进宝。这些看似普通的年画作品,正是当前中国动画所需要的取材资源,能在创意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并凸显与宣传中国民族文化,当是中国动画产业向前迈进的正确途径。
2、造型特点:转换性,夸张性,单纯性
转换性:转换性包括直接转换和间接转换。直接转换是将三峡民间美术中的角色形象直接运用于动画作品中,间接转换是对原造型内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加以修饰或在表现形式上加以改变。是以三峡民间美术中存在的人物或动物角色为样本,直接出现在当代动画作品中,也可以说是将静态转换为动态;同时以三峡民间美素为素材的动画角色造型转换,须具有鲜明的三峡民间元素或相似相关的造型表象。如:梁平年画中的 “门神、钟馗”等人物角色,完全可以借助三维表现将其建模、绑定,然后加以动画,在动作上匹配人物相关性格,这种直接取材、间接运用的方式近乎最大限度的反映出梁平年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与梁平年画本身的文化内涵一致。
夸张性:取材于三峡民间美术的动画角色造型夸张,分别体现在五官与身形。一是夸张的五官,源于三峡民间美术中的角色造型多呈现出眼神可爱聚神、鼻梁高挺圆润,男性嘴唇浑厚,轮廓分明,女性嘴部樱小,凸显出格外夸张的造型特点。二是身形夸张,主要表现为男性虎背熊腰,身材短而胖,肥而壮;女性身材窈窕修长,腰细腿长;完全摆脱了传统写实美术中的人物客观比例。
单纯性:单纯性主要体现为角色性格的单纯。这和三峡民间美术的美学特征有关,在三峡民间美术中,稚拙性是三峡民间美术角色中的重要特点,稚拙以词很大程度是描述三峡人淳朴、单纯的性格特征;客观上,三峡民间美术中的角色造型、取材于三峡民间美术的动画造型造型、三峡人,这三者也是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
3、造型题材:农耕题材,科举题材,历史题材
农耕题材:取材于三峡民间美术的动画角色造型中,选材农耕题材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三峡地区地处大巴山脉深处,历代以种田捕鱼为生,过着日落而出、日夕而归的农耕生活,所以三峡民间美术中的角色取材也通常以农耕题材为选材背景,与之关联的三峡题材的动画造型取材于农耕题材就不足为怪了。农耕题材中的动画角色造型,有很典型的相关元素,如:斗笠、蓑衣、木耙锄头、犁头、耕牛等。这些元素要么直接存在于角色的衣着,要么与角色配套出现形成一个农耕题材组合体。
科举题材:科举题材源于古代科举制度,取材于三峡民间美术的动画角色造型中,科举类人物形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特别是以“状元”、“书生”为主要形象的角色造型非常普遍,历史上,这主要源于三峡人对科举制度的推崇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当代动画作品中,以“状元”、“书生”为主的角色形象能够被大多数受众所熟悉,认识和接受起来不存在接受障碍。从而达到动画开发者与动画消费者之间的认识统一。
历史题材:主要取材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一些经典戰事,比如八仙过海,赤壁之战,刻舟求剑等中的人物角色等。
结语:中国文化渊源流畅,中国的动画产业发展任重道远,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今天,如何打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作品是作为动画工作者应该慎重思考,深入探究的课题,仅以本文简述取材三峡民间美术相关问题来倡导众多动画工作者,传播大众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