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韵外之致”

2017-03-22李思鹏

商情 2017年4期
关键词:含蓄境界诗词

李思鹏

古典诗词以缥缈的深思,典丽的语言,生动的比兴,含蓄的寄托,丰富的内涵长久地征服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诗词之美犹如钻石的光芒,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而其中一面璀璨的光亮,是“韵外之致”。

韵外之致比“境界”更深了一层,妙处如同国画里重岩叠嶂另一侧的大片大片的飞白,如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那一刻悠长而又深久的陶醉。带给人非凡的艺术享受。

南朝钟嵘在《诗品序》中写道:“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动心”两个字说出了“韵外之致”的关键所在。中唐皎然的《诗式》曾谈到过“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文外之旨”,稍后的李德裕在《文章论》中也提到“文外之意”。都对文学作品文字之外的“韵味”有所强调。“韵外之致”第一次出现是在司空图的《诗品》中,他认为好诗是妙在“咸酸之外”,而不是意尽于句中,须“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即文章的意韵不可以轻浮浅陋,要贴近文字的描述范围,更不可以因文字的结束而终结,要让人有回味无穷的情感体验,所谓“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他追求一种空灵蕴藉的意境,这与严羽的“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有相通之处的。以这种标准来衡量,好的诗词作品应该有凝练、优美、含蓄、雅致等特点。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杨慎《词品》卷一云:“白乐天之辞,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对其评价甚高,盖因白诗一般总是平易晓畅,很少有这样空灵缠绵,惆怅幽深的句子。由于表现主体的不明确性,反而使读者在读完产生了无穷的联想,那种朦胧轻盈的感觉在头脑里挥之不去,进而不拘泥于诗歌字句所营造的意义,由花、雾、梦、云这四种有某种共性的意象触动自身的感觉和回忆,达到“动心”的境界。

那么,好的诗词是如何体现“韵外之致”的呢?北宋梅尧臣曾与欧阳修论诗云:“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要把文字之外那种虚无缥缈的美表现出来,需要具备很多要素。

一.优美独特的自然意象

青山碧水,幽花香草,是自然钟灵之物,也是最得“天然”之神韵的最好的创作材料,诗人词客们往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之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藉自然之美表现己情之灵、之秀、之远、之深。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借花的盛开与凋落,写出了一种冷艳、幽独的境界,更表现了一种淡淡的自怜自赏,使读者感到逸于纸外的怅惘和寂寞。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最为惊绝的一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恍若一轴山水清音图,几笔浅浅的青山叠印于雪宣之上,云雾轻轻缭绕,至秀至清的风景,听完美妙音乐的心情也该是高阔爽朗,如醉如痴的。至于“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都给人一种余韵不绝,清香满口,一唱三叹的意韵之美,使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要描写的境界,更于境界之外体会到千年以来所有人所共通的特定的情感体验。

二.含蓄蕴藉的表现风格

含蓄和蕴藉,一直是从古至今的批评家所高度称赏的两种风格,它符合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品格,“含”意味着有保留,不直白地铺陈,“蕴”意味着有内涵,不轻率地描写。所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要把很多意思浓缩在短短的几个字之中,字句越精炼,意蕴越丰富,就越臻于诗词的化境。在单个词语所承载的表意任务越来越重时,还要尽力避免“斧凿”“晦涩”的痕迹,追求空灵雅致的效果。“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的语言可以是朴实到如同白话的,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一字敷设文采,却在两个判断句之间萦绕着清远深沉的乡愁,拨动着千年来游子的心弦。含蓄的语言也可以是华瞻典雅的,如“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相继而出,美感是凝丽的,也是流动的。但它最忌的是直白浅陋,把所有该写的、不该写的都写出来,那就是“话”而不是“文学”了。

许浑《谢亭送别》有:“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区区二十八字,就写尽了送别的匆忙,别时的留恋,时间的推移,别后的惆怅,而全诗并没写到送别这一具体行为的过程,也没涉及一个“别”字,却满纸都是悠远浓重的离愁别绪,可谓“韵外之致”的高境界。

三.精准恰当的修辞手法

使用比喻、拟人、对比、用典等修辞手法,能够有效地丰富诗词的表达效果。“碧玉妆成一树高”,以美人的風韵与柳结合,柔软婀娜之态尽出,就远远盖过了无数“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之类写柳的句子。“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比喻的优美,对比的强烈,使诗句具有一种玉碎的凄艳决绝的意味。而“文姬红泪洛水春,苏武白发天山雪”仅仅是典故的堆叠,就营造了十分忧伤和哀愁的意境,即远在塞外之人对故国的无限相思之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外之致”为解释和描摹这种美找到了一个出口。它“发展了钟嵘的“滋味”说,是对其形式美内涵的超越”。严羽“妙悟”说,王士祯“神韵”说,以至王国维的“境界”说,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强调的是超越诗的文本之外的美感,追求由文字所描绘但又远远胜过文字本身的永恒的情境。从这一点来看,“韵外之致”应是优秀诗词所应该具备的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等 《中国文学史》修订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

[3]非云华 《论司空图“味外之旨”对诗味论的发展》 昆明学院学报

[4]《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01

[5]《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8

[6]《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08

[7]《文艺学教程》 吴中杰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09

[8]《论司空图“味外之旨”对诗味论的发展》 非云华著 昆明学院学报 2012.12

[9]《试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在诗中的体现》 施春晖著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8

猜你喜欢

含蓄境界诗词
含蓄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含蓄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含蓄
靓诺 含蓄中的优雅
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