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2017-03-22仲华
仲华
【摘要】学生有较强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学生灵活解决拓展提高题的基础和保证。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必须要有正确对待思考的态度,老师要注重学生思考的過程,培养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26-02
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在实际教学当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1]。具体来讲:
一、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数学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使他们建立思维的意识。
二、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
例如:当你问一个5岁的孩子1+2等于几时,他可能抓耳挠腮,支吾半天不知道,但如果你给他一块糖,然后再给他两块糖,这时,你再问他一共有几块糖,他马上就会回答有三块糖。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诱导分析、比较,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2]。
三、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师还应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
例如:讲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这节课时,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不理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直观的教具,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先拿来20块糖,按照7、6、4、3的顺序分给4个人,然后问学生“这是平均分吗?”学生回答“不是”。然后,一个一个的分,正好每人都分得5块糖。学生大声“这就是平均分,就是每个人分得的糖同样多。”在这里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正是借助直观的实物糖块来实现的,否则,学生在“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上不但会不理解,而且还会耗费不少宝贵的时间。
四、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给出习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这样,就能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3]。
五、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归纳正确结论或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
要让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
总之,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红斌.浅论课堂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年Z4期
[2]卓玛.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思维课教学设计[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3]赵庭方.儿童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尝试[N].黔西南日报.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