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的病根究竟是什么

2017-03-22徐细梅

祖国 2017年5期
关键词:具体对策改革研究小学语文

徐细梅

摘要: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课程之一,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对于义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一直在继续,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这既是广大语文教师热切关注的话题,也是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的病根这一问题作为切入角度,尝试就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做一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病根 改革研究 具体对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热火朝天的开展当中,语文教学改革工作者提出应当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一教学改革需要,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贯穿课程改革理念,便成为诸位语文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思想桎梏,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病癥。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病根是什么

在大量教学实践、听课研究以及问卷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认识的不到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松散紊乱、教学模式陈旧落后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准

在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调查分析当中,笔者发现,教师对于课程目标定位存在不确定问题。有的教师课程目标定位过低,有的教师课程目标则过高。例如在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一课教学设计当中,有教师要求学生在一课时内掌握“秋、气、了、树、叶、片、大、飞、会”等生字,教学目标定位明显过高,不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的教师则指出,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即可,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掉以轻心,属于教学目标定位偏低。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他们接受知识启蒙的萌芽时期,教学目标制定应当遵守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则,与学生相应年龄段认知规律相互统一。教学目标定位的不准确,导致课堂教学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目标过高,课堂教学压力加大,小学生学习起来尤为吃力;目标过低,会使课堂变得松散浮躁,浪费教学时间,同时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

(二)教学内容松散紊乱

鉴于应试教育需要,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总是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往《小学语文考试大纲》《小学语文毕业考试说明》上面倾斜。明明是一篇生动的课文,偏要将其肢解为拼音、字词、句子等知识的拼盘,零敲碎打之间,课文人文美和意境美教育内涵被抛至九霄云外,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①。

以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古诗听课为例,在听课实践当中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都遵循范读古诗、教学生字、对照翻译、背诵古诗的步骤组织教学活动。学生虽然掌握了“促、深、忆”等生字和古诗大意,但是课下提问学生: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能不能谈一谈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学生答案集中在:我不知道这首古诗描绘了什么画面,但就是晚上呀,这么美的景色,作者应该很高兴吧!这就反映学生没有理解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说明他们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出现偏差。这种脱离课文整体,片面追球字面意思理解的课堂教学,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结构紊乱,内容松散,学生难以通过课堂学习获得与整篇课文有关的有效信息。

(三)教学模式陈旧落后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值得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深入探究的重点话题,细看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部分教师依然因循守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师不停在黑板上写,学生不停在课本上记,整体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语文学习幸福指数非常低。在对语文教学重点这一问题的理解上,教师出现认知偏差,对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关系把握不清。《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阅读感悟,不少教师抓住这一由头,要求学生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朗读第一自然段、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朗读全文,一来二去之间,学生课文学习积极性被大大挫伤,语文学习情感的激发更是受到致命性打击。

语文课程应当通过优美的文字为学生打开一片五彩的天空,美文佳作的欣赏理当为学生带去快乐,然而落后陈旧教学模式之下,再优美的文字于学生而言也变得枯燥乏味了。如果语文学习只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那么学生心里会不自觉生出厌恶感,学习动机一旦丧失,学习效果也就随之降低。针对“你是否喜欢上语文课”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语文课是最没有意思的,上课特别容易睡着,不太喜欢上语文课。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基本原则

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这一实际情况,推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势在必行。为促使教学改革工作朝科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教师应当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因人制宜的基本原则。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的原则

秉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的原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也是众多教学改革工作者屡次强调的重要问题。

“工具性”是小学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正如同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历练之。”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是语文学科承担的基本职责,也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础。“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内在属性,“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语文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透过语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内与外、血与肉的关系,没有“工具性”,语文课程便没有开展教学活动的需要,遑论“人文性”的培养;没有“人文性”,语文课只剩孤立的字、词、句、段,生机与活力失去,语文情感的激发便不复存在。只有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使语文课程真正发挥育人功能。

(二)因人制宜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都应当秉持以人为本、因人制宜这一基本原则。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不能千篇一律地灌输,那样只会损伤学生语文学习情感,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和学习心理特点是实施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例如低年级学注意力容易分散,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感性经验,因此教师应当尝试引入直观、谈话等教学方法;高年级学生经过以往的学习经验,已经具备一定理解能力,生活经验较为丰富,教师可以尝试选用导读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意识。

不同学生语文学习需求不尽相同,教师应当关注学生个性学习需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成、快乐学习。就教学目标实施这一课题的改革过程中,在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之外,教师需要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予以关注。

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体对策

(一)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当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再单纯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教师应当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根本目标,将知识化为能力,并进一步升华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语文学科德育功能的渗透。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能体现闪亮的人性、不朽的精神和崇高的人格,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字词句段,还应当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作者所表达思想情感的整体理解。在对人教版一至六年级353篇必读课文的分析当中发现: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培养个人与他人和谐关系的课文有66篇,占总数约18%;涉及赞美自然、鼓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文有109篇,占總数约31%;涉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家乡、民族、世界美好情感的文章有75篇,占总数约21%;涉及个体行为规范教育的课文有103篇,占总数约30%。教师应当有效利用这些课文当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以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课文为例,这两篇文章不仅描绘了儿童生活的剪影,从中也表现出孩子们纯净的内心世界。而五年级下册《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也体现出五光十色的童年,这些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丰富的童真童趣,真真切切表现出儿童的游戏天性和童年生活的愉快。反观现今不少小学生课余生活,多是打游戏、沉迷于动画片,他们不愿意与人交往、与外界沟通。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与文章当中描绘的童年生活对比,要求学生审视自己日常言行,对不当之处进行纠正,从而提高个人修养。

(二)应用合作学习模式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为充分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可尝试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保护学生好奇心与自由表达的欲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一扫灌输式教育模式阴霾。

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组合成小组,针对同一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戴维森将合作学习定位为七个要点:小组共同讨论问题、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互相鼓励气氛、个人责任感、混合编组、传授合作技巧、有组织的互相依赖②。依据混合编组基本原则,全班学生组建为4-6人小组,实行组内帮扶学习制度。一旦小组接受学习任务,先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讨论解决不了,则在各组间二次探究,各组讨论解决不了的,组长总结汇报给教师,教师提供帮助,辅导学生解决问题。

以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为例,课前,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根据上下文对“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做出解释,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划分段落,阐释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方法。小组成员依据自身学习水平,在这三个问题当中领取相应任务,并将探究结果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来。正式上课时,教师抽取小组代表依次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回答,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展开教学。通过这种合作学习模式,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作为课堂主体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不同学生语文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班级同学之间加强交流,教学效益的提高自然在情理之中。

(三)构建快乐语文课堂

斯兵塞在1854年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只有学生从学习当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教学效果的增强才能成为可能。“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当借助游戏、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情感,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让学生带着自信和快乐步入中学语文课堂。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一课教学过程中,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组索溪峪景色图片,让学生跟随直观鲜明的图片感受一线天、百丈峡、十里画廊、西海峰林等美丽风光。借助于生动形象的图片,学生理解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就轻松得多。课文讲解完之后,教师还可以开展一次“我是小小画家”的游戏活动,请学生根据课文当中描绘的景色,画一画自己脑海中的索溪峪。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加深对课文描写内容的理解,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进一步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四、结语

小学语文是初等教育基础课程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语言、交际、写作等基本能力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随着新教材、新教学技术的应用,语文学科所承载的功能也逐渐丰富,这也对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烦恼与喜悦同行,这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是一次挑战,同时是一次机遇。无论前路如何,只要全体语文教学工作者携手同行,共同进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病根势必会迎来“釜底抽薪”的一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会步上“柳暗花明”的发展轨道。

注释:

①易爱香:《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②孙建龙、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李仁玲.美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易爱香.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人和小学)

猜你喜欢

具体对策改革研究小学语文
浅谈中小企业中的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