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与出版创新

2017-03-22刘明清

出版广角 2017年1期
关键词:出版业工匠图书

【摘 要】工匠精神及其创新内涵,是中国新兴工业化、企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要素,对于出版业而言也不例外。纵观出版业几千年的演进历史,其每一次的变革都离不开精湛的工匠技艺支撑,也离不开工匠精神创新的驱动。今天,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更需要这种精神。

【关 键 词】出版业;工匠精神;出版创新

【作者单位】刘明清,大道行思(北京)文化传媒公司、海天出版社。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实不寻常,立即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和人们的广泛热议。工匠和工匠精神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在经历近4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后,作为在浮躁、粗糙、低劣、拜金等社会不良思潮逐渐隐退之后的一种理性回归,重新诠释工匠和工匠精神,既是对过去得失的回顾与反思,也是对今后工作和生活方向的指引。

一、工匠与工匠精神

工匠就是有一定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就是专业、专注、严谨、完美到极致的精神。工匠自古有之。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在陶瓷、造纸、建筑、雕刻、丝绸等很多领域涌现出大批的大师级工匠,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成百上千次的重复过程中,一以贯之,耐心、专注、坚持,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创造出无人匹敌的世界雄奇建筑和精美绝伦的传世手工艺品,从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充分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已然饱含工匠精神,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把它挖掘出来,继承和发扬下去。

二、传承与坚守:时代的呼唤

毋庸讳言,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忽视已经很久了。工匠精神的式微和缺乏是导致现如今一系列产品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我们还沉浸在高速发展带来的愉悦中时,危机已经悄悄来临。我们应该承认,机械化的大生产,社会的浮躁,对眼前利益的追求渴望,使得人们不再愿意一砖一瓦、一针一线地精雕细琢。工匠技艺的传承因得不到水土滋养,往往不待汇入奔涌的大河就逐渐干涸。那些曾经振聋发聩的名字,在我们身边一个个悲壮地成了历史。在我们高高挺起胸膛的时候,脊梁却缺少了有力地支撑。

虽然工匠精神曾经造就灿烂的世界文化和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在新科技革命、工业4.0来袭的时代,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需要这些工匠和所谓的工匠精神吗?市场竞争到了足以令人窒息的激烈程度,我们如疾风快马般的生活节奏,还能耐心等待那些十年磨一剑的精致吗?不错,工匠的技艺看起来是被高、精、尖的机器所取代,但是,这些制造产品的机器无法具备人所能够创造出的,经过积淀、过滤、升华形成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的指引,机器制造的产品只能是纯粹的、普普通通的用品而已,这当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央视《大国工匠》节目曾经介绍了8个工匠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成为热络的话题,相关的微博阅读量短时间内超过3560万次。人们发现,这些大国工匠之所以能够走进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也并非他们是三头六臂的“齐天大圣”,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终于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精良的“中国制造”。由此说明,中国制造领域仍然需要大批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使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今天的中国可以说是制造业的大国,但还不能说是制造业的强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4.0的新兴工业时代,中国的企业面临全产业升级转型的炙烤。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常態下,在奔向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进军路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工匠精神不能缺席这场改革的攻坚战。它是塑造企业形象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是推进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我们要重塑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保障体系,牢固树立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系,让工匠精神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敬重的契约典范,以工匠精神支撑“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中国智造”,进而内化成为我们的民族特征和精神气质。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企业的自身垂范,也需要全社会参与其中。

三、工匠精神与出版创新

尊重传统不等于回归传统。传承是技艺的传承,但不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的复制技艺。有人做过这样的比较,中国的“张小泉”剪刀创建于1663年,这个品牌的剪刀前后有60多道工序,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德国的“双立人”剪刀创建于1731年,在1915年独得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四项大奖。两种剪刀都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品牌,但“双立人”剪刀在商店里的售价是“张小泉”剪刀的20倍!不是因为“张小泉”剪刀质量不行,而是因为“双立人”剪刀一直在百般求变、不断创新工艺。无独有偶,被视为止血神药的云南白药也曾是百年不变,近十多年来终于在新掌门人大刀阔斧的改革下,激发了巨大的活力,成为中国老字号企业的翘楚。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工匠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还体现了工匠难能可贵的、不断吸收最前沿技术的创新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千百年来工匠技艺传承的神话。

工匠精神及其创新内涵,是中国新兴工业化、企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于出版业而言也不例外。纵观出版业几千年的演进历史,其每一次的变革都离不开精湛的工匠技艺支撑,也离不开工匠精神创新的驱动。今天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更需要这种精神。

当前,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精神生活上的舒适,在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享受后,人们对提升精神文化品质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尽管这个时代给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但是,当今的出版业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按照业内人士的基本共识,出版业的改革大都始于发行环节,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营销方式的改革与创新。自我国图书发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后,经过几轮大开大合的洗牌,形成了今天的销售格局。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后电商的兴起,搅乱了原本就不平静的图书市场,他们凭借自身的优势,使得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样的市场布局看似平稳,实则暗流涌动,前景不容乐观。同时,我们知道,工业4.0时代是一个个性化、定制化的时代。中国图书生产量虽然暴增,但同质化现象严重,垃圾书充斥市场。读者不知道读什么书好,出版机构也不清楚如何将自己出版的好书向千百万不特定的读者进行有效推荐。图书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图书的销售基本上还是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书摆在那里等待读者去挑选。这种方式带来的必然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尽管在大数据上,图书市场的总体销售每年都有提升,但如果挤去其中的水分,这种增长的含金量又有多少呢?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大的出版集团年营业收入动辄过百亿双百亿甚至几百亿,但其中主营图书的销售占比是多少呢?图书卖场包括电商的经营,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垄断的地位,把风险转嫁给上游供应商来实现盈利增长。这种靠转嫁风险的增长实际上破坏了整个产业链的生态环境。

工匠精神的传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创新内涵。今天出版发行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工匠精神,更离不开创新。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到了一个交叉路口,尽管有着各种解决之道,但全行业清晰、完整的深入改革出路仍不明朗。面对这个不十分乐观、明朗的市场前景,应该说不是没有好的选项。业界也有许多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以往传统卖场的销售模式,产品订数低、退货率高、结算周期长,一些电商依仗自身的垄断地位采取歧视性销售策略,非常不利于全行业形成合作、分享和共赢式的共同成长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见缝插针地强行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自媒体等越来越多地改变着大众的意识、思维、观念和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将会是伴随着新兴传媒业态爆发式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深刻的革命!

我们知道,工匠精神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会推动带有颠覆性的变革。通常,人们寄信总是把邮票贴在信封上。我们目前所做的一些改变,例如卖场营销,图书的码堆、打榜,馆配、团购,再如图书的装帧,新工艺的采用,包括有声、视频,扫描二维码和附加一些延伸功能,也包括网购、数字出版和移动支付等,看似取得不少创新成果,但细细审视,其中大部分的改变只能说是在既定的套路中削足适履。这种改变也只能说仍然是把邮票贴在信封上,不过是贴的位置、排列方式、数量多少的改变,最多也就是将邮票变成条形码罢了。用一个可能并不是十分恰当的比喻,目前我们需要的创新不再只是把邮票贴在信封上,而是要探索、尝试把信封贴在邮票上。我们的出版商经常抱怨:现在做出版,定数无保证,折扣无底线,退货无商量,回款无日期。面对这种“四无”的市场环境,大家在饮鸩止渴的同时都心知肚明,这种怪圈式的恶性循环,早晚有一天会像飞机下落进入螺旋状态一样,结局是人、机同时摔在地上。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互联网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影响,就应该在合理布局实体卖场的同时,探索更多的通过网络营销实现销售的方式,通过网络新媒体快捷、强大的传播覆盖功能,把信息定向、直接送达到有意愿购买的消费者,包括通过出版众筹、预售、微信公众号合作、网站联合推介、拍卖等方式進行直销。从先行者的实践结果来看,尽管这种营销模式在全品种的规模销售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毕竟是直接对接有效需求的消费者,在安排生产、预订管理、发货、收款等各环节上,“互联网+”时代的销售模式比起传统的销售模式来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也是实现发货和收款同步甚至是先款后货的最佳销售方式。

这种互联网新媒体的营销方式已经广泛应用在其他商品的销售中,出版业要做的就是把它移植、消化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再创新。遗憾的是,不是大家没有改革的想法,而是被企业沉重的包袱和陈旧的理念拖累,缺少大开大合、脱胎换骨的创新魄力;不是没有改革创新的思路,而是缺少壮士断腕的探索、实践的决心;不是没有改革、创新的行动,而是没有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勇气,也可以说是在改革创新的背后,缺少那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工匠精神作支撑。

用工匠精神的创新内涵,探索传统出版发行业界升级转型的路径,是否可以借鉴“互联网+”的概念,衍派出“出版+”的新理念、新模式呢?“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据说高科技中有一个新鲜玩意儿叫VR,戴上VR眼镜和耳机,再穿上VR紧身衣,人的所见所闻和身体感受都由计算机控制,站在计算机前犹如身临其境。在VR时代,人们还阅读吗?他们阅读和购买的书会是哪种形式的呢?图书出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但图书本身也是一种商品。既然图书也是商品,我们能不能借助互联网的思维和高科技的支撑,在保证图书内容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活图书的商品属性和功能,使只在书店卖场销售的图书,附带着消费者也愿意接受的关联文创产品等其他商品与信息,以更新颖的面孔、更宽泛的渠道、更吸引人的方式和更容易令人接受的形式进入消费者的视野——不只是把邮票贴在信封上,还要把信封贴在邮票上。

未雨绸缪,出版业的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在“互联网+”的启示下,以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探索“出版+”的理论和尝试“出版+”的业态模式实践路径,眼下还是一个新鲜的命题,是否能成为改革的一种选项,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吃螃蟹的队伍中来。

猜你喜欢

出版业工匠图书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图书推荐
工匠神形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工匠赞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