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与参寥

2017-03-22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佛典禅心余杭

宋代诗人苏轼,深通佛典,与诗僧也多有交往。如蜀僧几演,诗僧道通、参寥等。其中与他交往最为密切的,可以说是参寥大师。参寥本姓何,今浙江临安县浮溪村人,善写文章,尤喜欢作诗。苏轼曾将他的名字改为道潜,后又号参寥子。苏轼对参寥的诗才特別赏识,经常和他吟咏唱和,互相切磋。而参寥也时常追随苏轼,二人可谓文学上的知音密友。

参寥的才思特别敏捷,苏轼在余杭做官时,一次会集宾客,他用画笔在彩笺上画了一幅墨竹图,赠给官妓,让官妓去找参寥,请参寥给此墨竹图题诗。参寥才思敏捷,提笔立就,写道:

小凤团笺已自奇,谪仙重扫岁寒枝。梢头余墨犹含润,恰似梳风洗雨时。

此诗首句赞彩笺,后几句写所画墨竹富有生气,形似逼真,苏轼大为赞赏。

之后,苏轼离开余杭去徐州做官,参寥前去拜访他,一日,同样宴集宾客,参寥却没有参加。苏轼见参寥没来,心中颇为想念,说:“参寥不参加这个集会,真让人觉得不尽兴。”于是马上让官妓马盼盼带着纸笔去找参寥,让他写诗。参寥当然又是提笔立就,其中有两句是“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既用于自况,也用于说明自己禅心已定,已无意再凑这样的热闹了。不料苏轼读诗却大为称赞,说:“我以前也见到柳絮落在泥上这样的现象,我早就想把它写进诗里,可惜一直没用心想过,不料今天被参寥用了,很是可惜。”参寥用此诗说明了一个禅心入定、不愿再逐世俗的道理,先于苏轼,显然与他本身是僧人,对此现象的体会比苏轼深有关,所以随手拈来,皆成佳喻,不唯传神,而且入理;而苏轼呢,虽然他深通佛典,灵魂深处常常渗透着浓厚的佛家出世思想,但他在这方面的体会毕竟不如身为僧人的参寥来得直接,来得深刻,所以运用这一现象入诗,他也就落后于参寥。也许苏轼本人并不明确这一点,但这对于创作来说,当事人的体会深切,却是一个写好作品的要谛,直到现在人们仍在反复强调,坚持作家要深入生活,也是这个道理。

猜你喜欢

佛典禅心余杭
由“链”到“圈”,余杭全力竞逐未来产业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杭州余杭 “三位一体”推进殡葬改革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李学明:且将诗画寄禅心
禅心自在
早期大乘佛典書面流傳舉證:“梵志”與“樓至”
梵漢對勘在漢譯佛典語法研究中的價值
佛典譬喻经语篇衔接方式的文体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