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日2》
2017-03-22桃子D
桃子D
本期介绍的是经典科幻电影《独立日》的续篇——《独立日2》。在电影《独立日》中,面对突然降临的外星人,人类奋起反抗,把侵略者揍成了渣渣。但是看过电影的我们都知道,这个胜利来得太过幸运,真要论起科技和军事实力,人类才是被揍成渣渣的一方。于是,在续集中,人类积极备战,研究外星人遗留下的东西,科技突飞猛进。地球上各国深知外星人总有一天会再度入侵,于是联合起来建立了一套强大的防御系统,对再次打退敌人充满自信。有一天,一个巨大的圆球突然向地球加速飞来,并降临月球基地。人类一鼓作气,一炮将这个天外来物轰下,欢欣鼓舞地庆祝了一番。然而电影才刚刚开场没几分钟呢,怎么可能就是这么个结局了呢?果然,圆球并不是外星侵略者,而是被外星侵略者追得到处逃窜的反抗者。据反抗者说,这些侵略者在宇宙中如蝗虫一般臭名昭著,已经毁灭了无数星球。上一次侵略地球没有获得成功的是它们的先锋部队,大部队即将再次降临地球。这一次,外星人的武器更加先进了,人类如何才能取胜呢?
眼熟的反派
电影结局是光明美好的,地球人战胜外星人更是科幻电影永恒的主题,《独立日》系列毫无疑问地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不过笔者看着电影里的反派们,总觉得十分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呀!
第一部里,外星人刚登场时,身形高大,外壳坚硬,呈青灰色,脚掌反折,十分凶悍丑陋。它们骷髅般的面孔上是巨大的头冠,头冠后像鞭子一般垂下许多如蚯蚓环带般的触手。在电影后半段,那身形高大的外壳忽然破开,从里面跳出来如侏儒般的小丑八怪,这才是它们的真面目。等到了第二部,外星人的首脑——女皇登场了,它追杀主角时穿着的外壳更加巨大,足有好几层楼高,与普通外星人略有相似,但构造更加复杂。和其他著名的外星人形象(如异形)相比,我们看到一些显著的共性。
首先是青灰色、光滑的、和人类皮肤质感完全不同的外表。这种外表与爬行动物(如蛇)的皮肤,以及节肢动物(如昆虫)的外骨骼十分相似。
其次,它们身体的某些部位也像是昆虫的器官。例如展开的如胸甲一般的胸部,和椿象的背部非常相似;巨大的头冠则让人想到螳螂的头部,这和某种绿叶螳螂身上那巨大背板简直一模一样。而它们的真实身体有一双巨大的凸出的眼睛,既像爬行动物,又像昆虫。
毫无疑问,这些影视作品中的外星人形象都是被人设计出来的,并且成为了被人们广为接受的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有趣的是,同样是外星人,《独立日》中的外星人明显与异形更相似,与ET差别较大。如果我们再把比较的范围放宽,你会发现,反派的外星人看上去就是比当正派的丑陋、讨厌……
要探究这些情绪的来由,我们要先审视自己的大脑。
在大脑中,有一个叫作“杏仁核”的部分,如果你恐惧、愤怒、厌恶、悲伤、愉悦,都会在这部分脑区中看到激活的现象。这个部分位于新皮层之下,是人类在从古猿中进化过来之前的远祖就已具有的脑结构。
事实上,恐惧等情绪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生存。从进化的角度来讲,面对无法战胜的敌人、威胁到生命的有毒生物,如果没有恐惧、厌恶的情绪让自己避开,那原始人大多会变成进化道路上的炮灰,根本无法留下后代。在一项关于人对动物的“憎恨”情绪的调查中,前10名令人憎恨的动物是:蛇、蜘蛛、鳄鱼、狮、鼠、臭鼬、大猩猩、犀牛、河马、虎。这些动物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它们都十分危险。这些动物会激起人们“憎恨”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除了爬行动物(例如蛇)外,昆虫也会激起很多人天生的厌恶和恐惧情绪,这可能与人类早期在森林中的采集、狩猎生活有关。与哺乳动物相比,昆虫更难防备,而且其中有很多种类都有毒,因此可能在进化过程中,这种潜意识层次的恐惧和厌恶的应激反应被古人留给了后代。
回到外星人形象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反派外星人含有昆虫和爬行动物的外表特征元素,因此它们能够天然地激起观众的恐惧感。另一个相反的例子就是ET,虽然它看起来也不像人,但是它的长相与婴儿更加相似——小脸、大眼、近眼距、较大的头部。所以当主角遇到ET,并最后为救出它而奔走时,观众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怜爱之情。
当然,这些情绪是基础的应激反应,颇为浅淡,而人类的大部分情绪仍然是复杂情绪,这种情绪受到社会和文化影响,是心理性的。如果明白这一点,刻意从另一个方向塑造形象,就会获得与第一印象产生反差的情感效果。例如《第九区》中,外星人的形象也是接近丑陋的节肢动物,但它们的性格塑造得与普通人相似,反而让观众产生了“人不可貌相”的感慨,从登场第一眼看到时的厌恶感升华到了理解对方的认同感。这种反转的效果,又何嘗不是利用了我们继承自祖先的恐惧和厌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