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标识牌在部队试验试用全面展开 军人保障卡有了“战场版”
2017-03-22
据《解放军报》消息,近日,从军委机关有关部门获悉,军人保障标识牌在陆军某部试验试用基础上,在海军、空军、火箭军等13支各类型部队展开全面试验试用,进一步检验和应用功能需求。
据介绍,标识牌增加战场救护、伤员搜尋、遗骸确认、生物特征辨识等功能,扩充完善军人保障卡数据库,建立了配套相关法规制度。军报称,这是我军加速与国际接轨、加快后勤保障大系统建设的实际举措。
战场救护
以往搜救演练,伤员都是通过对讲机或呼喊位置呼救,报告的也是概略位置。在伤情较重、地形陌生的情况下,抢救时间往往浪费在搜寻上。
军人保障标识牌试用后,官兵在战场上有了自己的救生“定位牌”。据了解,军人保障标识牌系统共由主牌、无源副牌、有源副牌和应用系统组成。
主牌和无源副牌是一块金属牌,上面刻有所属人的姓名、军衔、血型、编号,副牌含芯片,可存储读取救治信息。有源副牌类似一块腕表,可以测量心律,发送呼救信号和所需补充物资信息。应用系统是一部类似手机的手持机,可以接收定位呼救信号,精准定位的同时,军人保障标识牌应用系统还能精确收发急救物资信息。
伤员搜寻
应用系统手持机主屏幕上,有“伤票填写”“信息统计”“伤票传输”等按钮。
标识牌系统中存储了持有人的电子伤票,内含伤情病历信息,这避免了传统纸质伤票带来的信息缺损、数据丢失、救治机构间信息传递错误等问题。
此外,军人保障标识牌系统融入战术互联网后,伤员个人数据、伤情和救护措施等信息,可以在营连、旅团及远程医疗单位三级救治体系之间实时共享。
在伤员到达救护所前,前方医护人员就可将伤员信息通过手持机发送给后方医院。后方医院可根据前方传回的信息,提前准备床位、手术室、医生。伤员到达后,通过读取无源副牌实现快速分类、快速救治,实现了前后方救治机构的“无缝对接”,提高了战场救护能力。
“标识牌”新挑战
当然,“标识牌”进入后勤保障领域,也会带来诸多新挑战。
一是安全性的问题,如果敌人捡到或者破解我方“标识牌”,通过它发出保障信号,如果没有能力辨别真伪,后果可想而知;另外,“标识牌”会发出电磁波,也增加了被敌发现风险。
二是系统兼容问题,后勤各领域“标识牌”不仅需要横向融合,也要加强与军事、政工等领域“标识牌”的纵向融合,确保能在统一的平台上高效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