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入哪一门耳机音效的流派

2017-03-21

数字家庭 2017年2期
关键词:环绕声声道家庭影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声音的消费电子产品一度被称之为玄学,主要原因在于声音的好坏取决于用户个人的主观判断,虽然有一定的主流判断标准,但听音的个人喜好或偏好往往使这些判断标准显得过于武断。时下,虽然随着用户对移动Hi-Fi的理念进一步接受,但无法普及的标准进一步让用户迷茫,到底谁才是更好的。

从公正的角度说,音频这个东西很难说有好或者更好这样的评判标准,只能有一个大致的方向。首先是声音是否正确,这很重要。这个所谓的正确是指有正确的声音,举例来说,录飞鸟的声音,回放出的却是公鸡的叫声,那显然是不正确的声音。其次是要附带一些声场的信息,能够在回放时让听音者加以辨识。能做到这些,基本就可以判定是好的。而更好的标准,则是附带有精确的位置信息,能够让听音者根据回放来辨识更多的细节,然后还可以附加各种风格、韵味。只要赋予声音风格,那么声音的评判标准就会变得主观,这也是我们强调对音质判定标准无法统一的重要原因,因为没有可以量化的判定参照物,所以至今对声音的判定在很多时候还是玄学,尤其是对入门用户来说更是如此。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关于环绕声,根据官方的定义,环绕声是指在重放中能把原信号中各声源的方向再现,使欣赏者有被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包围的感觉,而且环绕声属于立体声的一种,是平面立体声的更进一步版本。如今的家庭影院已经实现了环绕音效的普及,一般家庭影院至少拥有5.1声道,分别代表中置、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和超重低音,更高级别的家庭影院则以7.1声道起步,还可根据用户的需求配置更多声道。

环绕声的出现,对音频设备的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杜比为首的音效技术厂商开始广泛推出针对这一音效的技术。而此时,移动用户对环绕声音效的需求也被提上了正式日程。一些用户可能会有疑问,耳机这个东西既然是两声道,那么要环绕音效来做什么?尤其是在移动端的应用,如果只是听歌,那么两声道已经够用,要环绕声来做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解读。首先是对技术追求是所有人的需求,新技术是世界进步的源动力,既然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为什么不去追求,如果只是满足于现状,那么世界就不会进步;其次更好的音效实际上节省成本,如果用户想要在移动端实现更好的听觉体验,势必会导致产品开发的成本增加,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现有框架,能够节省大量的成本;第三,催生了整个行业的进步,无论是耳机还是移动播放设备加入更多音效技术后,行业的进步明显,会为将来的发展增加技术储备。

时下,在移动端有各种各样的音效技术,大部分都是利用原有的產品框架来获得更好的音效体验,举例来说,就是尽量在不改动现在耳机设计的情况下,使其能够有更好的音效体验,这实际上涉及到音频算法,还有部分心理学数据等,算是比较玄妙的技术了。虽然在很多发烧友口中,移动端的环绕声又被叫做“心理环绕声”,但对用户来说,这些音效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好的音效体验,还有更多被节省的成本。

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

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是由杜比实验室研发,并在2012年正式推出的音频平台,目前还处在普及阶段,目前有更多的支持杜比全景声影院正在升级,采用该技术的影片也越来越多。在家庭影院器材方面,目前几乎所有的主流厂商都有支持该技术的AV功放和音箱产品出现。而在移动产品方面,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厂商也正在逐步成为杜比全景声的支持者,原因是由于技术特点,杜比全景声能够在现有产品技术框架内满足提升音效表现的需求。

在技术特点方面,杜比全景声最大的改变是将重点由声道转向了声音对象,在过去的家庭影院系统中,环绕声的实现实质是通过增加声道来实现包围感,但我们都知道,声道显然无法无限增加,那么只有从源头上做起才有可能对现有音频系统加以改进,杜比全景声就是这样将声音对象作为技术重点。通过平台的算法,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系统能够智能决定使用扬声器,从而精准确定发声位置,使用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

杜比全景声在推出之初,曾经以“来自天上的声音”为一个宣传口号,在影院或家庭影院中,杜比全景声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全新设计的顶部的扬声器,这样就能实现全方位的包围。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只需要使用专属的两向发声音箱模块或一体化音箱可实现上方声场效果,不仅节省了成本,也降低了安装使用的难度。而在移动端方面,杜比全景声这套音效平台,通过精确的控制,配合音效算法和心理算法,能够让单薄的手机扬声器也能营造出类似环绕声的氛围。

在产品方面,杜比全景声技术能够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扬声器发挥出最大效果,无需使用昂贵的定制扬声器和扩展设备。目前来说,支持杜比全景声技术的最大牌厂商非联想莫属。但令人感到疑惑的是,联想主打杜比技术的产品几乎都是入门级和中端产品,旗舰级产品反而没什么特色,或许只有当更多的旗舰级移动产品支持杜比全景声技术时,这项技术才会被用户完全认可吧。

DTS HeadPhone:X

DTS创立于1993年,最初的DTS音响格式诞生于1995年,略晚于杜比数字格式,但其依然是最初支持5.1声道的音响格式,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包括电影、影音器材等。虽然经过技术的进步,但时至今日DTS音效技术仍然和杜比音效一样,是市场上的主流音效技术。不过与杜比相比,DTS的行事风格显得更加低调一些。

DTS Headphone:X是DTS旗下最新的耳机音效技术,专为消费者提供最优化的端到端听音效果而设计,能够准确再现录音师的录音环境,优化音频设备和耳机表现,无论体验任何内容,消费者都能获得音质的大幅改善。DTS Headphone:X广泛支持2声道,5.1声道,7.1声道以及多达11.1声道音频内容,具备音效后处理增强,在设备层面专门针对耳机和扬声器进行的调谐,同时还与DTS-HD和DTSHDMasterAudio紧密整合。

DTS Headphone:X能够令消费者仅用耳机真实还原家庭影院级环绕声体验,参考最初混音工作室或其他专业音频实验室的声场特性,DTS Headphone:X通过任何耳机都能准确再现音频工作室的听音效果,其工作原理是先创立一个房间音场配置文件,然后再添加房间音场设置到所播放的内容中,在这一过程中调试耳机和扬声器,最后达到满意的内容回放效果。比较特殊的是,DTS Headphone:X能够为用户提供多达60个耳机品牌,230个耳机型号的设置参数作为选择,并允许他们通过个人的聆听习惯建立个人档案,从而获得显著优化的个性化体验。除了延续DTS技术一贯的保真度之外,DTS Headphone:X还能对音质实现优化。

在产品层面,最早支持DTS Headphone:X音效的移动产品是手机品牌vivo的旗舰级产品Xplay 3S,而随后中兴、努比亚等厂商也进一步跟进,推出了更多支持DTS音效的产品。

MAXXAUDIO

打造丰富、复杂的环境音响效果,既要有力度,又要体现细节,这就需要理想的听觉环境和专业的工具。但歌曲、电影或游戏的音效要取决于所用的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所用的扬声器体积小、功率低,因此存在动态范围、频率响应、声像等方面的缺陷。MaxxAudio通过整合心理声学算法来补偿这些硬件方面的限制,从而展现最大清晰度、透明度和自然的音质。

MA X X AUDIO通過先进的音频增强工具Waves MaxxAudio来为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出色的音效,改善听觉体验,做到将专业级音质随身携带。在这套工具中,实际上包含有低频延伸、高频调整、空间感增强、直观对话管理、动态压缩、智能音量稳定器、多频段压缩和均衡器、自适应音频调节、耳机效果增强、多通道沉浸、立体声到环绕声转换、先进降噪和尖端频率恢复等昂面,下面我们可以分别进行解说。

在Waves MaxxAudio中的,Waves MaxxBass-是获得专利的心理声学低音延伸技术,令声音更加自然的同时不会使系统过载;MaxxTreble高频调整则能够形成晶莹剔透的听觉体验,充分呈现高音效果;MaxxStereo空间感增强,可以改善距离较近的扬声器的立体声分隔度,带来自然舒适的音效; MaxxLeveler智能音量稳定器可以控制调平器响应的心理声学权重曲线,使音量保持稳定可控的同时将频率响应的改变降至最低;MaxxSpace耳机效果增强可恢复自然立体声分隔的感觉和空间感,即使是最简单的耳机,也可以获得宽敞而又令人置身世外的听觉体验;Maxx360°是获得专利的程序,能够将任何立体声内容转变成逼真的环绕声并保持原始混音的特点;MaxxSurround则是专业环绕声插件,可以拓宽音场,从而最大化动态响应并扩展任何环绕声信号的空间声像,打造完全沉浸其中的多维音场。

在产品方面,目前支持MAXXAUDIO的旗舰级产品来自OPPO和一加,但是两家厂商都是特别“本份”的厂商,基本不会刻意宣传去宣传音效这一卖点,但需要注意的是,早在OPPO发布Find 7时,著名混音师Jack Joseph Puig站台为Waves音效背书。

猜你喜欢

环绕声声道家庭影院
9.7.8声道、造价250余万 James极品影院赏析
2021 THX HT1家庭影院初级认证培训开始招生了
Dirac Live加持!让好效果来得更容易 ROTEL Rotel RAP-1580MKⅡ AV功放/RSP-1576MKⅡ环绕声处理器/RMB-1585五声道功放
为发烧需求打造的11声道后级 Orisun(傲力声)OA-S11
达尼PHANTOM E系列 打造真正的定制级家庭影院
简洁又轻松的Soundbar环绕声解决方案
更简单直接的环绕声音效体验 环绕声技术的几个应用
实现从7.2到11.2声道的飞跃 Onkyo(安桥)TX-RZ830
得寸进尺,越玩越烧 我玩家庭影院的20年
探寻家用环绕声发展的未来究竟是简单还是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