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挖教材借力发挥建构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平台

2017-03-21葛玉芬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学环境语文素养农村小学

葛玉芬

摘要:在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借力发挥,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为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素养;教学环境;资源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97-01

论先进的教育资源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存在严重的城乡差距,但并不成为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短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乡村教师要深挖教材,借力发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建构适合农村教育环境的平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结合实地、就地取材,输入提升语文素养的新"密码"

在教学中,教师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学目标,利用好乡土资源,拓宽摄录渠道,善于"变废为宝",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1.1 善于把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到"极致"。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

1.2 在课外游戏的过程中努力"呼吸"。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呼吸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 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1.3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取"养分"。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2.善于观察、日积月累,开启提升语文素养的新"模式"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2.1 把身边的事物当"伙伴"。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城市的孩子到乡下的机会很少,他们分不清禾苗和韭菜,而农村的孩子非常清楚。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为什么要"整齐")等。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2 把亲身体验看成"益友"。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如第九册第5课《挑山工》一课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掛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准确定位、收放结合,搭建提升语文素养的新"舞台"

社会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1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菜农大户、教育世家等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2 开发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报道空间。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比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节"为点,引入到各种"节"或"俗"的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节的习俗,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地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力成兵. 浅谈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建设策略 ,课堂与教学 2012(21).

[2] 张璐.浅谈低年级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读与写杂志2013,10(8).

[3] 刘庆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时代教师2012(5).

猜你喜欢

教学环境语文素养农村小学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探究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