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楼群的记忆和思考》

2017-03-21

数码摄影 2017年2期
关键词:样貌住宅楼楼房

近期在创作的照片是关于一些楼房,以及它们组成的住宅区。之前不间断的拍过,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对这些建筑产生了新的想法和思考。联系到拍摄过程中产生对问题的思考,目前给我较多启发的是以下两本书:一本是《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另一本则是《空间的诗学》。第一本大致讲述的是现代建筑的历史和史料之外贯彻的精神,是基于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对现代性的批判。第二本则是以现象学的方法讨论文学作品中关于空间和记忆的关系,人们发现或建造空间并居于其中,空间也同时形塑我们的生命。

我拍摄的这些楼房和住宅区,是我年少时期生活的地方,上世纪60-70年代,国家在这里规划建设了一系列工厂,涉及到石油化工的各个领域。除了工业建筑还建有医院、学校、影院、公园和家属区等,形成了一个小型工业城市。虽属市政府管辖但实际上依附企业而存在,所谓“工厂办社会”。一直到高中我都生活在这里,二十年后退休的父母还在这里居住,但是原来没有的问题逐渐浮现出来:该如何形容这些建筑和社区的样貌?为什么中国70年代的建筑似乎都是这样?而不是像国外的民宅,或是我祖辈生活的农村房子和院落?如果建筑是艺术,那么建造这样的楼房和小区规划这样的城市,是否也是创作?作者是谁?

随着资料的调查整理,节点浮出水面,连接起模糊的发展脉络。现代建筑与“工业城市”,其逻辑与方法源自欧美,不过,新中国学习现代化的途径是前苏联。前苏联有自己的现代主义传统,诞生了众多的苏联现代主义建筑。住宅方面,赫鲁晓夫楼与勃烈日涅夫楼代表不同时期政治理念在民居方面的体现,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这类建筑乃至城市形成的前提。我国上世纪50-90年代的绝大多数城市居民住宅楼皆为苏式住宅楼的变体,集体设计,以运用有限的材料经济地解决和改善工人的居住条件为目标,这些简陋的住宅建筑保留着朴素的现代主义理念。总之,这座城市的样貌是有来由的,我希望能在本地设计院和儿时伙伴的家庭相册中找到这个城市更直接的资料。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这本书是在社会文化的变迁中理解建筑,让我更关心身边建筑的构成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现在我换了一支35mm镜头,视角也退远一些,景框内能够纳入更多信息。《空间的诗学》启发我以另一种方式感受记忆,心理感受与视觉上同步远了一些,我是作为本地人在看,同时也是作为外来者在看的。大概我希望找到某种平衡主观和客观的方式吧。书籍不负责直接的方法和線索,而是带入新的信息。

猜你喜欢

样貌住宅楼楼房
主题出版:新时代 新样貌
“楼房”与“平房”
御康山庄高层住宅楼桩选型研究
高层住宅楼电气工程设计
文化传统与族群叙事:明清闽粤赣妇女样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