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生活化,让学生的作文“活”起来

2017-03-21谢莲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习作生活化作文

谢莲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98-01目前,学生的作文状况不容乐观,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几乎是所有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通病。调查中,有位老师苦笑着对我说:"学生作文几乎都是从一个模子铸出来的。"

作文教学的症结究竟出现在哪里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对其中几个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进行了随堂调查,并和一些语文老师进行了交谈。经过了解发现,原来,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是根据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布置学生的习作训练——过分依赖教材,不注重习作训练的连贯性,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是导致学生抄作文、编作文的主要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緊密联系起来。学生习作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习作是让学生的习作"活"起来的有效方法。

学生习作生活化的含义是指将学生的习作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之中,将习作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习作,同时也通过习作更好地生活。这样既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又使学生的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1.生活化习作的理论依据

1.1"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既没有必要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上,也没有必要按教材的要求上。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而是让学生学会生活,享受生活,最终学会生存。

1.2《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学校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学生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生活化习作架起了作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又是"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1.3"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也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学生的习作起点也应该是源自于"生活"。

2.学生习作生活化的教学目的、效果

2.1习作活动变枯燥为生动。学习与生活的脱节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而我们的学生中大多数并不具有理性认识的能力。让教学"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尤其是学生的习作离不开生活的环境。生活越充实,习作的材料就越丰富。就目前的农村而言,农村孩子的生活是非常"丰富"的,他们除了读书学习之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砍柴放牛之类的活儿是少不了的。因此,相对于城市的学生而言,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深刻得多,他们的体验要丰富得多。如果我们在学生习作的时候,充分把握住这一特点,学生就不会觉得无材料可写;如果我们再在指导时,加上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的话,恐怕学生对习作的态度就会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

2.2学生习作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性格的社会化发展。目前语文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少、慢、差、费",语文教学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能够学以致用。学生习作生活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习作和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在体验中习作,又通过习作来体验生活。随着学生年纪的增大,体验的感受就会更深刻,作文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如果学生养成生活化作文的好习惯,就能够使新学习到的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也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3.学生习作生活化的主要方法

3.1作前准备。作前准备包括两点:作前活动和作前指导。前文中我已经讲到,农村学生特有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农村学生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学生习作前的活动不需要老师做特殊的安排和布置,老师在学生习作前只要进行一些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所以老师作好学生习作前的指导便是其中的关键。作前指导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字、词、句;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勤于实践,在思考中生活,更要在生活中思考,为以后的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生动、和谐的发展。

3.2习作过程中的指导

3.2.1关于选材。农村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丰富性、被动性、盲动性的特点。丰富性是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有一般的家务活儿、有体力较轻的农活儿等;被动性是指学生做什么事儿不由自己做主,而是父母说了算,父母说干什么,孩子就干什么;盲动性是指孩子们在做事儿的时候,缺少目的性,只知道去做,而很少考虑为什么要去做,怎样去做好。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首先要教会学生选材。选材的依据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情感体验——经常做的、最喜欢的、感受深的活动。学生有了生活这个习作的活水源头,那么习作时就自然会觉得得心应手,习作的内容也就生动充实。

3.2.2关于命题方式。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老师在学生初始习作时,最好采用开放式的命题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命题。把习作的命题权还给学生,也就把学生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这不仅仅是给了学生较大的习作空间,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当然,随着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学生习作水平的逐渐提高,习作的命题方式可以由自由命题,逐渐过渡到半命题、老师命题的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作文潜能,又有利于各个层次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3.2.3再现生活情境。老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不要过于注重文章的层次结构、表达技巧,对于初学习作者而言,只要能够再现生活情境就可以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说清楚、写明白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3.3习作后的讲评。学生习作完成后,老师一定要及时进行讲评。通过讲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习作的优点,增强学生敢写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生又通过老师的讲评,看到自己习作的不足,从而自觉的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学生完成习作后老师的讲评要注意的是:

3.3.1讲评的方式要多样化。学生习作的讲评切忌老师搞一言堂,由老师包办。习作讲评并不代表这次习作活动的结束,而是习作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为下次的习作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讲评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老师评等多种方式。

3.3.2讲评的语气要委婉,情感要真挚。评价学生的习作时,老师一是要尽量采用表扬的方式,即使是在指出其不足时,一定要注意分寸,多用一些商量的语气,如果稍不注意,就会伤害学生写作的自信心,甚至伤害学生的感情。二是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讲评时切忌作笼而统之的讲评。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新课程标准明确单列了"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亲自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生活研究实践的个人观念体系。新语文课程标准关注语文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的联系,要求每一位教师从生活的角度去组织语文学习,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学生习作生活化使语文学习轻松活泼,让学生的习作活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我们的学生通过习作活动,学会生活,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分享别人的生活,同时也让别人分享自己的生活。

猜你喜欢

习作生活化作文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