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017-03-21许惠娟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白杨语感课文

许惠娟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以文为本,以读为本,才能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语感:(1)以疑导读,训练语感;(2)精讲多读,激发语感;(3)反复朗读,引发语感;(4)朗读想象,产生语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训练;培养语感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95-02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它是人对语言直接的感知、理解和把握,即是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读,尤其是朗读。因此,语感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形成也离不开朗读。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文为本,以读为本,才能读中感悟,读有所得。

1.以疑导读,训练语感

古人云:"学贵有疑。"因而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

1.1从课文题目入手设疑。课文是文章的"眼睛"、"灵魂",抓住了课题往往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如我在教学人教课标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读题,并问:"同学们,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当学生回答是"生命桥"后,我就发问:"桥,大家见过吗?你们见过那些桥?"(学生回答:"见过石桥、木桥、海上大桥……")我进一步问:"为什么题目却说生命桥?""它与平常的桥有何不同?"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理解感悟文章内容,通过这样引疑,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1.2围绕文章中心句质疑。如教学《赵州桥》,当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后,经过引导,我让学生找出"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中心句,然后围绕此句质疑: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赵州桥的坚固?又从哪些地方介绍它的美观?带着这两个问题细读文章,学生不难从中找到答案。而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桥栏上雕龙的句群,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出示中心句"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文章为什么说是"两大损失"?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如此引疑,既给学生造成悬念,又为学生开启了思维,学生在读文解疑的过程中自然对文本进行感悟和理解,从而训练了语感。实践证明:问题是思维的导向,以疑导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阅读能力,而且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

2.精讲多读,激发语感

小学语文课不能忽视了学生的朗读,更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朗读,而应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如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是一篇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的散文。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教学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初读,整体感知观其概;再度,提出問题共解疑;精读,潜心会文领其意;展读,联系生活话感悟。本设计以"读"为主线展开,从"初读"到"再读"到"精读"再到"展读",逐步深入,环环相扣。在"初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在"再读"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疑难问题与同学讨论,不能解答的疑难留等下一个环节共同探讨;在"精读"这一环节中,师生针对大家共同的疑惑,细读课文,品词析句,体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比喻人在艰苦环境中要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加速成长。在"展读"这一环节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对文中关键句子——"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含义的理解。

由此可见,放手让学生朗读,教师只做点拨和指导,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感。

3.反复朗读,引发语感

语文教学要抓住文本,让学生多读课文优美的语句、精彩的段落,通过朗读,反复琢磨、推敲,比较词句间的差异,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语感。如《别了,我爱的中国》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祖国依依惜别的深情。其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直抒胸臆的中心句在课文中出现三次,作者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丰富,教学时应该反复朗读、逐步深入、精心设问,让学生边揣摩边体会作者离别时的情绪,渐入意境。又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文本选用三组镜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一群红领巾",通过组织反复朗读,让学生如临其境,反复体会感知这些不同年龄的首都群众他们的神态、动作的特点,从而领悟他们的内心,产生对痛失总理的共鸣。再如教学《我是什么》一课中"我在池里睡觉,我在小巷里散步,我在江河里奔跑,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的朗读指导,当"我"在睡觉时静静的,读时要轻,"我"在散步,比睡觉响一点,应由弱到强,但还比较轻比较慢;在江河里奔跑,语气加强;在海洋里跳舞唱歌时声调要提高。通过比比、读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和感受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4.朗读想象,产生语感

教材只是一种阅读材料,是人们将描绘的各种信息或情感通过文字整理记录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用文字记录的语言,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把语言文字形成一幅幅画面,具体、生动地再现于脑海里,从而加深感受,产生语感。如教学《白杨》时,文中写到"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白杨怎样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抗争后白杨又是怎样的?学生反复朗读,在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又一幅图像: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

总之,对语感的培养应注意教学的点点滴滴,深刻挖掘课文内容,认真体会,并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使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逐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达到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之目的。

猜你喜欢

白杨语感课文
白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白杨
背课文的小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我是一棵深秋的白杨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白杨 西部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