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浅析
2017-03-21徐美莲
徐美莲
摘要:中学语文古诗歌欣赏的方法、角度很多,本文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提出了古诗歌教学的两种策略:画面欣赏——综合诸艺、情感体悟——理清脉络。关于"画面欣赏——综合诸艺"部分企图打破以诗为诗的狭小的圈子,通过综合诸艺,深切地理解诗歌的美学意蕴及其打破时空的永恒价值。"情感体悟——理清脉络"这一部分主要的是要通过对诗歌的层次分析,意象解说,意境探求来体悟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关键词:史诗互动;活解字词;综合诸艺;理清脉络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70-02中学阶段的古诗歌教学总的来说是不令人满意的,大多教师在教授古诗歌时只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弄清每个词的意思、对诗句翻译;二是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第一方面最为基本,然而许多教师在解词时,多以词解词,这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把词放在整首诗中来谈,从而使得词与整首诗互动起来,只有这样,整首诗的境界才能全面的展现。对诗句的翻译,只是同义反复,没多大价值。至于把握中心思想,也多是凭感而谈。赏古诗歌不应以"把握中心思想"为最上,而应以"境界"为最上,我们教学生赏诗也应当以教会学生欣赏古诗歌的"境界"为主,然"境界"一词被人们用的熟滥了,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境界"了,我们通常以为"境界"就是读者脑海中虚设的景致,其实不然。一般说来,一诗一境界,欲达此境界,当知诗法,诗法明,境界毕现,诗法不明,只明其中心思想,境界暗失。本文即根据中学教学实际提出以下两种古诗歌教学艺术策略:
1.画面欣赏——综合诸艺
解诗时,当通晓诸艺,尤其是要与中国传统的绘画结合起来。一般说来,诗歌是时间性艺术,绘画是空间性艺术。然而中国古典诗歌中常有绘画性的描写,即通常所说的景物描写,这就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同时具有时间性与绘画性的特点,这两者又往往结合得较为紧密,使得景物能够自由地流动,或是随着诗人视觉自由地流动,或是诗人移步时景物自然流动,这就使得读者阅读时会有观影般的感觉。如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这首诗前四句宜于绘画,后四句宜于诗歌。前四句可绘制一个这样的画面:近处是一个客房,渐远处是树叶正在凋零的树林,而树木正被凌厉的北风吹得倾斜,再远处是无限空茫的水流,这空茫的水流几尽画面的全部,再远处事飘浮的云彩。这就是这首诗的前四句呈现给我们的画面。这种画面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的。而我们如果按诗的顺序一一来读这四句,那就会有这种感觉:先是落叶纷飞,大雁南渡,接着北风呼啸,江面呈寒。然后诗人出现,襄水弯曲,最后浮云飘浮。这种时间顺序当然不符合诗人的情意。实际上,外在的景物是同时向诗人奔涌而来,自是限于诗歌这种时间性艺术的制约,才不得已把这些景物分层道出。因此,我们这一类诗,当用"画法"去欣赏,否则,怎能契合诗人的情意呢?而这首诗的后四句,虽然也有景物,但不可把它们布置在同一画面上,因为"乡泪"一词如果布置在画面上,那画面上就呈现出一个人的哭态,这是影响画面的美感的。如果从诗歌的角度而言,那后四句才是真正地诗歌,他道出了时间的流动,而且这四句中,每前一句与后一句都构成了因果关系:正因为乡泪(思乡)才想到孤帆(乘船回家),正因为迷津(迷失道路)才"有问",才有"夕漫漫"的无奈。当然如果后四句能够采用影视般的表达可能会更好一点,这样画面与时间相交融,呈现的情意会更完美。
2.情感体悟——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高潮。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詩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了然于胸了吗?
古典诗词诵读的轻重音节的标识,一般是凝重鲜明、表明情感态度的词,需重读;而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则需轻读。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首句"寻声"应轻出,表示情节由此开端;"暗"字轻声,表示诗人尚存顾虑的心绪。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一帛"后三字应重读,一字一顿,有力地表现琵琶女用激昂雄壮乐曲进行束尾。同时还要注意停顿,调整语气长短等。如此才能体现诗歌的情感跌宕,摇曳多姿之美。
由此可见,欣赏诗歌不可只顾及词语意思和诗联的翻译,而要注意诗史互动、活解字词、综合诸艺与理清脉络,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境。
参考文献:
[1]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2]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3]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