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据文本,因需而教

2017-03-21石苏黔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哥白尼领悟事例

石苏黔

小学说理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作者说的什么理,是怎样说理的,并且初步学会说理。围绕这些目标,我在教学《学与问》一文时,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导入——复习旧知,明确文体,把握结构

在《课标》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使学生初步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六年级学生学习《学与问》一文时,已经接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这3篇说理文,学生对说理文的文体特点,已经有所感悟,我就在导入环节,运用迁移手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体特点。

【案例】

师:平常说的“学问”与课题中的“学与问”有什么不同?

生:平常说的“学问”是知识的意思,课题的意思是学习与提问。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

生:说理文。

师:我们学过哪些说理文?

生:《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

师出示填空表格如下:

(学生填空)

师:通过以上3篇说理文的学习,你发现说理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中间举例证明,结尾证明观点。

倘若不遵照说理文的文体特征来教,则容易将这类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者故事课,与语文课渐行渐远。

二、初读——找出观点,概括事例,厘清顺序

细看了《课标》,发现此标准在小学部分并未细谈说理文的阅读,而说明文、叙事性作品、诗歌的阅读却有所论述。《课标》只是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虽然,说理文的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也属于阅读教学的范围,所以,在初读文章时,要找出观点,概括事例,厘清顺序。

【案例】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说理文文体特点,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画出作者的观点;

(2)作者举了哪些事例,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观点是“‘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生:观点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师:这个看似简单的第一个问题,你们却出现了分歧,请同学们关注课题,课题是作者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生异口同声地读出了作者的观点)

生:举了哥白尼好问和沈括勤学好问的事例。

师:到这儿,你们根据文体特点,轻松地找出了观点,概括了事例,那课文第3自然写了什么?为什么放在哥白尼和沈括的例子中间?

(对于写了什么,学生不难解决,立刻说出拜能者为师。可是为什么放在中间,值得讨论深思。通过讨论,学生回答)

生:作者先写哥白尼的好问(第2自然段),再写有问题向能者请教(第3自然段),最后写沈括的勤学好问(第4自然段)。其间是一个接着一个,是不可以调换顺序的。

在严密的逻辑结构感受中,文章的观点和事例深入学生的心田,文章的写作顺序,更加清晰地印入学生的脑海。

三、品读——寻找异同,品析语句,领悟方法

《学与问》全文约700字,既表明了观点,又讲清了道理,还呈现了两个事例。语言极其简洁,却处处扣住观点。这样的说理文,应该对两个事例进行比较,品析语句,找出异同,领悟常见的说理方法。

【案例】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用心去发现这两个故事之间有何相同之处。可以扣住关键的词句,写写自己的想法。

生:都是写名人的事例,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一个是中国宋代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写了《梦溪笔谈》;一个是波兰的学者,创立了“日心说”。

生:都勤学好问。

(重点讲哥白尼的事例,请学生抓住哥白尼“问”的动作,“问”的问题,来感悟哥白尼问得范围广,问得次数多等)

师:为什么作者选取两个名人的事例?

生:名人具有说服力,更让读者信服。

師:是呀,所以作者说——(学生读观点)

师:虽然,这两个事例有许多相同之处,可是,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找一找,说一说。

生:一个是中国的,一个是外国的,职业也不同。

生:作者在写哥白尼时,侧重写他的好问;写沈括的时候,侧重写他的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

师:作者举了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重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学生齐读观点)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个事例和我们平常写人叙事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呢,语言表达都有什么特点?(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回答)

生:语言简洁。

师:作者在写这两个事例时,语言简洁,哥白尼的一连串问题和沈括的观察思考,才是作者需要强调的“点”。

举例证明,递进说理是说理文常用的方法,围绕观点,什么例子说服力更强,怎样安排所举的例子和表达,教者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一步一步地深入,一步一步地领悟方法。

四、表达——学会迁移,训练言语,奠定基础

在《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还提出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学习说理文,应该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感悟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初步领悟说理文的文体特点,学习阅读说理文的一般方法,为以后说理文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教学《学与问》第三个步骤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两个事例的比较,体会到所举的事例必须紧扣观点,具有典型性,语言简洁,以概述为主。领悟方法后,笔者让学生围绕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选一个名人的事例,模仿课文进行片段训练。学生通过交流修改,呈现的作品精彩纷呈。许多学生提到了牛顿由苹果掉落的现象产生了疑问,向能者请教,再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研究,而发现了地球引力的故事。实践证明,六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写出观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论证较为严密的简单说理文。

特级教师祝禧提出:“教师的教学,应该站在语言和文学的文化背景下,看什么文体,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因此,说理文的教学,必须根据说理文的文体特点,让学生学得方法,习得能力,并能恰当地运用到今后的阅读实践中去。

猜你喜欢

哥白尼领悟事例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人是自己的太阳*——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理解的“哥白尼式革命”
“小哥白尼”杯自然笔记大赛
论剩余价值来源问题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多么痛的领悟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欧洲加速推进“哥白尼”计划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