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散文中的写作秘密
2017-03-21张晓华
张晓华
苏教版五上第5單元中,有两篇文笔流畅的优美散文:《黄山奇松》和《黄果树瀑布》。这两篇文章用灵动而优美的词句,为我们描绘了祖国山水的壮丽景色。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奇美之外,我还意外地发现了文中所隐藏的写作秘密。
【秘密1】你需要多角度观察
《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中,对黄果树瀑布的样子有两处描写: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条瀑布,作者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样子呢?一种是静止的状态,“好像一匹宽幅白练”;另一种则为动态,“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学生发现,原来是作者观赏瀑布时,地点发生了变化。当作者离瀑布很远时,透过树的缝隙观察瀑布,瀑布的整个样子映入眼帘,所以,用“宽幅白练”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当作者站在瀑布谷底时,瀑布的水花四处飞溅,所以,眼前的瀑布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
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不是一个平面图形,他们具有多个角度,我们应该移动脚步,从不同方向去发现事物的美、生活的美。要将一种事物或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就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去发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
【秘密2】你需要丰富的想象
在平时的习作中,学生对于一种事物的描写常常寥寥几笔,用词匮乏。又或是在一段描写中,频繁地用到同一个词句,遣词造句不够精彩。学生不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巧妙地对头脑中的字词句,进行“调兵遣将”。
《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中用大量的文字,描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在学生的认知中,瀑布的声响应该是“哗哗哗”,但在这篇文章中,“哗哗”这个词只出现了两次。学生读完全文后,却能感受到瀑布声音之宏大。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找出全文所有描写声音的语句,按照顺序列出句子。在句子中,引导学生找出了“微风”声、“织布机”声、“雷声”“乐声”“訇然作响”声……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如果全部都用“哗哗”来描写瀑布的声响,效果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读起来太单调了!”引导学生在作者描写的声音中,寻找规律,学生不难发现,声音由弱变强。但作者没有简单地、直白地描述。而是运用了其他的声响,来形容黄果树瀑布的声音。用“微风”描绘出了瀑布还离我们很远时,水声如同微风般轻柔。用“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描绘出了近在眼前的瀑布声响的巨大,一个“大合奏”,又让原本喧嚣不止的瀑布声,变得有了节奏、有了美感。“四周乐声奏鸣……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形象地将声音写活了,似乎瀑布的声响进入了作者的体内。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词句,让瀑布的声音出现在了人们的耳中、眼中、体内,甚至是心灵之中。
想象可以化无为有,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一个别开生面的崭新世界;想象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能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使学生明白,在普通材料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后,文章会变得曲折生动,摇曳多姿。
【秘密3】你需要详略得当
部分学生习作语言精当,所运用记叙的顺序,也有利于表现主题,可因为笔下的材料过于精彩,舍不得割爱;或是因为缺乏判断力,习作时常常是该写的材料不详写,该略写的,则大张旗鼓地去叙述,结果,文章主题的表达就有失偏颇。有些同学写不好习作,并不是由于分不清材料的主次,而是不知道怎样详写和略写。
《黄山奇松》一文中,作者描写的黄山三大奇松,详略得当,布局巧妙。为了让学生能更明白作者写作的妙招,我通过表格的方式呈现:
让学生明白三棵松树中,作者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迎客松,写了它的姿态,写了它名字的由来,写了它在黄山的地位。因为迎客松是黄山松中最有名的,乃至在三大名松中地位也是最高的,所以作者必须要把它详细地先描述出来。而在写其他两棵奇松时,就要适当地“吝啬”些笔墨了,只要抓住这两棵松树的特点,适当描写就可以了。如果都面面俱到,则会掩盖“主角”的光环。这时,学生明白“不需要写的,则不写”。在叙述名字由来这一块,我询问学生为什么这一处三种松树都有描写呢?学生不难发现,这是为了交代这三棵松树得名的原因,这是作者必须要交代的。学生明白“必须要写的,需要写”。
学到这里,学生就应该明白:“必须要写的,能明确文章中心的,能突出事情过程的”我就要详写;“不需要写的”,会模糊中心思想的,我要略写或不写。这样,主次就分明了,文章才能变得精彩。
【秘密4】你需要推敲词句
在批改学生习作时,我担心的就是看到学生大范围地运用同一个词,又或是词句的布局上呆板凌乱。如:春天来了,公园里的花开了!有橘黄的,有金黄的,有淡紫的;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才展开几片花瓣,有的全都绽开了;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像鼓着劲在吹的小喇叭,有的还像小朋友红彤彤的小脸……该生在这句话中,连用了10个“有”字一口气读下来很累,使他原本想显现的美被扼杀了。句子中一会儿有颜色的描写,一会儿有样子的描写,虽然用上了些修饰语,但是整段文字给人的印象是牵强、凌乱、啰唆。
在《黄山奇松》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此段文字虽然简洁,但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用排比句式时,没有一味地运用“有”或“有的”。而是用了6个“或”字,这里的“或”字,就有“有的”意思。在用完6个“或”字后,又换成了两个“有的”,这样,就不会使句子变得单调。在连用6个“或”字时,作者也做了巧妙的安排。他将其分为了两组:第一组,“或”字后面跟的是“屹立”“斜出”“弯曲”,这是3个词的姿态描写;第二组,“或”字后面跟的是“仰”“俯”“卧”,这是3个字的姿势描写。虽然,都是黄山松树样子的描写,但就是通过作者巧妙地排布,使得我们读上去富有节奏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由地体悟到了奇松的样子。我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后,随即让学生仿写句子,学生这样写道:“黄山松姿态万千,他们或侧仰,或弯蹲,或俯卧;或躺,或坐,或站。”学生很快就意识到,当连用某个排比词觉得单调时,可以变换内容,便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在教学“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一段时,学生问道:“为什么这句中只有两个‘有的?”我便把“状如黑虎”“形似孔雀”列出,引导学生发现“状如”“形似”的特点及结构,并寻找类似的词语,如“貌似”。猜想如果作者用“貌若”,后面会加上什么?在学生们举了一系列动物之后,发现实在不妥。这时,我让学生明白:当我们觉得写作词句不妥时,就要懂得收笔,切不可为了凑字数,而毁了全文的整体美感。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中心思想内容之外,还要留心文本给予学生的习作秘密,一个词的调兵遣将,一句话的推敲使用,一段文的排兵布局,都离不开一个好的范文模板示范。教会学生运用好这些习作资源,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