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来欣赏
2017-03-21盛宏
盛宏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我常常会选择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专题性的学习。本次专题阅读,选择了《乡下人家》《桥》和《怀念母亲》,编成一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欣赏,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欣赏能力。
一、“欣赏”艺术入手
1.板书“欣赏”一词,什么叫“欣赏”?平时,你们最喜欢欣赏什么?(音乐、艺术)
2.欣赏音乐。
(1)课件播放班得瑞的钢琴曲《清晨》,再播放《脚铃舞》片段,学生仔细聆听。
(2)听着这两段音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的?(宁静而悠远,热烈而欢快,两段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截然不同,学生产生的感受也完全不同)
3.欣赏画面。
(1)课件映示多张江南水乡的彩墨图,学生认真欣赏。
(2)看着这些美丽的画面,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3)你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图画的构图、线条、色彩,带有江南水乡特征的水、船、桥,处处透出江南水乡纯净、柔美的灵韵,表现了游子对往日时光的丝丝眷恋,游人渴望返璞归真的情感)
【设计意图】从“欣赏”入手,谈对“欣赏”一词的理解。呈现音乐和画面,让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唤起学生已有的欣赏经验,激发其欣赏热情,为下面的语言欣赏奠定基础。
二、欣赏语言文字
悠扬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带给我们快乐的享受,美妙的文字更能带给我们快乐的体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些语言文字。
(一)小试牛刀
【片段欣赏】《乡下人家》(第5-7自然段)
1.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2.读了片段中的第1自然段,你们觉得哪个词语运用得极为生动、富有情趣?
(1)指名学生交流:天高地阔。
(2)这个词语原来的意思是什么?现在用来形容人们吃饭,你觉得这个词好在哪里?
教师引导:你们有没有看到过人们喝酒的场面?他们喝得高兴时,样子是怎样的?再想想“天高地阔”表现出了乡下人家吃饭时怎样的情景?(天高地阔:一是指吃饭的场地大,很宽广;二是指乡下人家吃饭很粗犷,无拘无束,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人人很健谈)
(3)“天高地阔”这个词语,能不能换成其他的词语,能不能去掉?
①指名学生换词,再和原词比较,哪个词语用得好。
②指名学生交流:这个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教师小结:“天高地阔”用得很精准,也很生动。换一个词,就少了一份情趣;少了一个词,就少了一份生动。
3.刚才,我们欣赏了词语,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句子。你们觉得第1自然段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好?
(1)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2)这个句子究竟好在哪里呢?
教师引导:这句话里,“他们”指的是谁?“它们”指的又是谁?作者采用怎样的修辞手法,这样一写,让我们感觉到什么?(他们:乡下人家。它们: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归巢的鸟儿。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当作人来写,人景合一,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美好的画面)
(3)文中还有类似的写法,请同学们用“﹏﹏﹏”画出来,自己好好欣赏。
【设计意图】欣赏语言,在于“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好的文章,讲究炼字炼句。“天高地阔”这个形容词用得极为传神,欣赏这个词语时,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原来的意思,再联系生活实践,还原情境,最后,通过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文中多次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欣赏,不仅帮助学生读懂了句子的意思,更体会到拟人的手法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二)大显身手
【小说欣赏】《桥》
1.《桥》是一篇小说,小说的构成有三个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之前,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体会了人物形象。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汉形象?
2.人物是核心,情节是骨架,环境是依托,这篇小说中就有大量的环境描写,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用“——”画出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学生勾画并朗读,教师相机映示句段。指名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
(2)小说中环境描写很重要,这里的环境描写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雨大,洪水疯狂、肆虐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进一步衬托出老汉的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精神)
(3)课文链接:映示《最后的姿势》中的环境描写,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这是一篇小小说,文章却有27个自然段,每一段的语言都很简短,文章开篇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令人惊讶的场景;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短短两句话,构成两个段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1)出示: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就像有人用盆从空中泼水和倒水一样。
比较:这两个句子,哪個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2)出示:
①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②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比较:这样写,有什么不同?又表现出了什么?(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凝练,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为之动容)
4.文章到最后才交代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文章中主要人物是老汉,还有一个人物是小伙子,小伙子第一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
(2)小伙子第二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
(3)指名两名学生分别读这两部分内容,其他学生仔细倾听,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小伙子:第一次小伙子排在前面,想先过河。第二次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老汉:第一次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揪了出来。第二次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两处地方前后矛盾,让人读了感到很奇怪)
(4)文章中老汉和小伙子有没有第三次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文章的结尾处,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这时,读者才恍然大悟,明白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样结构安排,达到震人心魄的效果)
【设计意图】欣赏语言,在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揣摩是欣赏的基础,在读懂故事、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慢慢读,细细品,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采用比较的方式,感受短句的魅力,品味小说结尾的出人意料,感受小说语言的美感和表现手法的精妙。
(三)熟能生巧
【散文欣赏】《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先生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文章片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深切怀念。有人这样评价季老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请同学们好好读读他的这篇散文,运用所学的方法,去体会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
1.读句子,注意带点的部分,体会用词的精妙。
(1)“后来到了德国,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人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在德国哥廷根时思念母亲,同一个词语“频来人梦”先后出现了两次,是否有重复之嫌,你觉得这个词用得好不好?
(2)“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凄凉”和“甜蜜”是一对反义词,却在表达同一种感情,你觉得是不是矛盾呢?
2.文章中插入了大量日记,结合下面的具体内容,说说其作用。
(1)日记中,写到了房东太太的事情,想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蒙眬的薄暗中。”日记中还有一处这样的描写,用“﹏﹏”画出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欣赏语言,在于学生大量的言语实践。在“熟能生巧”这一板块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設计了一些语言欣赏练习,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欣赏经验,自己去实践,进一步获得感性的体验。
三、教你一招
一篇好的文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无不精妙。因此,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讲,语言的精妙,包括遣词的精妙,如用词准确、生动、严谨;包括造句的精妙,如语言鲜明、形象、富有个性,能巧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妙,启承转合,表现手法得当,如首尾呼应、伏笔铺垫、过渡照应、设置悬念、侧面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的巧妙使用。欣赏语言的精妙,我们就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体会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主旨、抒发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欣赏语言,首先要细细咀嚼语言文字,透彻理解。其次,运用分析、比较、质疑、推理、综合等方法,进行个性化的赏析和评价,领悟语言的神韵和妙境,磨砺敏锐的语感。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欣赏环节,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教你一招”这个板块,在于帮助学生总结和提炼一些欣赏语言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理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