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途径研究

2017-03-21刘祥城葛梦凡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7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毕业生理论

刘祥城 葛梦凡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技术知识的日新月异,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市场需要的迫切资源。但就当前情况而言,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相当严峻的问题。在“三螺旋”理论视角下,高校、企业、政府三者协力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文章从目标、制度政策以及实践基地为角度提出在“三螺旋”理论视角下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具体途径措施。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近些年,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效应的显现,加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造成了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放缓,使得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的人数也逐年上升,甚至有往届毕业生与应届毕业生共同求职的紧张形势出现,而高等院校做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就业问题将影响各行各业的发展,这就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整体平台和体系。

一、高校毕业生面临的现状

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毕业生大多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困境,就业能力低下。综合分析影响其就业因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原因。

(一)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低下

高校全面的教学计划和系统的课程设置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条件,因此,学生的理论知识方面有较为扎实的基础,对书本内容的掌握程度较高。但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或者现实生活中,缺点就会暴露出来,实际应用能力较为低下,理论无法有效地为实践给予指导,也不能将其二者结合起来。在学校中,学生主要是跟随导师从事一些学术或者实验科研工作,偏向学术,但在企业中,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二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为低下。

(二)实验科研工作较为狭窄

首先,高校中对学生现行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学生的科研方向大多与导师研究方向一致,实验工作一般也是听从导师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的学术研究的范围。其次,就学科差异来讲,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相比其实验科研机会少之又少,更加强调理论学术的研究,实际锻炼机会严重缺乏。

(三)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共性就是创新能力不足,一是缺乏创新意识,受到现有的成果影响,方法、观点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能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新的观点、视角,构建新的思维模式。二是缺乏主动性,学生长期跟随导师故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不能自我主动的展开创新活动,习惯性地在导师的庇护下进行科研工作,紧随导师的步伐。三是缺乏主体性,课题组的学习方式致使学生不能准确的找到自我定位,明确自己的水平能力,长期的小组工作模式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性,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三螺旋”理论的内涵在于发挥三方相互促进上升作用的创新模式,也就是指高校—企业—政府三方从各自三个维度寻求提升就业整体水平的目标,互相协作发挥作用,形成促进机制的合力而共同发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人才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高校来讲,学生的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好证明,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馈。将“三螺旋”理论应用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意在构建多方联动的就业体系,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整体水平。高等院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对接可以在日常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中,进一步研判形势提升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三螺旋”理论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讲,通过有效的就业能力提升办法,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找到合适的着力点,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推进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

“三螺旋”理论就是通过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条纽带,发挥高校、企业与政府三方的联动积极性和作用,通过三方引导建立组织安排和实施办法等设计,力求发挥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各自力量并交叉影响产生合力,互相促进达到螺旋式的上升模式,以此实现各自的人才发展需要的目的,并推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最终使得大学培养的毕业生的发展与市场相适应。在“三螺旋”体系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依赖于共赢目标,那就是人才发展的需要。只有合理、合适的目标才能把体系的三个主体联结在一起,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

三、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型具有创业教育主体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和创业教育形式创新三个创新点,同时这种创新的创业教育模式又可以实现高校、产业和政府三主体目标的协同、创业教育过程的协同以及共同形成新的创新组织。但是高校、产业和政府作为原本独立的组织,有本组织运行的规则、目标以及利益诉求,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也容易过多考虑本组织利益而忽视对其他组织的兼顾又容易把自身责任推卸于其他组织。

(一)以目标为导向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以“三螺旋”为理论基础,明确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目标,在大学、企业和政府的合力合作下,以巩固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保障,以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根本,培养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企业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全方位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大学、企业、政府三者之间要加强联系,建立长期沟通渠道,随时交流。学校要切实响应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為己任,从各个方面积极向同一目标努力,不断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的机会,同时将自身的学术科研成果提供给企业,作为其创新发展的支持与帮助。企业要践行国家政策,根据自身情况,主动在场所、技术以及指导等方面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给予支持,协助高校制定符合社会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内容。政府要随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制定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提供资金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持。

(二)以制度政策为依托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水平

着重把握大学、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有效联系,以制度政策为依托进一步加强相互关系,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高校突出自身作为人才培养主要阵地的特点,从科研研究、科研创新、择业就业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创建实践基地,同时与政府形成横向互动,时刻高度关注国家在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政策的出台。企业主动与高校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一方面高效率地吸收高校的科研成果,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投入生产,另一方面定期安排企业中在研究生产一线的专家开展讲座,请大学教授走出实验室同学生一起走入实践生产的一线莅临指导。通过各种方式使大学生在其中得到锻炼,在政府的制度和政策下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出台促进企业和高校共建的人才培养的办法,在实际实践中不断更正、调试和完善。

(三)以实践基地为媒介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水平

实践基地是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其深化实践学习、增强实践能力机会而搭建的实践平台。高校应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增强同企业的合作交流,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实现从学校到社会、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企业要重视同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团队,专业实战场地向高校敞开大门,实现资源共享,携手打造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培训计划。政府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的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入手鼓励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调动高校毕业生开展实践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汤易兵.区域创新视角的我国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

[2]韩高军.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创业型大学[J].教育学术月刊,2010(06).

[3]章小妹.三螺旋理论视角下文科研究生就业力提升路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9).

[4]陈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的价值与途径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12).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研究:“三螺旋”理论视角下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途径研究(编号:JRS-2016-1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刘祥城,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葛梦凡,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毕业生理论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