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扶贫法的社会创业扶贫模式研究
2017-03-21董鹏伟赵倩吴应浩
董鹏伟+赵倩+吴应浩
摘要:企业家社会创业逐渐成为解决某一地区社会问题的创新渠道。文章对企业家社会创业以及其解决贫困问题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结合相关案例,基于市场扶贫法的视角对企业家社会创业模式进行研究,并且针对我国现存的贫困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关键词:社会创业;市场扶贫法
一、绪论
根据2010年的贫困标准线(人均纯收入元)进行计量,我国存在2688万贫困人口;按照联合国规定的每人每天1.25美元标准计量,我国贫困人口高达2.5亿。2011年我国将贫困标准线提升到2300元后,贫困人口激增,高达1.28亿人。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社会创业对于解决就业问题、缓解贫困以及稳定社会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企业家社会创业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方案,受到许多国家与社会组织的青睐。
市场扶贫法是近年来企业家通过社会创业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市场扶贫法,是指公司试图通过开发或销售的产品及服务,解决低收入人群贫困的社会问题。
西方已有学者基于社会创业和市场扶贫法进行研究,但未提出相关的扶贫模型,因此,本文基于之前已有研究,针对我国贫困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二、社会创业研究现状
(一)社会创业概念研究
有关社会创业的研究最早兴起于20世纪后期,北美等发达地区的学者开始提出“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这一概念。社会创业源于非盈利机构(Harris,Sapienza和Bowie,2009;Sud,范桑特与Baugous 2009;威尔德纳和莫特2006),起着创造就业、提高技能、提高公众参与度(Smallbone等2001)、缓解社会问题(伯恩斯坦2004;利德比特1997)等方面的作用。社会创业不仅产生社会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就业和财富。关于社会创业的不同定义,本文结合国内外外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梳理。
Zahra Arasti,Hadi Zarei和Fatemeh DidehvarReza(2015)在研究中通过对伊朗社会企业家的样本进行分析,确定了社会创业的调控政策的评价指标。对十四次访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创业的调控政策的指标为:福利与社会价值的增长与社会的升华、减少社会不平等、文化促进、经济繁荣的社会、创造一个社会平台的增长、人民满意和国家团结。Dacin P A, Dacin M T, Matear M(2010)对国外学者关于社会创业的不同定义进行了总结,见表1。
钱惠英(2013)在总结西方社会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内容为我国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启发,要积极转变成为具有社会创业的新一代社会企业家而不仅仅是企业的企业家,并且為非营利组织与公共部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供了启发。
国内外学者大多将社会创业定义为一个过程或者机会利用过程,通过非营利组织等实现社会价值创造,完成其社会使命。社会创业侧重实现社会目标而不是经济目标的实现,追求创造和实现社会价值。具有社会创业的个人或组织不以实现经济利润为最终目标,经济利润是实现其社会目标的基础,所有的盈利性活动都是为实现其社会目标而展开的。
(二)社会创业与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社会创业的定义,虽然学者对于社会创业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学者大多都强调通过社会创业可以有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因而,社会创业的研究往往同解决社会贫困问题相关。
Zaefarian等人(2015)以及Rivera-Santos M等人(2015)基于非洲地区的文化背景,对社会创业进行研究。Zaefarian等人(2015)在其研究中根据市场化扶贫法,通过跨国公司在非洲等落后地区的扶贫措施的案例,研究社会创业解决社会问题的维度,并提出了社会创业在创造社会价值方面的模型。Pnina Werbner(2015)通过研究博茨瓦纳的手工工人工会创业,总结了社会创业在解决贫困、就业等方面问题的模式,并试图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Haugh H M, Talwar A(2014)以及Monika Jain(2012)均以印度为背景,研究社会创业对于贫困问题的解决。Haugh H M, Talwar A(2014)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创业有助于推动社会变革和赋予妇女权利,解决当地贫困问题,提高生活质量。Monika Jain(2012)在研究中提到,社会企业家通过商业手段,发展当地刺绣产业,促进创业,解决当地人民就业问题。徐树(2013)在其研究中提到,社会企业家对于解决中国现在的社会贫富分化、农村问题、环境恶化等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大力提倡和培育社会创业。
Werbner P(2010)通过开发预测关于贫困、非正式制度、殖民历史、族群认同与社会创业自我感受风险及其社会使命活动选择之间的影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族群认同和高贫困水平影响社会创业自我感知风险和社会使命活动选择。
研究表明,社会创业为社会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高贫困水平对社会创业在一定程度上有刺激作用。
三、市场扶贫法
市场扶贫法,简单来说,就是企业运用相关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2005),鼓励跨国企业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建议企业建立包容性的商业模式,为企业创造新收入流的同时,通过合理的商业运作服务于穷人的需求。市场化扶贫法将商业机会带到社会最底层的贫困人口之中。
传统扶贫法认为,穷人无法进行自救,需要慈善机构对其生活进行帮助。虽然,市场扶贫法同样认为商业活动不一定能够解决贫困问题。但市场扶贫法同样认为穷人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并且希望通过有效的手段解决自身贫困问题,创造价值。传统的慈善方式通过直接的公共投资、补贴或其他方法来解决未满足的需求。虽然这有助于满足基本需求,但实际上并没有消除。市场扶贫法的目的是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开发解决方案并且以实惠的价格出售新产品。这些解决方案是最终以市场导向和需求为驱动的,可能涉及到市场的发展、混合经营策略、小额贷款、经营或零售代理,可以为社会创造工作机会,并且增加人民增加收入。通过这种方法,公司开发经济适用的产品和服务,将贫困人口纳入到生产供应链中,通过提供就業等方式解决贫困问题。
通过市场化扶贫法,企业可以通过新的商业模式获得经济收益。同时为贫困人口提供相应的机会以解决贫困问题,增加社会稳定的同时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了组织与社会的双赢。
四、相关案例
(一)印度Kotwara地区传统编制业创业
社会企业家Meera和Muzzaffar Ali通过建立了以“Kotwara”为品牌的国际时装品牌,提升设计理念,发展当地传统编制技艺,在发展当地传统编制技艺和设计行业的同时,向印度Kotwara地区的人民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当地人民摆脱贫困。
Meera和Muzzaffar Ali使用自己的资源、网络、知识和方法、新思路等资源,使Kotwara品牌成功涌入设计师团队。Kotwara在当地设置非正式教育机构,Kotwara工作室雇佣印度最好的工匠来对当地人进行培训与训练,使当地人用自己的工艺设计作为重要的开发工具。
慈善组织、自愿捐助和政府补贴不再是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变得不再重要,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经济获取经济利润。
Meera和Muzzaffar Ali将当地的房子作为一个工艺生活馆。它也可以转换成一个文化遗产酒店,成为一个阿瓦赫文化、工艺和美食的熔炉。对于Kotwara村庄而言,Meera和Muzzaffar Ali将其视为农村教育中心,并且作为Meera和Muzaffar Ali的工作室、工艺中心及时装品牌,Kotwara已经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旅游概念,需要定期的推广和营销。
通过以上措施,拓宽印度Kotwara地区人民的生活来源渠道,为当地人民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帮助当地人摆脱贫困。
(二)案例分析
社会创业的方式不同于传统慈善组织,社会创业依赖于健全的商业原则,使用这种模式的企业不害怕使用销售和营销原则来筹集资金,从而增加公众对他们所做事情的认知。
社会企业家针对系统的转型变化,解决贫困的根本原因。正如企业家改变企业经营一样,社会企业家作为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抓住机会,改善系统,发明新方法,创造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来更好地改变社会。社会创业是对最紧迫的社会问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当任何类型的公司创业以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为组织活动核心时,它们可以被认为是具有社会创业的企业。
通过市场化的措施解决贫困问题,公司要学会抓住机遇,在社会获得先发优势,通过服务于这个巨大且尚未开发的市场,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进入市场时,企业有时会有建立新的公司。例如,跨国企业通过创业活动的基金,建立服务于穷人需求的企业。最后,企业可以通过开发适合于低收入人群的新经营理念来进行自我更新。
当企业解决弱势群体需求时,他们创造社会价值。企业也可以通过雇佣弱势群体来创造社会价值,例如,印度联合利华、印度Kotwara地区传统编制业创业和新加坡Eighteen Chefs餐厅。
五、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及相关案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扶贫模型。
模型中新商业模式是指创办新企业,或者现有组织通过开发新产品或服务发展新市场。在大型公司中,新业务投资可以参考更正式的自治或半自治的部门或企业形成。在一般情况下,忽略组织规模和新企业的自主水平,新商业模式是指与现有产品或市场相比,创造新的业务领域。
企业利用自身知识、融资能力、技术、网络等资源开发新的商业模型,通过新的商业模型为个人提供就业机会,个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生活来源,并且形成购买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壮大之后,不断更新现有的知识、技术、网络等资源,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开拓其他新的商业模式,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本文的研究仅限于文献综述。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展该项研究,对数据进行收集并测试本文的相关模型及观点。
参考文献:
[1]Auvinet C, Lloret A. Understanding social change through catalytic innovation: Empirical findings in Mexica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J].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Revue Canadienne des Sciences de l'Administration.2015(04).
[2]Agafonow A. 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On maximizing versus satisficing value captur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4(04).
[3]Datta P B, Gailey R. Empowering women through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ase study of a women's cooperative in India[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2(03).
[4]Dacin P A, Dacin M T, Matear M.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Why we don't need a new theory and how we move forward from her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0(03).
[5]Nega B, Schneider 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microfin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frica[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14(02).
[6]Perrini F, Vurro C, Costanzo L A. A process-based view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rom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to scaling-up social change in the case of San Patrignano[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10(06).
[7]榮莉. 西南连片特困区的农村扶贫模式创新与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05).
[8]时立荣,刘菁,徐美美.社会性嵌入:从企业生产要素看社会企业模式的产生[J].河南社会科学,2014(04).
[9]Sundaramurthy C, Musteen M, Randel A E. Social value crea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Indian social entrepreneur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 2013(02).
[10]Williams C C, Nadin S. Beyond the commercial versu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dichotomy:A case study of informal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12(03).
[11]Werbner P. Appropriating Social Citizenship: Women's Labour,Poverty,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Manual Workers Union of Botswana[J].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2010(03).
[12]徐树.社会企业家精神:社会使命与社会创新的融合[J].中国商贸,2013(32).
[13]Zaefarian R, Tasavori M, Ghauri P N. A corporat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pproach to market-based poverty reduction[J].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2015(02).
*本文系贵州省软科学“贵州营商环境对企业家创业的影响及优化研究”(项目号:黔科合R字[2015]2005号)阶段性成果;亦为贵州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学生课题“社会创业的社会使命、经济使命与企业生命周期关系研究”(项目号:Karst2016S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