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思考
2017-03-21孙进康张金荣
孙进康+张金荣
摘要:根据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特点与需求,分析了数字教学资源的特征与建设要求,根据目前混合教学的应用情况,分别从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现有资源的整合建设、新型教学资源的开发、数字教学资源的管理与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数字教学资源规范建设与应用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005-02
1 引言
随着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動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发展,使教育信息化正逐渐从以建设驱动向以应用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重点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实现,不仅需要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环境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丰富的满足教学需求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明确指出: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教与学变革的基础”,“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当前,“在线教学”、“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正在各院校试点应用,这将引发传统教学理念、模式、资源和方法等的全面变革,其中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永远是基础和核心,这已成为当前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重要课题。
2 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开放教育理念的发展,教学模式正在从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逐步向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以“学”为中心的问题探究模式转化,尤其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由以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为主的课程,转变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教学资源为主的课程。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 教学过程四要素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溉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教学过程有教师的一般讲解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构建等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教学媒体的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
信息化教学对数字教学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从过去更加注重资源的技术属性转变为更加注重资源的教育属性,同时,资源的技术属性要适应信息化环境下人们的学习需求,具体要求为:
1)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为中心和学教并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传统教学中数字教学资源主要以助教型为主,用于辅助教师授课,一般不包括教学活动,不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强调以学为中心,数字教学资源必须以助学型为主,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需要。助学型数字资源必须有详细的学习策略,完整的教学活动,具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练习测评等功能。
2)适应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要。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满足个体需要的,因此必须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数字教学资源适应不同教学方式的需要,根据不同个体需求,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层层递进,分类考核。
3)满足知识体系组成结构要求。学习是以课程知识为主线,围绕某个真实问题或主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必须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开发建设一些“短小的”、“情境化”、“案例型”、“便于应用”的资源类型来满足多方面的应用需求,打破传统自上而下、单一化、大而全的资源建设方式,突出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学环节)进行多种资源的整合,便于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灵活组合与定制。提高易用性。
4)适应快节奏、片段化学习需要。随着与快节奏、网络化的现代生活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微”理念及“微”教学模式的出现。必须从以“学”为本的理念出发,提高对“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的认识,将“微课”作为网络课程共享资源的主要建设内容,以“微课”的应用来推动向以“学”为中心的混合。
5)体现教与学的交互与交流。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以学为中心的数字教学资源应涵盖教与学的完整过程,必须既体现教学内容,又包含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与师生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其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与理解,这也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以往数字教学资源更加重视教学内容的展示,缺乏教学活动,或者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脱节,难以满足信息化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的要求。
6)适应动态生长的规律。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数字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不断充实完善的。由于增加了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和多种形式的互动、评论反馈等活动环节,在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境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中,师生会产生许多生成性、智慧性的教与学资源。除原有的“微视频”和相应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外,还会产生“微反思”(教师本人的)及“微点评”(用户大众的评论与留言)、“微反馈”(用户学习后的反馈意见等,并参与对原有教案课件甚至视频等资源的替换、完善)等生成性和扩展性资源。
总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必须以课程知识体系为主线,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注重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适应数字教学资源组合定制和更新拓展等需求,便于网络传输、运行和多媒体展示,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要求。
3 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几点考虑
3.1研究制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规范
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涉及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技术的有机整合,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与指导,这样才能保证数字资源互联、互通与共享。近年来,在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建设方面,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标准,其主要目的是统一各学校开发资源的行为,使得各学校的资源能够在大范围内共享。但这些标准都属于上层的较为宽泛的技术规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通用性,因而只规定了各类资源的最低技术要求和核心标准,内容不够具体,不便于操作。在实施教学资源建设时,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更加具体的资源建设与评价标准,需根据学校的特点完成规范的本地化工作,需将国家标准具体到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中。
目前,各院校在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已根据国家和部门标准制定了一些规范,如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等,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规范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教学需求,需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同时,随着新的教学形态的出现,新的教学资源,如微课、慕课等,虽有一些示范可以参考,但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规范仍缺乏,需要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制定。
3.2开展现有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设
新的教学形态和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微课、慕课就是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需求而出现的一种资源形式,其不是对传统教学资源的全盘否定,而是传统教学资源的传承、变革与发展。传统教学资源中的內容素材、案例、微教学单元、试题、常见问题等仍然是组成微课、慕课的基本素材。因此,根据教学需要对传统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改造是新的教学形态下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
在信息化进程中,各院校开发建设了大量的数字教学资源,这些数字教学资源覆盖院校主干学科专业课程,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可以在这些资源基础上,按照资源建设的规范标准,发动教员对其进行整合改造,建设成为微课、慕课等,这不仅是一条新型资源建设的捷径,更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延伸和拓展。这样既保存了优秀的教育资源,又节省了开发经费,无疑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建设的重要工作。
3.3 组织进行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
在开发模式上,立足校本,依靠学科教员,采用立项研制与普及开发相结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和学科教员相结合,精品教材和实用型素材资源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形成开发规模,又要确保教学资源的开发质量。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投入多,涉及教学、教育技术、计算机和美工等专业,需要多方面人员分工协作,才能保证教学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为此,对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等要求较高的教学资源,可采用立项的方式,由学校下达开发任务,提供开发经费,按项目形式进行管理,人员由学科教员和教育技术人员等组成,教员负责进行教学总体设计,编制脚本,提供收集必要的素材等,教育技术人员负责进行软件的总体设计、素材制作与集成等,最后由学科专家和相关人员对软件进行审校。建立学科教员和教育技术中心专职人员的合作开发,不仅可以保证高水平教学资源的开发,同时便于形成从课程教学设计到课程制作的完善的制作规范和审查规范,有利于保证精品资源的教学和技术质量。对教学中所需的各类实用型素材资源,包括各种电子教案、电子讲稿、微型课件、题库、试卷库等,采用普及开发的形式,发动教员结合日常教学工作进行,以便为精品课程和资源的建设奠定基础。
3.4 开展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环境配套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离不开相应的开发与应用环境,它包括多媒体制作中心、音视频制作中心、教学资源存储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室等。这些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的基本环境,建设中应根据教学改革和现代化教学推进的需要,分期分批有步骤地进行。建设中要突出教学功能要求,从教学实用出发,加强规划与论证,注重设备与设施的配套建设;同时,要考虑管理与维护要求,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设备的维护管理要求,一方面在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实现集中控制与智能化管理,另一方面,各单元之间相对独立,便于维护。
下一步院校在信息化教学环境方面,着重应开展以下内容的建设:
1)进一步扩展学员的网络环境,改善学员的上网条件,确保学员都能方便地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
2)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中心的集中存储环境,将各学院的资源存储设备与设施集中到信管中心,这样不仅便于维护与管理,而且有利于统一建设,降低运维成本。
3)完善建立开发环境,建立相对集中、设备齐全的开发制作中心,以满足全校人员的开发需求;在各校区建立3-5个精品录播教室,满足课程录制需求。
4)整合改造应用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建立集中管控系统,确保应用环境的建设、维护与管理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
5)整合建设网络教学应用平台,一方面对现有教学平台进行整合,发挥其教学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教学需要,论证建设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平台,以满足数字资源大规模建设与应用需求。
3.5 完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应用的管理保障体系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工作,既要统筹协调、整体规划,考虑综合效益,又要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以保障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应建立“一个目标,两个需求,三个结合,四个建设,五个保障”的管理与服务保障体系。“一个目标”就是要通过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来推动学校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两个需求”一是指教师主体要提高教的效率和质量对教学资源的需求,二是满足学生主体为提高学的效率和质量及信息量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将统一到教与学的同一目的和过程中。“三个结合”是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工作必须与教育信息化工作相结合,必须与教育和教学改革工作相结合,必须与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四个建设”是指环境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这“四个建设”是院校推进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五个保障”是指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机构保障和政策保障,这五个保障是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工作步入正轨、走向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标志。
应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结合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与实际,制定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长期发展规划,分期分批进行推进与建设。应完善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和推广应用的一系列管理办法,使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成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现代化教学的基本手段,在教学改革中常抓不懈,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健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服务保障体系,理顺关系,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服务保障队伍,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强化管理。要开展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培训工作,确保教员会建会用。其次要深入教学一线,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指导工作,为教员和学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再者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运维保障工作,确保系统运行完好。另外,要加强研究,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服务保障的能力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9).
[2] 胡铁生,黄明燕.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3] 李曼.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架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8).
[4] 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5] 聂瑞华.基于支架理论的在线学习资源开发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
[6] 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