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2017-03-21马晓萍
马晓萍
摘要:班主任是学生起步成长的重要导师,同时也是学生阶段的领路人和指路明灯,同时,也是教育环节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但是在当前,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现在的教学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班主任不仅仅是肩负让学生顺利升学的任务,还肩负着带好学生,培养学生三观的重任,因此在学校老师群体中学生的德育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当前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教育实施现状,对如何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08-02在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班主任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被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学会为人处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作为班级的负责人,班主任无疑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德育工作意识,丰富对学生德育培养的工作形式,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推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首先,虽然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校逐渐开展德育工作,但是仍有很多班主任对学生德育指导只停留在理论上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而且这种缺乏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产生排斥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德育工作的发展;其次,由于教师没有紧跟时代潮流,导致当前很多班主任的德育理论水平偏低,他们缺乏德育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因此做不到因材施教,很容易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无法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德育工作衔接,使德育工作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也间接妨碍了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1.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观念落后。班主任德育工作往往仅停留在说教水平,对学生的影响仅仅是使学生在道德认识方面有所进步。然而德育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过程的有机统一,深刻的道德认识并不一定会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只是教会了学生怎样"说"道德,而德育的实效性要最终表现在行为上。因此,说教式的德育方式不足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1.2班主任德育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班主任在集体主义教育以及传统的"五讲""四美"教育上给予了重视,但在心理品质教育,及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内容上却非常薄弱,甚至没有涉及。德育应该根据年龄特点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德育内容。而目前,班主任的德育内容仅仅停留在一个肤浅的层面上,班主任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理想的确立以及如何做人等深层面的教育。
1.3班主任德育理论水平低。班主任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学生日常实践的处理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了班主任的教育观以及班主任的德育理论水平。但大多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缺乏针对性,一方面是没有针对学生这一特定年龄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没能针对不同个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也是导致班主任德育工作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1.4班主任教育科研能力薄弱。班主任教师往往只是着眼于学生成绩的优劣,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往往视而不见,一带而过,仍然充当着"教书匠"的角色,没能把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没能把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所以,尽管一再强调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但由于没有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使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却不容乐观。
2.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对策
2.1转变德育观念、适应时代发展。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是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教育目标则是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和责任感、自立精神、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人才。班主任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高瞻远瞩,明确德育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职业道德、德育观念、德育责任的方面,以坚定信念、更新观念为突破口,狠抓现代教育思想和德育理论的学习,使班主任树立新的德育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坚定当一个好老师、做好班主任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信念。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要树立大德育观念,明确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要靠学校、家庭、社会来共同完成,这也是符合道德的本质特征的,因为道德本身就来自于社会生活并现实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必须建立多系统、多渠道、多层次、多载体的立体交叉式的德育网络。班主任要主动与各方面密切配合,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对于班主任来说,主要是加强与家长沟通,如定期与家长联系或访谈,一方面帮助家庭了解学生品德的发展情况,并根据学校各种重点确立家庭教育任务,互相弥补不足;另一方面根据家庭教育是互动教育的特点,通过子女成长影响家庭的价值观;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不断提高家长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实现学校德育对家庭的辐射。另外,班主任要注意让学生深入社会实际,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不断指导学生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分析能力、评判能力。
2.2适应实际需要,拓宽与更新德育内容。选择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是德育取得实效的保证,班主任在选择内容上,既要依据纲要,又要切合时代及学生的实际,正确处理好几者的关系。德育内容的选择要注重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学生需要与其息息相关的德育内容,是他们生存发展中急需指导的,但确是学校德育所欠缺的。由此,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内容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及学生品德发展、年龄特征选择基本的、系统的内容进行教育,以保证实施内容的完整性、稳定性是必需的,同时,又必须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班主任德育也应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生生活、人际交往、儿童消费、权利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德育内容的选择既要源于现实,又要适当超越。
2.3探索德育新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把封闭式德育工作变为开放式德育工作,把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班主任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军民共建等活动,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
2.4强化“隐性教育”,弱化空洞的说教。隐性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陶冶、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加强隐性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于班主任来说,强化"隐性教育"即是要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注重自身的形象、言谈、举止。良好的班级环境不仅包括美观的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创建和谐、积极向上、凝聚力强的心理环境。教师自身的言表、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因此班主任要注重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班级的环境建设。班级环境建设要体现本班的特色,通过班级环境物化的存在形式来表现主观的教育意图,如定期出好黑板报、墙上张贴名人画像、名人格言等,使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构成具体环境的物质形态有机结合,对教育对象发挥潜移默化的有效持久的影响。二是班主任自身形象的塑造。班主任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群的。班主任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处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学生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教师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班主任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良好的仪表举止、高尚的人格情操、正确的处事方式影响学生的成长。三是新型的课堂人际关系的确立。隐性教育是一种文化控制,它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得不接受一定的文化价值规范。所以一定的课堂环境会影响学生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形成,确立新型的课堂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要在课堂上倡导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交往;要形成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协作、竞争的课堂、师生互动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学生自我个体融入到具有内聚力的群体之中,给学生以道德情绪的感染和体驗,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
2.5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德育解决的是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这两个矛盾除了必要的灌输外,很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通过"说一说"、"看一看"、"演一演"等形式,把讲授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主导与主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德育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突出主体,采取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提高其实效性。长期以来,德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德育工作只凭想当然,不看教育对象,方法不恰当,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德育也应该而且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之所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以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要方法,在学生心中真正的化成一种深层次的意念和力量,从而改变以往那种单一"我说你听,我管你哼"的消极教育局面,提高德育的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班主任在德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工作的教学方式,拓宽德育的工作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参考文献:
[1]曹伟星.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新课程:教研,2010(3):127-128.
[2]万中日.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新校园:中旬,2015(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