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边贸交易中的语言沟通问题调研报告

2017-03-20贺远晴王笑菊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边贸音译特产

贺远晴++王笑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市场国际化也在相应的不断加深,为了能更好的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使边贸产品更具竞争力,高质量的英文翻译尤其重要。但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和失误。本文以黑龙江省边贸交易中的特产翻译为例,探讨错误和失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实用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边贸交易 特产翻译

一、当前黑龙江省特产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特产即为某地特有的著名产品,含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历史;亦指只有在某地才生产的一种产品。在英文中,特产译为“speciality product或specialty”,强调品质上具有“特别的或独特的状况或品质”。有时为了强调特产的地域特性,使用“special local product”来表示地方特产,相当于汉语中“土特产”的概念。

当前哈尔滨特产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产多名和用词不当两方面的问题。

1.一产多名,即同一特产名称的多种翻译并存。同一种特产的不同翻译会导致外国受众对黑龙江省特产的不同理解,从而误导他们这是不同的特产,因此造成沟通障碍,并且不利于黑龙江省文化的宣传与推广。究其原因,一方面,特产翻译涉及的专有名词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新词汇也不断涌现,很多特产还没有形成约定俗成的翻译。另一方面,众多译者缺乏统一组织,翻译素质也良莠不齐,常常想当然地翻译专名,而不是费心通过诸如网络等渠道去搜寻既定的译法。例如红肠,有的翻译采取直接音译的方法,译为“Hong Chang”,还有的将其异化为“Red Sausage”,后者译法外国友人理解为一种红色的烤肠,造成沟通障碍。

2.用词不当、生搬硬套的死译。这类方法大都是采用了将中文字面意思直译的方法,译者往往忽略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翻译或令人啼笑皆非,或令人闻风丧胆。这类错误的主要表现为译者忽略两种语言的差异,将信息胡乱堆砌起来,导致语句不通,错误百出,难以得到外国受众的认同,从而无法取得译文的预期效果。这种翻译失误常常会发生在初涉译坛的新人身上,但由于语言文化的复杂性,个人视角、专业领域的局限性,科技文化发展的动态性,资深翻译也不时会掉入“望文生义”的陷阱里。例如烤实蛋,而有的译者不顾特产的本质,将其直接译为“Roast Honesty Egg”,不禁使外国游客理解为“诚实的蛋”,从而感到困惑。

二、 翻译方法与策略

中国各地的特产翻译方式分为写实型和写意型两种。写实型命名方式忠实再现特产的主要信息,如制作材料、口感、工具、制作方式、发源地、发明者等,使受众直观地了解到特产的特色,如糖醋里脊(Sweer and Sour Pock)、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与此相对应的写意型命名方式并不直接体现食品的信息,而是借助修辞、典故等艺术手法含蓄地命名,如龙凤呈祥(Snake and Chicken Soup)。

在讨论这类问题时,都离不开翻译方法、技巧与策略。因此,黑龙江省地方土特产的翻译应立足与本土文化。特产的地域性很强,在翻译过程中注意中外文化差异,既要将黑龙江省特产名称中的高度浓缩的语言转化成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又要最大限度地保留中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在特产翻译中译文既要符合英语国家的表达方式,又要尽可能呈现黑龙江省地方文化特色。因此,土特产的翻译应该遵循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连贯原则要求特产名称必须让国外友人理解,符合英文的表达方式,实现语内连贯;忠实性原则要求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展现特产的文化特色。由此,翻译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种:

1.直接音译。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原文的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大致相同的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但是不同的表达形式可能造成语气、色彩、强调、联想、以及文体和风格上微妙的差异。所以,为了与原文保持一致,译文的形式要尽可能地要参照原语。直接直译法相对于能够展现中国传统生活、饮食习惯和文化,简单但是意义重大。“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译介新词术语和传播异族文化,使之经过长期广泛的流行,逐渐融入本族语言,从而成为本民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大列巴这一黑龙江特产可以直接音译为“Da Lie Ba”。针对于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原先存在的表达方式的特产,直接音译则是更佳的做法。

2.补译。所谓补译,是指根据两种语言间不同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在翻译时适当增补一些詞语、短语或句子,旨在译出外国读者对于特产原名称不甚了解,甚至感到诧异的意义。补译是原文含有特殊文化意义时采用的一种补偿手段,常用来表明原文词汇的文化内涵,或者向外国读者提供理解原文词汇所必需的相关信息。

补译的目的是补充有关背景知识,填补外国读者认知上的空缺。文化差异是特产翻译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差异的处理将会影响到能否既保存中国的民族文化又将中国文化的特色传达给外国读者,而补译往往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一些单独从字面上无法令人理解的是何种事物的特产很容易造成外国受众不清楚该特产名称的具体含义和内容,同时也没有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因此,补译能更好的介绍产品的种类和材料。例如格瓦斯啤酒,若只按拼音直译法翻译为“Ge Wa Si”,外国友人听了并不能理解这是何种特产,若补译为“Ge Wa Si Beer”,则能够完整的将特产的类别传达出去,并且不会引起歧义。

在翻译过程中,应避免两种极端。在运用直接音译和补译时,译者必须首先要透彻了解特产名称的含义。另外,在运用直接音译法时,译者应该竭力摆脱僵硬的模式,设法灵活运用;在补译实践中,译者应该谨慎,避免主观性、无根据的添油加醋。不论在何种情况下,译者可以交替使用这两种方法或者把二者相结合。直接音译法与补译法是相互协调、互相渗透的,它们互为补充、不可分割。二者有其各自的功能,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是它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特产翻译没有固定的规则和方法,译者只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把直接音译和补译自由地运用到特产翻译实践当中。

三、特产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受众意识

让更多的人关注黑龙江省特产也许不难,但要让全世界听见黑龙江省的声音,还需要我们在特产翻译问题上加强思考和努力。回顾中国文化通过翻译走出去的历史,我们似乎对文化自觉存在着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指的又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学会解决处理文化接触的问题”;“使具有不同价值观点的人群去互相容忍和理解别人的价值观点;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具体到特产翻译上来,文化自觉不应该导致这样一个误区,即想当然地认为西方受众会像我们自己一样,理解、欣赏和接受中国文化和表达方式,认为中国和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一任务从中文译成英文即可完成。殊不知,文字转换只是表象层面,这些文字是否能够有效影响受众,产生预期效果,才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和付诸实践的。换言之,特产翻译要真正做到文化自觉,体现文化自信,必须具备充分的受众意识。

译者要清楚认识到,特产翻译的话语对象,是语言文化、意识形态传统与我们迥异的西方受众。因此,翻译时不可仅仅简单满足于“美己之美”,一厢情愿地说“自己的话”,发“自己的声”。要研究受众,了解他们的局限与预期。

在对原文和受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译者进行特产翻译时需要思考如何通过严谨设计翻译话语达到预期目的,包括什么内容和形式会对西方受众具有吸引力,通过什么话语可使他们更易理解某种特产。在边貿交易过程中,对于可以在世界平台上共同讨论的东西,要用外国受众熟悉的话语处理以示尊重,采用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沟通交流,在正面宣传黑龙江省的同时,扩大受众视域,达到双赢。

四、结语

本文针对黑龙江省边贸交易中出现的语言沟通问题,着重探讨了黑龙江省特产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译法策略,力图达到功能对等。写意型翻译法侧重彰显原名称的文化内涵和意象,而写实型翻译法则侧重将其隐去。鉴于此,最终将黑龙江省特产翻译策略分为两种:拼音直译法和补译法,以便实现黑龙江省特色文化传播的目的,服务于黑龙江省边贸交易,进而促进黑龙江省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洁.杭帮才是命名的文化内蕴与英译方法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0(4):136-138.

[2]黄杰辉.舌尖上的佳译——儒林外史,饮食文化翻译策略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3]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边贸音译特产
特产小吃DIY
特产大攻略
论外汉音译的意义关联
音译规范的韵律学视角探究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中尼昔日最大口岸开通提速西藏边贸发展
春到边山河
杭州特产
鲁迅音译的外国人名
小镇边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