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主合作学习之思考
2017-03-20王翰宸
王翰宸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106-01
也许是唐朝的韩愈的《师说》的过错,让一代又一代的“师”成了忠实的“传道授业”者,更有甚者,死死地抱着“授业”而不放,让自己的“得意弟子”成为了“著名”的“受业者”。这是千年中国教育的悲哀。难道新中国下的教育又要重蹈覆辙吗?正值国人思索徘徊之际,党和国家发现了其中的弊端,作出了英明的抉择,出台了《新课程标准》,在其中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全国上下的“师”们掀起了一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潮。虽然这样的好事情,让人激动,但是持续地时间却不长。为什么会如此呢?愚下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受传统的“授业”思想作祟,几千年来,“师”们都是忠实的“传授”学业、“传授”知识的功臣,也教出了知识“广博”的“孔乙己”之流。也是因为此,在封建社会里“师”被放进了神坛,与“天、地、君、亲”同受世人叩拜。“师”,的确地位“崇高”啊!也正是这“崇高”的地位,禁锢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的思想,令其不能也不敢轻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正道,使“师”不停地“授鱼”“授鱼”再“授鱼”,从而造就了知识“广博”而命运悲惨的“孔乙己”,造就了因知识丰富,在奥林匹克竞赛上夺冠而动手能力极差的新学子。这样的悲剧,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为何不真正地去改变传统的“授业”思想,变一味的“授鱼”为“授渔”呢?
二是过于担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强,害怕课堂失控或是冷场。“师”们,你们不是早就教过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吗?为什么如此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呢?我想,许多老师都教过鲁迅的《风筝》吧!在这篇课文中有一段“我”讨弟弟的宽恕的细节,应该不会陌生的。我在教授这一细节时,也曾按照《教师教学用书》上阐述的那般去引导学生对弟弟的那种“怒其不争”的批评,突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这里的弟弟并非是忘记了哥哥小时对自己的事,而是弟弟对哥哥的原谅,因为文章前面已经写到哥哥对自己所作的事的悔恨,弟弟在这里说‘有个这样的事吗?只是不想让哥哥沉浸在这种悔恨中,是对过去哥哥所作的事的一种谅解。”也许是我对这个学生发言的表扬,另一个学生也举手说:“老师,您前面讲到的在哥哥践踏快要完工的风筝时,说弟弟只是绝望地站着,毫无反抗的意思,我不太赞同这种说法,而是认为弟弟并非没有反抗的意思,只是弟弟没有力气反抗。因为,不仅文章第三自然段中点明了弟弟‘多病,瘦得不堪,而且在第四自然段中也说出了‘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我当时就在想,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可小视。另外,对于“害怕课堂失控或冷场”,更是小事。因为让老师放手给学生,并非是否定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求老师把主導作用做得更好做得更透。
也许,许多老师不仅担心新授课,而且更担心复习课,因为每个老师都清楚复习,特别是期末复习的重要,往往是“搞得好则赢,搞得不好则一败涂地”,所以根本不敢放手给学生,而是不得不费时费力地去与学生“共同复习”,讲解知识。对于此,我也曾经这样做过,只是其结果并不太理想,往往出现“油去灯不亮”。因为这,我也恼怒过,认为学生“太笨”。可是,在过后的反思中,我意识到也许是这种方法存在问题。于是,在新的学期中,我就变通了一下,拿出一个班来搞我所谓的“自主合作式复习法”的实验:先从班上找出几个成绩较好的又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做组长,接着把剩下的学生均分到各组,然后根据不同的课体,提出大致的复习方法和要求。(我将复习划分成了以下几步:通观全篇,了解内容,如果是文言诗词,还要求能背诵;掌握生字词;复习笔记,如果是文言还要求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进行归纳;复习相关习题;复习检测)几期实验下来,其结果均出我意料,竟期期比我仍按照原来的那种“共同复习”的班要好,并且差距在加大。惊愕之余,我才发觉采用“自主合作式复习法”的这个班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无意识下在学生中形成了竞争态势,班级的整体实力亦得到了提升。
三是与新课程标准对应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出台或是执行滞后,担心考试“出局”。对应的评价体系是主管部门操心的,那不是一个老师能够真正改变的,但是,我并不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会被考试淘汰出局。我在想,如果一个学生的能力达到了,会不能应对考试吗?如果真是出现了“出局”,那也是暂时的,短期的,与长远相比肯定是利大于弊。这一点,我是经过证明的。
老师们,为了社会的真正需要,请走出光环,走下神坛,去改变传统的“授业”正道吧,千万不要再把学生放在自己的“授鱼”之下了。老师们,放手吧,真正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自由,给学生一片自主合作的天地!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