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习与开智
2017-03-20孟侠
孟侠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78-01
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科的性质,此性质决定了语文学习有着开智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开发学生智力行动,实际就是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而学习语文就要综合运用这些能力。
学习语文,首先要学习汉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明了字义是汉字学习的基本要求。因而,学习汉字的过程也是开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过程。从造字法上来分,汉字分为象形字、指示字、会意义、形声字。学习认知象形字、指示字要观察、想象、记忆:学习认知会意字、形声字要思维、想象、记忆。更何况,汉字中有众多的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掌握它们更需要观察、思维、想象、记忆。
西方学者曾惊诧于中国人有极强的想象力、思辨力,他们研究了中国的汉字后,才意识到中国人想象力、思辨力极强是缘于中国汉字的独特。以至西方学者们对中国汉字推崇备至,称赞说:中国汉字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的确,汉字的独特在于它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有其特定含义,都能诱发人们产生许多想象与联想。例如:“雨”字的两点,表示天空落的雨点;“灭”字的横,表示覆盖火的东西;“引”字的竖,表示搭在弓上正准备射出去的箭。构成汉字的最基本笔划点、横、竖,在汉字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意义,合起来,又有新意。所以,认识汉字,可以丰富想象力、思辨力。中国人从小就学习汉字,自然想象力、思辨力就很强。
汉字在运用中就更神奇了。把若干汉字组合成词、成句、成段、成文,其位置不同,意义又不同。不论是阅读别人的句、段、文,还是自己撰写句、段、文都要斟酌,反复推敲,运用智慧。古人有“一字千金”之说,其意为用好一个字,或正确领悟关键的一个字,则受益无穷;反之,则损失惨重。
人类语言的特点是“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语意”。事实正是如此,相同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去说,其表的情、达的意就不同。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改进、創新,赋予其新的内涵,无形之中就增长了人民的智慧。说者要巧,听者要细,尤其是我国人特讲究说话技巧,人们常说:中国人话里有话。说的就是语言的丰富性。领悟“话中话”要结合语境、揣摩说话人的用心。这本身就是锻炼思想的过程。
中国人说话讲究委婉、含蓄。要把话说的含而不露,既靠深厚的语文功底,又靠机智。春秋时的晏子,讲话机智、幽默、委婉、含蓄,骂人不带脏字,就缘于他深厚的古文化功底。《晏子使楚》一文,讲晏子不受辱的故事。晏子所以不受楚人所辱,靠的是机智、能言善辨。晏子巧言,不但说明晏子有随机应变的机敏,还说明他的智商高。当然,这都是他学好了当时的语言文字所致。
中国人写文章,也不明说其义,多是托物寓义,或借用“春秋笔法”,暗寓褒贬。读者要懂文意,往往要借助想象、思维、理解、猜度;还要借助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感悟。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语文,也具有开智作用。
世界公认,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科学技术堪称当时世界一流。其实,这都得益于中国人重视对语文的学习。中国古代教育仅开一门语文,就是从教学生识字、断句、读文开始,直至自己会写文章。古人说:“人生识字糊涂始。”说的是,人从不明世事时开始识字,字识多了,文读懂了,就聪明起来了,就明世事了。中国的古代教育也证明了学习语文具有开智作用。
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改进、创新,它的改进、创新既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说,语文凝聚了人类智慧的精华,是人文精神的总汇。学习它可以启迪智慧,生发灵感,增强记忆,拓宽想象空间,增强观察力,锻炼思维力,是医愚之良药。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