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对策 因材施教
2017-03-20胡潇文
胡潇文
【摘要】中职技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语又成了中职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在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将“优化对策 因材施教”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因此,本文将根据自己在英语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就目前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来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中职英语 教学 心得
引言
近几年,由高校带动的“普高热”愈演愈烈,这不仅使得我们的职业技校招生生源逐渐萎缩,而且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甚至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显然,在英语教学中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趋势,尽早进行优化对策和因材施教才是明智之选。
一、目前中职技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正如那句名言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各具特点。尤其现在实行教育大众化,学生的素质、数量和质量都存在很大差异。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仍然被广泛使用,如果教学进度过慢,那么学习较好的同学就会抱怨;如果过快,学习差的同学往往会出现跟不上的情况,这使得我们的英语教学陷入徒劳无功、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而且,我国中职技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意识淡薄、缺乏自信和态度马虎的问题,对待英语学习不够重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还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责备,这使得很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自信。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理论依据及对策的具体内容进行综合阐述。
二、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是大势所趋。为此我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某一个学生群体按学习成绩的优劣分成A、B两组,然后根据他们的能力进行分别授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们发现,A组学习较好的同学已经能够达到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二级水平。而B组学习较差的同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达到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一级水平也是指日可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活动中实行因材施教是多么的重要。
而且从心理学上来讲,人在性格、能力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中职学生有很复杂的心理和强烈的个性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没有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甚至还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实行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中职技校英语教学的对策
就目前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以及现有的理论依据,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中职英语教学进行改良和优化,因此我将在对策中着重讲解分层教学的方法,为扭转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不利局面而提供依据。
1.实行英语分层教学。近年来,实行分层教学在有些学校流行起来,这種教学方法是将学生分成高层班、中层班和低层班。
其中,高层班将实行用简单英语进行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造句,会简单的复述课文,能进行话题讨论等。教师在讲解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英语重点词汇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记忆并能运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在讲解文章方面,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能够迅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达到能够具有复述课文的能力。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
相对于高层班,中层班就是那些英语基础较差且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组成的班级。对于他们,我们就要在精讲多练的基础上,予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讲读课文方面,我们要带领学生认真分析句子结构,帮助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同时教师还要更耐心细致一些,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至于布置作业方面,教师要适当降低难度,可要求学生只完成课内的练习和批改作业。对于学生普遍出现较多错误的内容,教师要进行重点提问和讲解。
对于低层班来说,除了要加强基础教育,教师还要善于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这个层级的学生通常都是英语基础极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愿意讲话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处都要以加强和巩固基础为主,让学生能够记忆单词,学会分析简单的句子结构,能够在课内完成作业即可。除了教学方面,在一些非智力因素上,教师也要格外注意,对于低层班的学生来说更需要鼓励和关注,让他们重新对学习产生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2.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良好氛围。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非常的必要的。但在现实中,课堂氛围确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针对这一点,教师应该改变过去的思维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
综上所述,要想彻底地改变中职技校英语教学中不良现状,我们就要坚持优化对策,做到因材施教。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都获得收益,使中职技校学生的英语水平都得到提高,成为合格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颖.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