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戚继光:崎岖经百战,智略迈万人

2017-03-20

月读 2017年3期
关键词:戚继光倭寇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山东蓬莱人,祖籍安徽定远,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其主要事迹记载于《明史·戚继光传》中。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戚继光也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并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戚继光还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另有《止止堂集》传世。

在山东蓬莱的府前街上,有一座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父子总督坊”。这是一座四柱三间五楼式的明代石牌坊,通体用花岗岩雕刻而成,上刻“父子总督”四字。与一般牌坊不同的是,这座牌坊上除传统的丹凤朝阳、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案外,还有一幅浮雕表现武将领兵征战的壮观场景。那么,这座牌坊的主人是谁?又为何而建呢?原来,这是一座表彰戚继光父子两代在抗倭战线上建功立业的牌坊。戚继光之父戚景通曾担任山东总督备倭都司都指挥使、总督山东备倭;到戚继光时,又以登州卫指挥佥事升为登州都司的都指挥佥事、总督备倭,父子二人都颇有功绩。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时任福建总兵的戚继光与广东总兵俞大猷合兵大破通倭海盗吴平,明朝抗倭战争至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此朝廷下诏为戚继光父子建坊表彰。

说起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名字,在国内真算得上妇孺皆知了,但对其生平、品格和遗闻,我们或许还不是很清楚。其实,戚继光不只是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在军制和战术领域颇有建树的军事理论家,更是一位号令谨严、赏罚分明的领导者。即使在今天看来,他的事迹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回味。

一、抗倭名将,戎马一生

戚继光是山东人,但如果按祖籍来算,戚继光应是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定远县)人氏,和明太祖朱元璋是实打实的“同乡”。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随朱元璋起兵,阵亡于明朝建立后的云南之役,子孙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之父戚景通由本卫指挥佥事出身,曾任备倭都司都指挥,后升京师神机营坐营副将,是一位深得朝廷器重的武将。戚景通于嘉靖十九年(1540)告老回到登州,嘉靖二十三年(1544)去世,以长子戚继光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职。

自元代以来,日本海盗不时侵扰中国,我国称之为“倭寇”。登州作为中日海上交通的起点之一,明成祖时设置了名为山东总督备倭都司的军事机构,统率山东沿海兵马,专务抵抗倭寇。年轻的戚继光面对倭寇不时袭扰的局面,奋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充分展露了他的一腔报国热情。然而,戚继光作诗的时候大概还想不到,自己将为抗倭斗争付出半生心血。

嘉靖三十二年(1553)夏六月,二十六岁的戚继光获任都指挥佥事、总督山东备倭,在山东整顿营伍,颇有成绩。两年后,戚继光转调浙江都司任职,又过了一年,被委任为分守宁(波)绍(兴)台(州)等处地方参将,正式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抗倭斗争中来。

戚继光刚到浙江任职时,工作并不顺利。他在宁波等三府防御倭寇袭扰,战事有胜有败,特别是在几场大规模战斗中表现不佳。有人借此攻击戚继光“无功”“通番”。戚继光详细分析战争经过,认识到旧有的卫所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建议招募训练本地乡民成军,以御倭寇。嘉靖三十六年(1557)冬,浙江总督胡宗宪、巡抚阮鹗将浙军三千人交付戚继光统领。经过两年的训练和战斗磨砺,这支军队变得纪律森严、令行禁止,在戚继光的统率下,屡次救援温州、台州等府,击败倭寇,战功颇著,但仍有不擅长白刃战的缺点。戚继光得知义乌一带矿工有勇悍之名,遂请命于总督胡宗宪,在当地募兵四千余人,着重培养白刃格斗能力和勇敢作风,练成一支敢战之军,这就是后来“戚家军”的雏形。

此后,浙东防务紧张,戚继光奉命率所部驻守台州,并改任分守台(州)金(华)严(州)等处地方参将。自嘉靖三十九年(1560)起,戚继光在台州练兵戍守,清理沿海卫所积弊。次年,倭寇进犯台州,戚继光率所部奋战,一月之间,陆战七胜,水战五捷,前后斩得倭寇首级七百余级,救回被掳百姓三千余人,台州倭患至此根绝。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分两路大举入闽,福建武备孱弱,明朝政府急调广东、浙江精兵援闽,浙军以戚继光为主帅,在宁德、福清、兴化连破倭寇,福建之困遂解。次年,倭寇又扰福建,戚继光再次奉调入闽,与同样出身浙军的名将俞大猷、刘显通力合作,在兴化、平海两次战役中尽歼倭寇,收复失陷城池,论功居首,遂被升为福建總兵官。当时戚继光才三十六岁,已官居方镇,自明代中期以来,武将罕有其比。戚继光为抗倭战争做出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此后,倭寇仍不断来袭,戚继光随机应敌,多次立功。嘉靖四十四年(1565),戚继光再次与老战友、时任广东总兵官的俞大猷合作,进剿降而复叛的海盗吴平,最终吴平兵败自杀。吴平是闽广两省海寇集团的总首领,所部约有两万人之多,他的覆灭,使倭寇在我国再无呼应,福建、广东出现了“海道肃清,居民安堵”的局面,明代中期轰轰烈烈的抗倭战争,至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隆庆元年(1567),南方海疆初定,北土边烽又起,国乱思良将,征尘未洗的戚继光匆匆奉诏北上入京,主持练兵事宜。戚继光入京后,很快就被委以总理蓟(镇)昌(平)辽(东)保(定)练兵事务的重任,并被授权节制四镇军将。隆庆三年(1569),因戚继光的职权与蓟镇总兵官郭琥有重合之处,朝廷任命戚继光为蓟镇总兵官,以统一事权。蓟镇是明代“九边”之一,也是明代蒙古入侵的重要突破点,在戚继光任蓟镇总兵之前,这个位置“十七年间易大将十人,率以罪去”,可谓是个烫手的山芋。戚继光任总兵后,严抓部队纪律,督修长城敌台,完善防御体系,同时又组建车营,教习战法,以加强军队野战时的防御能力。经过他的苦心经营,蓟镇军容精强,成为九边之冠。

自隆庆元年至万历十一年(1583),戚继光坐镇蓟门达十六年之久。然而,当朝廷中最支持戚继光的大学士张居正去世后,戚继光的厄运就降临了。深恨张居正的当权者们宣称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同党,但又抓不到他的“罪状”,于是将他转调为广东总兵官。戚继光到任后,刚着手整顿军伍,又连遭参劾,遂上表求退,回到故乡登州赋闲,从此再未获得起用。万历十五年(1587)十二月,六十岁的戚继光在故乡去世,他辉煌的一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戚继光虽然晚年连遭政敌打击报复,但是非曲直自在人心。去世两年后,官方为他撰写祭文,称他“崎岖经乎百战,名重三朝;智略迈于万人,勋垂奕世”。《明史》本传则实事求是地记载道:“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这大概是对他戎马一生的最好写照。

二、洞察弊病,大胆改革

戚继光最为后人尊重的,是他在抗倭战争中建立的赫赫功勋。当时,在抗倭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大将不在少数,如俞大猷、刘显等,都以将略闻名当世。戚继光能够超越他们,成为抗倭名将中最为后人所熟知的一位,是与他倡导军事改革分不开的。

早在总督山东备倭时期,戚继光就已经发现军中存在很多弊病。他下定决心整饬营伍,整顿卫所,使山东沿海卫所风气为之一新。就任浙江参将之后,戚继光看到当地军队缺乏训练,外省调来的“客军”又骄横难制,遂上书请求编练新军。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终于得遂夙愿,在义乌募民为兵,加以训练。这批民兵来自浙江本地,对于保家卫国有很高的热情,训练两个月,即已成军。戚继光移镇台州,以及后来在台州连破倭寇,凭借的就是这支军队。

在训练新军时,戚继光根据当时形势,对以往的军事制度做了很多修正。他是出身山东卫所的将领,少年时又多次从军助戍北方边镇,习于北方平原“方列并驱”的作战方式。但是,到浙江任职以后,他发现南方地形复杂,很难像在北方那样摆开大阵应敌。于是,戚继光随机应变,创设了鸳鸯阵。所谓鸳鸯阵,是一种小规模的战术群,一阵十二人,队长站在阵首,身后二人持盾牌,其次二人持狼筅(一种竹制长兵,用于抵挡倭寇习用的长刀),其次四人持长矛,再次二人持镋钯(一种短兵),最后一人为负责后勤、杂务的火兵。战斗的时候,除火兵不参战外,队长指挥全阵,以狼筅、盾牌挫倭寇之锋芒,长矛手乘隙出击,镋钯手则主要负责施放火器、警戒支援。不仅如此,一队之内的战士又可按需要分别编组,互相支援配合。因此,戚继光在与倭寇作战时,所部将士可以根据战场情况灵活应变,给倭寇造成沉重的打击,这是传统的明军方队战法做不到的。

较之传统方队,鸳鸯阵也有一个不利之处,就是它对战士的自觉性和纪律性要求非常高。传统的明军战法是以百人为一方队,骑兵同在马队,步兵同在步队,战时大家听令一起行动,对战友間互相配合的要求不高。鸳鸯阵则不同,一队之中,人人各有专责,一人失误,往往全队就要付出代价。当时的明军是一支传统的封建军队,纪律不甚严明,戚继光就曾说过:“凡临阵的好汉,只有数人,每斩获首级,常是数十百人丛来报功,再不想你一起人退来报功,使众兵相望,误认是败走,大家都走了。”斩获一二首级,竟然会导致全队一起后退报功,又竟然会使战友误认为战事不利,扰动军心,可见明军旧习的恶劣。所以,在编练新军时,戚继光也制定了新的法令,用来约束部下。他规定,执盾牌、狼筅、长矛的战士在战场上只管杀敌,杀死敌人后由镋钯手斩首,斩得一个首级,只许一名镋钯手将之送到阵后,战后由队长统计斩首数量,按战场表现分别行赏。那些临阵退缩、冒功求赏、贪利致败,及同队互不相救致有阵亡者,按戚继光的规定,都要斩首示众,以儆效尤。借助严格的军法约束,戚继光把部队打造成了一支有近代军队色彩的精兵。嘉靖末年,戚继光在浙江、福建、广东能够连战连胜,与他统率着一支军纪整肃、雷厉风行的军队有着很大关系。

隆庆元年后,戚继光调任京师,仍时时以整顿军队纪律为念。他青年时曾连续四五年助戍蓟镇,深知北方边镇的弊病,遂请调旧部浙军赴蓟镇,作为边防的核心力量。浙军抵达那一天,奉戚继光之命在郊外列队,当时天降大雨,浙军自清晨列队至中午,不摇不动,军容整肃,蓟镇军将见而大惊,全军风气为之一变,这是戚继光在蓟镇能够建立有效军事防御体系的根本依仗。《明史》说:“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实际上,无论在南在北,戚继光的成功都是建立在严明的军事纪律基础上的。

以纪律为基础,以战术为抓手,这是戚继光军事改革体系的要点。在他最重要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中,戚继光反复强调这两个关键。他描述战斗场面说:“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他又指责明军中盛行的操演套路,说:“今所学所习,通是一个虚套,其临阵的真法真令真营真艺,原无一字相合;及其临阵,又出一番新法令,却与平日耳目闻见无一相同,如此就操一千年,便有何用?临时还是生的。”因此,经过戚继光训练的军队无不号令谨严、骁勇善战。

当代军事史学家们评价戚继光的军事改革,认为他是中国传统军事体系的集大成者,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军事学术的精华,而且根据形势需要改革了教练方法和编制方式,提高了军队的合成水平,对明清时期的军事学术影响深刻。有西方学者认为戚继光是可以与拿骚的莫里斯(16、17世纪之交的荷兰执政、军事改革家、将领,欧洲近代职业化军队的鼻祖)相提并论的重要军事人物,其依据也在于此。

三、精神永存,垂范后世

作为在抗倭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军事家中的佼佼者,戚继光长期受到后人景仰。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他的事迹中汲取养分。

首先,戚继光事迹中有着永不褪色的部分,就是他的爱国精神。出身戎马世家的戚继光,自青年时就有抗击倭寇、永靖海疆的雄心壮志,他在诗句中声明,立志平定倭寇并不是为了图谋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宁。从浙江到福建,从福建到广东,戚继光骁勇善战,连破倭寇,与同僚俞大猷被合称为“俞龙戚虎”。嘉靖末年,戚继光彻底扫除沿海倭患,官至总兵官,加衔至都督同知,已经基本达到了明朝武将所能达到的顶峰。如果仅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谋划,戚继光完全可以从此在福建做个太平官长,或者即使应召北上,也无需连续上疏指出边镇弊病,专意倡言练兵,以致得罪了北方边镇的大批军将。戚继光在总理四镇练兵事务时坚持己见,完全是出于公心,凭借的是他的一腔爱国热忱。我们今天也应该学习戚继光的爱国精神,以及治事一秉大公的作风。

其次,戚继光善于通过改革解决问题的特点,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明朝的卫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宗遗法”,适应元末明初大规模作战的军事形势,但不符合抗倭战争小规模作战多、机动性强、地形复杂的特点。戚继光认为抗倭战争不利的主要因素是军队纪律废弛、训练不精,而作为军队来源的卫所却积弊已深,因此他建议从浙江本土招募乡民,另练新军。当时,浙江军将普遍认为“从来未闻倭可杀者”,只要趁其饱掠之后逐之出境,即是有功,无需讲求练兵之法,连身为浙江总督的抗倭名臣胡宗宪都对戚继光的建议嗤之以鼻道:“浙人可练,我自为之,岂待汝耶?”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戚继光找到了改革的切入点,解决问题就有了突破口,在他手中成长起来的这支“土著”浙军中,最终以军功致身指挥使一级的军将有数十人之多,彻底颠覆了时人对浙江人的印象。联想到今天,当务之急自然是进一步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必然会遇到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难点,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要点,成功实现改革目标?我们恐怕还是要向戚继光学习,通过详细可靠的分析工作,认清问题的癥结所在,进而对症下药,解决关键问题。

第三,戚继光爱民如子的作风,值得发扬光大。明朝的军队向有约束不严之弊,浙江抗倭战争时期,本省驻军尚好,外省调来助防的“客军”纪律很差,当时有“贼(指倭寇)为梳,官为篦”的民谚。戚继光在浙江作战时,非常注意约束下属的行为,规定“砍伐人树株、作践人田产、烧毁人房屋、奸淫作盗、割取亡兵的头、杀被掳的男子、污被掳的妇人,甚至妄杀平民假充贼级”的,都要处死,并向部下宣讲:“凡你们当兵之日,虽刮风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这银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办纳来的。你在家那个不是耕种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种田时办纳的苦楚艰难,即当思量今日食银容易,又不用你耕种担作,养了一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胜,你不肯杀贼保障他,养你何用?”这种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实在话,比堂皇的演说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在纪律和宣讲的双重约束下,戚继光所部以高标准要求自己,非常注意维护军民关系,因而在抗倭战争中受到了百姓的充分支持与帮助。

戚继光的抗倭事业,已经随着四百多年前战争的落幕画上了句号,然而他在抗倭战争中表现出的非凡才华,以及勇于改革、一心为国的杰出精神,则是垂世而不朽的。从清朝中后期开始,中国每当面临外来侵略的时候,都会呼唤重拾戚继光的精神,也总会有秉持这种精神的人物出现,为国家、为人民尽心竭力,重整河山。在今天这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点上,戚继光的精神仍将鼓舞我们奋勇向前。

猜你喜欢

戚继光倭寇
戚继光点兵“机灵的不要”
好鞋子才要剪碎
戚继光剪鞋子
戚继光剪鞋子
好鞋子才要剪破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私欲喧嚣中的孤独士声
明代中日堪合贸易终止原因刍议
舍小节成大事
试论明朝嘉靖时期倭寇猖獗的政策和制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