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我的项目成果
2017-03-20支瑶
支瑶
复习在初三化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综观目前初三复习课教学现状,基本呈“知识梳理+习题讲评”模式。在知识梳理时,通常借助学案等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具体知识,建立知识结构;在习题讲评时,主要是针对具体习题的分析,有时教师会在习题分析的基础上提炼问题解决思路。因此,经历复习课学习后,学生常出现“熟记具体知识,但遇到陌生问题不知该应用哪些知识解决问题;熟悉的题目,即使难度较大,也能较好完成;陌生的题目,即使难度较小,也得不到分”等情况。这是由于目前初三复习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知识梳理活动开放度小,学生缺少自主建立知识间联系的空间;二是知识复习以具体知识记忆为本,忽视学生认知角度、认知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导致学生面对陌生情境时,不能自主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三是习题教学零散、孤立,缺少知识与问题间关联的建立;四是习题教学重解题技巧,轻基于问题解决思路的梳理和提炼。
基于目前初三复习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实验教材依据项目学习特点,尝试在“梳理我的项目成果”单元中,根据复习教学各阶段的特点,设计系列活动任务。本项目以设计“化学手册”为线索,贯串整个项目,其间,设计不同水平、不同指向的项目学习活动,以期提高复习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化学学科能力,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一、设计进阶性自主学习活动,建立知识结构,形成认识模型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间的关联,形成知识结构,进而发现具体知识,并促使其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形成对物质、对化学反应的认识角度,本项目设计了一系列阶梯性的自主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完成从知识梳理到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形成知识结构,再到形成认识模型的能力进阶。
首先,设计了开放性自主学习活动“回顾重要物质”,请学生自主梳理有关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盐酸、氢氧化钠、碳酸盐等初中常见物质的知识。在本活动中,学生将按照其原有的认识物质的角度、思路梳理常见物质的性质,既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完成具体知识点的回顾,也可以通过学生展示其梳理成果探查学生对物质、对化学反应的原有认识,同时,为后续建立知识结构,形成认识模型等活动任务提供素材。
其次,设计了系列交流讨论活动,借助“方法导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形成对物质、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模型。例如,在交流讨论“梳理对物质的认识”中,通过“化学研究中,通常从哪些角度认识物质,各角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认识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等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发现,认识物质,特别是认识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角度和思路。同时,借助方法导引栏目(如图1所示),以对CO2的认识为例,帮助学生从中发现认识物质的基本角度。
此外,交流讨论活动中,还通过“为了全面地认识物质,需要哪些化学概念、化学理论作为支撑?” “这些概念、理论对认识物质起到了哪些作用?”等问题促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关联。
最后,设计应用性活动,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梳理形成的对物质的认识角度,补充、完善“回顾重要物质”活动中对物质的认识,优化所建立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以二氧化硫(SO2)为例,尝试从多角度认识陌生物质,在应用认识模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固化认识模型。
由此可见,本项目中,将具体知识点的复习、知识结构的建立、认识模型的建构与应用融为一体,互为基础,循序渐进。学生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经历了“孤立、零散回顾具体知识→基于经验构建知识网络→发现、形成认识模型→基于认识模型建构知识结构→应用认识模型认识陌生物质”的能力进阶过程。
二、聚焦实验,感悟实验思想,提升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五个内容主题之一,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项目非常重视指向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活动任务设计。本项目中,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项目学习活动,从复习基本实验,到理解实验设计思路、感悟其中蕴含的实验思想,再到基于真实问题的开放性探究活动。
首先,设计了“完成几个重要实验”自主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再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基本实验,弥补在前面的学习中基本实验与项目任务融合而不够凸显的不足。活动要求学生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溶液酸碱性的检验、酸碱的化学性质等7个实验中,选择没有做过的实验,在实验室中与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并根据实验任务类型,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如表1所示)。并向全班同学演示实验全过程,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报告正文结合典型实验阐释物质性质、物质制备、物质分类等几类重要实验的基本思路、应注意的问题等。
其次,设计了交流讨论活动“感悟实验设计思想”,促进学生对重点实验的理解,对实验中所蕴含的实验思想的感悟,并通过变式实验进行应用练习。例如,对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通过對比实验方案1和2(如图2所示)的异同,促进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对于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通过对比实验方案1和2(如图3所示)的异同,促进学生对变量控制思想的感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则促使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和变量控制思想,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最后,本项目在任务三中,设计了基于真实情境的综合复杂探究任务“从黄铜渣中提取有价产品”。本任务按照学生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分三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通过交流讨论活动,结合背景资料对探究任务进行拆解。学生通过对问题“可以将黄铜渣转化为哪些有价产品”和“若要将黄铜渣转化为这些有价产品,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的讨论,明确了转化目标——将黄铜渣转化为硫酸锌和铜;同时,发现若设计转化路径,首先需要认识陌生物质氧化锌和氧化铜的性质,即将探究任务拆解成了认识氧化锌、氧化铜的性质和设计、实现物质转化两个子任务。
第二个环节,主要是应用物质的认识模型预测氧化锌、氧化铜的性质,应用研究物质性质实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设计、实施实验,探究氧化锌、氧化铜的性质。这一环节,不仅解决了探究任务中的具体问题,更进一步应用了在前面项目学习活动中形成的认识模型和实验思路与方法。
第三个环节,通过开放性探究实验,从黄铜渣中提取硫酸锌和金属铜。本活动中,学生要通过小组合作,经历方案设计、修订、实施、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主要环节,独立完成探究任务。这一环节,对于学生形成物质分离类探究任务的基本思路,建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科学探究各环节间的关联,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设计多类型问题解决活动,建立知识—认识—问题间关联,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不仅需要熟练准确地掌握具体化学知识,形成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分析现象的基本角度,还需要建立知识—认识—问题间的关联,让知识、认识、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此,本项目设计了任务——“解释身边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本任务中,学生将经历分析解释、推论预测、设计简单方案、复杂推理、实验探究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任务,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用知识、认识模型解决问题;在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中,建立知识—认识—问题间的关联。例如,在交流讨论“判断真假”(如图4所示)活动中,学生将经历分析解释、推论预测不同类型的活动,同时需要自主调用认识物质的基本角度,结合具体知识解决问题。在判断、解释“水能否变成汽油”时,需要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和变化,利用元素守恒理论,做出判断;在判断“可以用洁厕灵清洗淋雨喷头上的水垢”时,需要从组成和性质的角度认识物质,利用碳酸盐和盐酸的性质做出判断。而在具体问题解决后,对“用化学知识分析解释身边的现象时,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什么?思路是什么?”的交流研讨,则促使学生将认识角度转化为问题解决思路,建立知识—认识—问题之间的关联。
此外,在本任务的“总结反思”中,要求学生对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对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问题的问题类型及解决思路进行概括提炼,并以分析解釋类任务为例,概括了该类问题的基本特征、解决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等。
综上所述,本单元基于项目学习,设计了具有开放性、进阶性,兼顾具体知识落实、认识模型建立和问题解决思路形成的活动任务,对于解决目前初三化学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复习教学模式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备注:本文系“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