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
2017-03-20钱静
钱静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31-02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实验教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佳途径,实验能让学生直接参与并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
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课上还存在着以下几点实验教学低效的现象:
1.学生的常规养成缺乏训练
我们知道好奇、贪玩、好动是小学生这一年龄的特点,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还没宣布开始实验,有些学生已经按捺不住要摆弄一下实验器材。在瞎摆弄的过程中孩子一无所获。平时实验教学课上对学生常规的培养尤其重要,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
2.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缺乏科学思维
学生对实验探究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活动上,在活动当中,并没有参与科学的思考和探究。因此,一般课上,学生实验活动热闹有余、思维不足,科学实验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3.实验活动中学生缺少合作,只是旁观者
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小组合作是主要的活动形式。我们经常会发现,合作当中有小组成员不发表意见,不参与讨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一些学生只作为旁观者在一边观看,没有合作和参与意识。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所以在实验的设计中我们就得考虑这部分人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也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因此,要想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通过教学研究分析总结,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实践,對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有一定的效果。
1.明确课堂要求,规范学生课堂行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保证一堂课的高效有序,首先要有明确的课堂纪律和要求。只要常规落实到位,我们的科学实验就有了保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规则和要求的监督约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习惯这样的科学课堂学习,在实验活动时,能控制自己的音量,就不会自由散漫。对于小学生,只要耐心教育,树立榜样,经常提醒督促,慢慢课堂就会规范有序。
2.合理分组,人人参与
科学实验小组合作探究是主要的形式。要想达到实验的高效,首先分组要科学合理,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促进;三是培训小组组长的组织和调控能力,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组内人员分工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实验员。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小组成员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小组内积极配合,团结合作,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评价机制多元化
首先,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个人的评价。教师能对学生的回答或展示作出诊断性评价,让学生明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表达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其次,教师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要看到学习小组的成绩。做到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有机统一。教师通过对小组整体评价,促进小组团结合作,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让突出小组带动其他小组,最后达到全班积极互动、合作探究的和谐场面。
再次,课上除了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评价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之间的言语和评论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样学生之间就会树立榜样,对于实验教学更有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不会倾听,不能很好的关注同伴在观察方法、语言表达、操作技能等方面的长处。培养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评价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尽力拓展相互合作的空间,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
4.捕捉课堂生成点,拓展延伸
课前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在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整,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达到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效果。这样,在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学生的探究思考中,深入挖掘课堂重难点,让学生学以致用。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