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实验美术的教学探究
2017-03-20郑碧云
郑碧云
【摘 要】幼儿实验美术区别于传统的幼儿美术活动,幼儿美术创意活动的目的并不强调让幼儿机械地习得某种美术技能,而是把重点落在“实验”二字上,即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倡导幼儿动手实验和探究,鼓励幼儿表达与表现,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实验美术活动的大环境,营造一个幼儿能自由表达的轻松的氛围。教师可以运用探索发现法、艺术游戏法等,有效地开展幼儿实验美术活动。
【關键词】幼儿实验美术;探索发现法;艺术游戏法;材料重构法;多元评价法
以往,在美术创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追求对象的唯一答案,强调对作品内容的记忆,忽视幼儿自主地用自己的视觉去感知、去体验、去反思、去创造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的尝试,忽视幼儿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幼儿的能动性,抹杀了幼儿的灵感和天赋。因此,“幼儿实验美术”教学这一研究的提出,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实验美术活动的大环境,营造一个幼儿自由表达的轻松的氛围,积极鼓励幼儿参与美术实践活动,建构关注幼儿生活和体验,倡导幼儿动手实验和探究,鼓励幼儿表达与表现的教学体系。
一、理论依据
1. 德国学者克尔胜斯代纳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理论,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实验前期(涂鸦期)、定型图式期、线与形色期、平面画期、立体画期。其中,他运用“实验”归纳了幼儿涂鸦期的基本特征。
2. 凯西·玛考尔提出,幼儿以自身能驾驭的操作行为探寻表现个性的渠道,绘画过程和绘画内容都是幼儿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因而,自由而富有探索性的幼儿美术活动有助于幼儿身心发展,尤其是情感发展。
二、教学实施
幼儿实验美术是指在幼儿美术的基础上,抽取实验艺术的精神内涵,让幼儿进行媒介和美学实验。包括装置、录像、摄影和网络媒体的使用等;抽象绘画的实验和写实绘画中的摄影性的模仿;文本、装置、绘画、表演和摄影中的观念性;图像美学的现代性改造和对历史摄影的模仿等。力求展现思维的扩张力和创造性,以幼儿天性为出发点,强调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强调开发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对不同材料的探索能力。幼儿实验美术具有实验性与探究性,具有不确定性和游戏性,要把重点落在“实验”二字上,以幼儿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整合多种美术表达形式,发展幼儿自我探索的能力。那么,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实验美术”的教学活动呢?
1. 运用“探索发现法”,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探索发现法即“问题——发现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表面上看,教师采取单向灌输、外在给予、机械训练的方式,可以获得显而易见的“效果”,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方法,只能让幼儿消极被动地适应课程、迎合教师,严重束缚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幼儿实验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着眼于幼儿的发展,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实验美术活动的大环境,鼓励幼儿参与美术实践活动。应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问题,或让幼儿自己生成问题,教师不急于告诉幼儿方法与答案,而是让幼儿亲自动手尝试、探索,启发幼儿发现其中的奥秘与规律,通过自己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获得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而获得的经验,比教师的“教”更为丰富而深刻。
2. 融入“艺术游戏法”,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艺术游戏法就是教师通过设置或营造特定的氛围与情境,使幼儿能自愿依照一定的规则,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体验与表现艺术,幼儿的绘画活动更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画”的画正是幼儿自娱自乐的产物,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
“幼儿实验美术”直接将游戏导入课堂,提高幼儿的参与热情,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中体验美、创造美。幼儿绘画从来就是自由的,无规可循的,面对它,必然感受到其活泼可爱、自由不羁,既是游戏又是创造。每个孩子都有绘画潜力,然而,一味任其自然发展,很可能会停滞不前,但若忽视其发展规律,强硬灌输绘画技能,又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用灵活的方法启动孩子在美术创造活动中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只有幼儿从中获得欢乐和愉快的体验时,美术才能真正成为幼儿的需要,并且被幼儿所接纳。
于是,教师以美术元素设置了一系列“游戏”的课程:1. 玩形体(点线面)。2. 玩明暗(黑白灰)。3. 玩色彩(变化)。4. 玩空间(装置)。5. 玩材质(质感)。6. 玩肌理(凹凸)。这些美术元素是小艺术家们的语言和语调,教师让幼儿以“手脚”去触摸,以“嘴巴”去品尝,以“眼睛”去观察,以“耳朵”去聆听,以“鼻子”去体会,玩出童年的美,激发他们“天生美术家”的潜能。
当然,在美术学科的范围内,除绘画之外还有:包装、雕塑、陶艺、雕刻、剪纸、染织、建筑、装置、设计等等,可以选择这些学科课程元素中的行为方式与合适的媒材领域,重新建构出符合幼儿的课程,让幼儿在学中玩。这样,幼儿的美术教育完全可以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3. 利用“材料重构法”,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
重构是一种迥异于“模仿性”美术形式的语言。重构法就是:打破自然物象的原有结构,重新调整、搭配出一种新的异于自然的艺术结构。
在美术教学的范畴里,材料是完成表达或者表现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载体。
在“幼儿实验美术”课堂里,堆积了许许多多来自生活、自然的材料,将这些材料的各个零件、元素统统打散,再有序、分类地摆放。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重组、建构,完成自己伟大的创作。当幼儿一次次地与这些材料进行对话时,美术作品从平面走向了立体,从欣赏走向了实用,也让幼儿渐渐明白了艺术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在富有趣味的造型过程中,教师力求展现幼儿的创造性,顺应幼儿天性,强调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开发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对不同材料的探索能力。
4. 倡导“多元评价法”,释放幼儿的自由天性
多元评价是指多方面评价幼儿的能力,每个幼儿都有各自优势,幼儿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幼儿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以往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目标往往是希望幼儿能画出一幅“好画”,“好画”的标准就是:画面构图饱满、均衡,形象清晰完整,色彩明快,线条流畅,内容丰富等等。
随着《指南》的实施,教师突破了“好画”的标准,逐步形成“有创造性”“与众不同”的观点,但教师的关于“好画”的标准总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幼儿创造性绘画,并贯穿于对幼儿绘画的指导过程,而教师一个人“独角戏”式的评价方式,也违背了《指南》“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
“幼儿实验美术”教学倡导“多元评价”,倡导实验和探究,鼓励表达与表现,支持幼儿的“变化”与“独立性”,所以能更好地让幼儿从技法中,从“好画”的标准中解放出来。因此教师应让幼儿参与到多元评价中,给幼儿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通过独具匠心的多元评价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与反思
“幼儿实验美术”以幼儿的发展为价值取向,以每一位幼儿的发展为前提,教师与幼儿共同探求新知识,构建一种开放的、合作的、探究的、对话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曾在“如何放手让幼儿实验?”“幼儿在游戏中如何获得相应的经验?”等等问题上遭遇瓶颈,并多次展开一课多研活动。老师认识到幼儿实验美术教学是教师与幼儿整体互动的过程,只有正确把握好教与学的度,才能留给幼儿更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发展幼儿的自我个性;老师们也意识到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不应该只是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形式的变化,还应该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陈迁.游戏化:幼儿艺术教育的应然追求[J].幼儿教育,2012(05).
[2]赵勤国.重构自然反常合道——重构性美术形式语言的特征[J].艺术教育,2007(02).
[3]黄卫.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