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新教育
2017-03-20卢振芳刘东阁
卢振芳+刘东阁
“唧唧——啾啾”画眉鸟的宛转歌声带来了安然的夜、静谧的晚。晚饭后,女儿和我又开始了一天中的最幸福时刻——母女共读、共写。
就在上个月,我邀请老公一起加入我和女儿吟诵儿童诗、比赛古诗词,他曾不屑一顾地扬言:“本人无文学细胞,不懂冰心老人的母爱,不懂唐诗宋词的韵律,不要把我这片洁净的土地也染满诗词歌赋哟……”
女儿不是我的学生,却是我忠实的伙伴,共读共写同交流,亦是我随笔的首席阅读者。对于班里淘儿的开心事、有趣事,甚至糟糕事儿,她都愿意洗耳恭听,并针对问题说道一番。同时也将自己一天中的经历进行梳理,开心的共分享,需提升的共切磋,与女儿同桌交流、对烛畅谈成为晚间最幸福的时光。
近朱者赤。亲眼目睹了女儿在新教育中的成长,老公也写下了他的第一篇随笔:
我为新教育正名
作为一个教育的外行人,对妻子与女儿经常一唱一和地读“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有时还画什么“绘本”,看帖子、发博文。对此我不以为然,感觉那是“小儿科”,拿幼稚当经典。几句童诗就是新教育?几幅图片就是新教育?传统意义上,一个真正的老师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所谓新教育就是新提法、老路子,换汤不换药,折腾不了几天就会偃旗息鼓。
不主张亦不反对,反正对那些咿咿呀呀的童诗不怎么感兴趣,但妻子与女儿却乐在其中,也许教育工作者本该如此吧。一天,一位家长打电话,妻子正好不在,出于礼貌接通电话,本来想说,“卢老师不在”,但没等这边开口,那边家长就连珠炮式感谢起来:“卢老师,今天打电话是想感谢您。感谢您为孩子进行了生日诵诗,孩子过了有生以来最有意义的生日。另外,还想说在您的引导下,孩子能作简单的儿童诗了。那天他爷爷生日就作了一首诗给老人,亲戚们都夸奖孩子……孩子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睡不着觉,还和我分享书中的故事情节……写日记再也不愁了……最近迷恋上了小古文,并且还能指物作诗立就……”
电话挂了,我禁不住有些觸动。新教育真的是神奇无比?指尖轻轻一划,竟打开了妻子的“图库”,内存最多的是她的学生:有诵读、读书、过生日,还有课本剧表演、原创小诗、古文仿写……哇!教室装饰的跟家一样,还美其名曰“海燕班”,班徽、班歌、班诗样样俱全。图书角有模有样,提升了文化氛围、提高了阅读品位。这一“折腾”让教室有了天反覆地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缔造完美教室”吧?
想着想着不禁有些诧异:新教育是何物?竟有如此魅力?带着一份新奇我也悄悄地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看完这本书后,不禁心潮澎湃、豁然开朗。难怪朱教授为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原来如此!新教育不是搞形式、弄花样,而是在改变:改变教育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原来此新教育并非我理解的“新”教育!有错怪之疑。一抬眼,发现书橱里多了《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行者》《读写月报》……就在昨天,女儿还和我交流《读写月报》中《盛唐,那个伟大的诗人朋友圈》呢!新教育已经走进我家!翻开抽屉,妻子的荣誉证书又多了几张——新教育叙事征文一等奖、新教育榜样教师、做晨诵报告。原来妻子的新教育之旅已经得到认可,难怪女儿也膜拜不已呢!
今晚,在与女儿的作文比赛中我竟无一字迸发,惨遭失败。尽管面红心跳,但感觉虽败犹荣!因为我败在了女儿手里。女儿在进步、妻子在成长,得益于新教育的推波助澜。历史在前进,理应顺应潮流、超越自己。尽管自己不是教育人,但也应学习其中的精髓充实自己、武装自己。
今晚,我对新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所以请原谅我这个门外汉对它的“非分”之想,请允许我为其正名!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