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数学”理论的实施策略
2017-03-20孙海英
孙海英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把握数学教育契机”,并引导幼儿将数学知识“回馈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于“生活化”内涵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真正的“生活化数学”应实现从模拟情境到真实情境,从纸上谈兵到实际运用,从口耳相授到教学游戏化三个转变。以此,让幼儿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化数学;教学策略
案例:为了帮助幼儿学习序数,教师创设了“去小猫家做客”的情境。
师:“今天我们要乘着火车去小猫家做客,请大家看清楚自己的车票,是第几个座位,千万别坐错喽!”
幼儿看着自己手中的火车票,寻找着贴有相应数字的小椅子。
师:“呜呜呜!小猫家到了,让我们来找找小猫家在哪里,它住的是第3层第4间。”
幼儿在图片上找小猫的家,学习二维序数。
……
分析:此案例中,教师创设了“去小猫家做客”的教学情境,虽然添加了一些“生活化”的元素,看似是生活的缩影,但这并没有真正激起幼儿的思维冲突,不足以让幼儿体会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因而并非真正的“生活化数学”。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生活化数学”呢?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
《指南》在“数学认知”中明确提出“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数学学习基本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则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需要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并且支持和满足幼儿自主完成问题解决。因为只有“将幼儿的数学学习置于有实际意义的真实生活与问题情境中”,让幼儿运用数学经验解决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他们才会真正感到数学的有用、有趣,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怎样去运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呢?
一、从模拟情境到真实情境
1. 模拟情境
雾里看花。在以往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模拟创设相应的“生活场景”,如在学习“环形数数”时,教师出示了小猴围成圈的图片,说“猴妈妈要带小猴回家了,可她怎么数也数不清,让我们一起来帮猴妈妈数数吧!”这种生活场景的模拟,虽然也有一定的问题情境,但离幼儿的生活较远,没能激起幼儿迫切想解决问题的动力,算不上是真正的“生活化情境”,因為孩子与材料间没有实质意义上的互动。
2. 真实情境
豁然开朗。同样是为了学习“环形数数”,教师借助“荷花荷花几月开”的民间游戏,为了比较出两个圈上的幼儿是否一样多时,教师让两个圈上的幼儿自己点数,结果有的孩子把自己数漏了,有的把同一个人点数了两次,还有的点着点着不知该到谁或哪儿结束,教师看到这一情况没及时介入,而是问幼儿:“你们数出来没有?”有幼儿说:“老师,我们数了三次,好像每次都不一样。”还有的说:“老师,我数着数着发现越来越多,停不下来了!”于是老师及时把这一真实情境进行定格,组织了一次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学习如何正确进行环状点数。因为大家急于想知道结果,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一次次的探究中,发现了定好起点是点数的关键,还想出了很多种定起点的办法,尝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可见,要想真正实现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教师必须善于科学提取生活场景,让幼儿在真实的问题中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主学习。
二、从纸上谈兵到实际运用
1. 纸上谈兵无人问津
在复习10以内加减法运算时,老师设计了一些题卡,投放在教学角让幼儿练习,可实际问津的人却少得可怜,因为幼儿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算式题,算出了又不知对错,有些幼儿做好算术题后,怕老师批评,不敢随便离开,便偷偷把题卡折成“面包片”,比谁先让“面包片”翻身。
2. 真实运用妙趣横生
另一位老师同样为了帮助幼儿复习10以内加减法运算,她组织了一次真实的玩具义卖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自主进行买卖,“玩具7元,我给他10元,还能找回几元?”买卖双方都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加减运算、检验着钱币与货物的匹配。全班40多个孩子,没人争吵,也没人游离,人人都在真实的买卖场景中“以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式解决着实际问题”,体验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又充分认识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进而进行理解和应用。”“亲身经历”就需要有一个特定的生活场景,让孩子自主与材料、与同伴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不是人为的,也不是由教师发出的指令决定的,它必须是隐含在材料中的,能唤起幼儿主动参与的。在贯彻《指南》精神的过程中发现,要想让儿童喜欢数学,提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帮助幼儿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三、从口耳相授到教学游戏化
1. 口耳相授机械乏味
教师曾以为,数学知识逻辑性强,要教给幼儿知识点,最有效的方法应是教师示范、概念解释、幼儿操作练习、集体讲评等。如在组织幼儿认识单双数时,第一环节老师会示范两个两个地圈数,从而引出单双数的概念,“两个两个地数,正好数完的是双数,多出一个的是单数”;接着就会让幼儿自己来操作,也是两个两个地圈数,判断其是单数还是双数,最后通过呈现幼儿操作结果,梳理出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殊不知,幼儿在依样画葫芦地圈数中获得了什么实际技能呢?知道了单双数又对他的生活给予了什么帮助呢?教师的口耳相授又如何让幼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呢?这些问题都未得到解决。
2. 教学游戏如鱼得水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兴趣地学习数学。游戏的种类也很多,可以是扑克游戏,可以是训练眼明手快的钓鱼游戏,可以是比较大小的猜牌游戏,还可以是按规律排序、分成合成凑数游戏等。随着游戏内容的不断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随之逐渐发展起来。比如,在“买菜”这一活动中,可以请孩子们扮演菜市场的售货员,根据饭店送来的订货单准备材料:地瓜1元一个,山药是2元一根,鱼是5元一条等。孩子们在数数算算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等群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