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间地头的操盘手

2017-03-20陈晓

农家书屋 2017年2期
关键词:安阳克尔菜农

陈晓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经纪人”这类职业。西汉年间,“经纪人”被称为“驹侩”。明清时期的经纪人已经成为一种行业。在农村的集市贸易当中,为了帮助农民了解市场信息、撮合成农产品买卖交易,一个新的职业——农业经纪人,应运而生。

工商總局日前对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了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农业经纪人总户数达38万余户,经纪执业人员达61万余人,经纪的业务量达1707余亿元。除此之外,在农村还有大量从事临时性、季节性经纪活动、未经登记难以统计的农业经纪人。这些农业经纪人成为了中国农村田间地头的操盘手,默默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经纪人带活蔬菜买卖

24岁的安阳斌一直对别人用“不安分”来形容自己。初中毕业后就没再上学,在福建帮人卖了两年鱼,之后学习电焊,在江苏又做了半年电工……2009年才18岁的安阳斌回到家乡陕西省西安市,做起了“农业经纪人”——帮助菜农们一起卖蔬菜,这一干就是7年,如今他注册的公司,每年可以帮助菜农销售300万斤蔬菜。

在阎良区武屯镇老寨村,油绿的菜地里,松花菜长势正好,37岁的菜农李航建脚都不知道往哪踩。提起安阳斌的帮忙,李航建喜滋滋的,顺手折弯菜叶盖住菜花,“阳斌说了,不能晒到太阳,不然菜花发黄就不好卖了。”

“辛辛苦苦种了一年地,有一点小问题客商就不要了,菜农们只能低价卖出。”安阳斌回忆起,有次下大雨的时候客商收芹菜,菜农们连雨衣都没有,赶着收菜,三轮车轱辘还陷进泥里,菜农们就一捆一捆把芹菜往地边扛,安阳斌心疼不已。

一开始收菜的时候也很难,谁放心把自己辛苦一年的菜交给一个不到20岁的“小娃娃”呢。“我就坐在农户家里,叔长姨短地叫着,拉亲戚找关系求菜农把菜交给我来卖。”那个时候,老寨村常常在凌晨都会有一个骑着“烂摩托”、穿梭在田间地头、到处找菜、和菜农们“套近乎”的的小伙子。“一天能跑200多里路呢。”安阳斌笑了笑。

春季的时候莲花白价格偏低,安阳斌就自己积极联系客商,亲自开车把莲花白送往宁夏银川,解决菜农燃眉之急,那一次他也没挣什么钱,但心里却很开心。

村民李建设种菜也有好多年了,他说现在收菜的时候,安阳斌会把客商直接带到地头上,客商看好一切谈妥后,安阳斌开始组织菜农们一起装车,客商直接付现金。“虽然是俺们当地年纪最小的农业经纪人,但是能力强呀,俺们服。”李建设拍拍胸脯。

每年从4月份菜下来,安阳斌就开始忙碌起来,这一忙就到年跟前了,遇到蔬菜丰产季,每天有20多吨的蔬菜会从他手上运往外省市。

2014年六月,安阳斌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西安欣然农业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下一步我还想做一个农业园区,种好蔬菜作为示范,带动村民们一起种,让大伙一起把钱挣。”年轻的小伙子对于理想很有信心。

年轻的农业经纪人干劲十足,对农业更有经验的老人们也不逞多让。新疆喀什区伽师县有一位老人名叫则克尔·祖弄,今年67岁,精干的面庞、矫健的步伐,怎么也看不出老人已年近古稀。则克尔是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硕尔伽依乃克村最大的农民合作社的秘书长,是当地有名的农民经纪人。从1978年开始经销伽师瓜,他用30多年的经验让伽师瓜越来越畅销。今年伽师瓜销售还未结束,可经他销往内地的伽师瓜已有8500吨。

则克尔从1978年开始经销伽师瓜,以前运输不方便,损耗大,看着烂掉的伽师瓜要白白地被扔掉,则克尔疼在心里也没有办法。

经过几年的试探,则克尔靠着多年闯内地市场结识的瓜果经销商和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功将伽师瓜销到了内地。自此,则克尔开始专职做起了农业经纪人生意。每年伽师瓜上市时,他负责收购伽师瓜,内地瓜果商则住在他的家里组织发车。来自陕西西安的王来成和则克尔合作已经有15年了,他在西安开了一家大型瓜果超市,则克尔的伽师瓜则是这个超市里的座上客,每年6月份王来成和其他经销商都会从则克尔那里采购一批上好的伽师瓜,“前两年王来成一共进了1000多吨,今年也应该和往年差不多。”则克尔笑着说。

农民们一般在3月左右,就已经将伽师瓜种子播撒在了土地里。播种以后,则克尔每天到田里的工作就是观察长势如何,然后联系经销商。则克尔说:“以前农民不懂市场规律,种瓜的人少,卖的人也少,伽师瓜的名气远没有现在这么大。”6月就要瓜熟蒂落了,则克尔期待着丰收的日子。他说:“到时候我会连穿鞋子的时间都没有呢。”

6年前,伽师县政府在瓜源富集、交通便利的卧里托格拉克镇成立了伽师瓜交易中心。伽师瓜交易中心占地500亩,是南疆最大的伽师瓜交易中心。每逢伽师瓜上市时,伽师瓜交易中心一站即可搞定交易、包装、运输。由于不愁没有销路,再加上政府对伽师瓜产业的扶持,伽师农民种植伽师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自那时起,则克尔伽师瓜经纪人的头衔声名鹊起。每年经销伽师瓜的纯收入都在50万元以上。

30多年卖瓜的经历让则克尔切身感受到了当农业经纪人的好处。则克尔靠当伽师瓜经纪人,不仅开上了40万元的牛头车,还投资130万元建起了1400平方米的瓜窑,依靠土法保鲜在10月份贮存500吨伽师瓜,进入冬季打时令差以个销售伽师瓜。则克尔说:“以前卖瓜不是为了自己,是看着瓜农不懂市场,让劳动果实烂在农田里感到心疼;7年前成立合作社也不是为了自己,是希望集合瓜农的力量,进行集中产销,避免恶性竞争。”

从“包工头”到王牌土流经纪人

从室内装饰到土地流转经纪人,从湖南到北京,两个毫无关联的职业,1485公里的距离,穿越这些,成就了王牌土流经纪人夏创武的职业传奇。湖南益阳人夏创武现在已经拥有自己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将业绩做到了300万以上,成为土流经纪圈子中的又一传奇人物。

转行对夏创武来说也不是那么简单。在深入了解土地流转政策和土流经纪人这个职业以后,夏创武成立了土地流转线下服务中心并一头扎进了土地市场开始遍地寻地源。“基本不存在适应期,”聊到转行的过渡,夏创武说到本来就对土地有感情,每天四处找地源对自己来说是件很有劲头的事儿。

虽然劲头十足,但是没有土地流转经验的夏创武还是有半年左右都处在找地看地但没有开张的境况。2016年4月份,一家公司的经理来到夏创武办公室,将一张10万元钱的支票放到桌子上。对方称这是定金,让夏创武帮忙找地,直至找到为止。事实上,夏创武曾带这位经理看過多块地,他曾舍弃即将到手的15万佣金,指出地块存在的问题,从而赢得了对方的信任。

10多天后,夏创武不负所望,为对方找到了一块地。7万多的佣金加上此前的10万支票,对首次完成订单的他来说是一个激励。由此,他打开了土地流转的大门。

与其他省份不同的是,北京能流转的耕地很少,加上价格偏贵,经纪人大都从事建设用地的流转业务。夏创武的公司在大兴,覆盖面囊括到顺义、密云,也主要做建设用地。一般来说,单价每亩每年工业用地100万-300多万,集体工业用地50万-70万左右,农业用地1800元-2500元。按面积来算,北京山地比较多;按数量来算,工业用地较多。这些都是夏创武当土流经纪人最关注的的信息。

现在,不少当地土地局、卫生局、乡政府等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成了夏创武的信息源。他说,“比如卫生局会和大企业打交道,关系相处不错,企业有出租或承租需求时会和政府人员交流”,信息在不经意间就能交换完成。政府部门的可信度比较高,这对交易双方来说也是一个优势。土地局、村支书更是随时掌握一手土地信息。

对于业绩,夏创武并不担心,只要能保证地源,网络带来的客户自然能保证他的收入成倍增长,同时,待人诚恳、地源充足,并且依靠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也为他网罗了大批“粉丝”。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创武赢得的客户越来越多,既有多个买家找上门争抢同一块地源,还有把城中村改造地源托付给他的村集体,甚至连万达和碧桂园这样“响当当”的地产开发商都开始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而目前中国农村可流转土地价值约为10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耕地约40万亿,林地20万亿,宅基地40万亿)。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流转早已成为共识,中央的一系列政策也越来越多地为农村土地流转铺路。即使已经发展了10多个农村土流经纪人,但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还是让夏创武应接不暇,“希望更多的农村土地经纪人来帮助土地流转”,这样的诉求他表达了多次。

活跃乡间的劳务经纪人

许平是重庆的一名劳务经纪人。从2013年开始,他就从老家组织村民赴新疆摘棉,从中赚取人头费。“虽然摘棉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但收入比较可观。我带去的村民,扣除车费和生活费,能挣9000多元。”他说,每带去一个人,急需大量摘棉工的农场会付给他150元的劳务费。

在重庆,越来越多的劳务经纪人活跃在田间地头。近年来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近1000万人。重庆市提出了“一个行政村一名经纪人”的培养计划。

重庆开县镇安镇永共村的张里顺,既是村委会主任,也是劳务经纪人。今年春节以来,已先后向重庆和沿海地区企业输送了139人。在参加了县劳务办举办的20天免费培训,掌握了劳务派遣等8种相关业务知识后,张里顺作为村里的劳务经纪人正式上岗。在随后的农民工返乡高峰中,他每天走家串户,第一时间出现在返乡农民工的家里,摸底掌握外出农民工的区域分布、技能特长、返乡意愿以及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保险福利等方面的要求。

“有时候,一天要走二三十户人家,嘴巴都说干了。”张里顺回忆,他拿着镇里送来的招工信息,与农民工的就业需求相匹配,然后把他们推荐到“高工资、有发展空间”的岗位上。

虽然当经纪人很累,但仍可“名利双收”。张里顺说,一方面,帮助村民找到好工作,他作为村委会主任的威信有所增强;另一方面,政府也给予他20元/人的工作经费以及成功输出就业的奖励。

“一路顺风,现在离家近了,常回来看看。”同是开县人的金开劳务开发公司总经理黄中义面前的中巴车上载着48名返乡农民工,他们的目的地是西永微电园,黄中义每次送走这样的中巴车都会说着上面的这句话。

这48名返乡农民工是开年以来,黄中义为市内重点企业输送的第二批返乡农民工。加上去年输送的3600多人,他一年来共回引农民工4000多人,与输出人数之比达到8∶2;而就在不久前,这个数据正好颠倒过来2∶8。

与张里顺向外输出劳务不同,黄中义现在开始“回引”农民工。以前,他也和张里顺一样是输出劳务经纪人。

12年前,他冒着被人当做“人贩子”的风险,将开县首批40多名农民工输送到了东莞。一年土,二年洋,三年盖上新楼房。当时家乡没有什么企业,耕地又少,只有外出打工才是致富的唯一出路。”黄中义回忆,“由于名额有限,有的村民跪下来求我把他们送出去。”截至2010年,公司累计输送劳务人员13万人次,黄中义成了“开县劳务经济第一人”。

“一户打工,带动一村;外出一人,致富一家。”黄中义至今还记得当年的口号。然而,这样的景况逐渐在改变,随着库区产业的发展,家乡的企业多了起来。现在的开县,像“经济大发展,就业不离乡”“家乡再创业,为开县发展作贡献”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

而在距离开县三个多小时车程的主城,笔记本等重点产业也正蓬勃发展。岗位多了,不用再与亲人分离,对于农民工而言,这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而我只是把握住了这种趋势,因势利导而已。”黄中义说。

他的第一次成功“回引”在2015年2月。当时,26名从东莞回家过年的农民工找到他,以“年纪大了”为由想就近找个工作。他当即联系市内企业,并最终在开县一服装厂为他们找到相应的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不等,一年后涨到2500元左右,与他们在东莞服装厂的收入基本持平,这让他们很满意。

好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表达出希望回重庆就业的意向。“工资每月能拿到2500元左右,做得好能突破3000元。”“企业会为大家购买保险。”“提供住宿,周末可回家。”……从2016年农历腊月初开始,黄中义和公司负责劳务输出的13名员工几乎没休过假,他们在开县长途汽车站设立现场咨询点,向返乡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宣传市内就业信息,推介招聘岗位。“只要给农民工把账算清楚,面上收入、隐形成本,以及对今后几年的展望,很少有农民工不动心的。”

“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企业能兑现他们的待遇承诺,让返乡农民工能真正留下来。”他这么说到。

猜你喜欢

安阳克尔菜农
安阳之旅
安阳山
内克尔立方体里的瓢虫
菜农和学问家
露水露馅
顶尖高手
顶尖高手
旧爱新欢,谁在我身体里种下情花之毒
菜农说菜
批评艺术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