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带六“感”
2017-03-20阙政
阙政
对于万千民众来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相当“带感”——稳定感、获得感、强大感、便利感、轻松感、紧迫感……
3月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总结了2016年的政府工作,展望了2017年的工作打算。这份长达1万多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十三五”开局指明了方向。而对于萬千民众来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相当“带感”——稳定感、获得感、强大感、便利感、轻松感、紧迫感……
稳定感
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开头,总理就先回顾了过去一年的“不寻常”——“我们面对的是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7年来最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地区和全球性挑战突发多发的外部环境,面对的是国内结构性问题突出、风险隐患显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多重困难,面对的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的复杂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上要能求“稳”殊为不易。但中国迎难而上,排除万难,为“十三五”实现了良好的开局。有几组数字特别说明问题: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增长6.7%,名列世界前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这无疑显示了我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而比这组数字更令人感觉稳当的是,过去的一年,我国的工业企业利润由上年下降2.3%,转为增长8.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与此同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51.6%;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这些数字表明,不仅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向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在明显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正如总理所言:“去年宏观调控面临多难抉择,我们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而是依靠改革创新来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
进入2017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的,仍然是“改革”。唯有改革,才是保证稳定的源头。为了进一步改善供给结构,总理强调了“三去一降一补”——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去产能”;支持农民工在城镇购房,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从而让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去库存”;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直接融资,“去杠杆”,“降成本”;加大“补短板”力度。
新的一年,我们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转型升级。总理用“化蛹成蝶”来比喻这个转型升级的过程:“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要勇往直前,坚决闯过这个关口。”他同时也充满了信心:“我们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有最大规模的科技和专业技能人才队伍,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人力人才资源为支撑,加快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显然,赢得这份稳定感,需要你我共同的付出。
获得感
中国人喜欢用“安居乐业”来形容理想的生活,没错,事业和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最能代表一个人的获得感,或者说幸福感。那么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国人的获得感究竟如何呢?
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好消息:首先,就业增长超出预期。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再创新高;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2%,为多年来最低。对于13亿人口的超大国家而言,取得这样的成绩堪称不易。而在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更比去年多了100万人,更加突出了重视就业的导向。与此同时,2017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9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这也为促进就业出了新的考题——而总理的解答是:完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就业这一民生之本,让人们在劳动中创造财富,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过去的一年,房地产成为城市居民的谈论日常。一二线城市房价在调控中停止了“高烧”,三四线城市稳步“去库存”。但总理指出:“目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要支持居民自住和进城人员购房需求。”考虑到目前城镇还有几千万人居住在条件简陋的棚户区,总理提出今年要再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继续发展公租房,因地制宜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从而让更多住房困难家庭告别棚户区,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住有所居中创造新生活。
其实,除了安居乐业,一个人的获得感至少还与几件事相关——求学、求医、有多少闲钱、有多少精神生活。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强调了“公平优质教育”和“健康中国建设”。教育方面,实施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实现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医疗方面,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可别小看了这420元到450元的转变——这个增速超过了今年的预期经济增速7%,仅此一项,财政就至少要增加投入上百亿元。
2016年,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6.3%。比这个数字更激动人心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大力推动全民阅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办好冬奥会、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式,使人民身心健康、乐观向上,让国家充满生机活力。
以往,农村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贫困人群的获得感从哪里来?显然需要社会的特别帮扶。今年,总理提出了一个“小目标”:“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未来,不仅都市要建设成理想化的“海绵城市”,农村发展也要齐头并进,建设“美丽乡村”。
强大感
一个国家的强大感来源于两个方面:硬实力+软实力。
过去的一年,我国的国防硬实力取得了重大突破,军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新的一年,在强化海空边防管控、反恐维稳、国际维和、远海护航等方面,都会有重要行动,令人深感祖国的强大!
在对外经济交流上,总理再三强调的一个词,正是“开放”。“一带一路”“人民币入篮”“深港通”“上海自贸区扩容”“G20峰會”,都是近来取得的开放新成就,在全球经济地图中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未来的中国,仍将为全球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引领,“开放”一词的最佳搭档,正是“创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也屡次看到了“创新”的重要位置,例如“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落实和完善‘双创政策措施。部署启动面向2030年的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设6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技术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到56.2%……”等等。未来的中国,将继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各类主体各展其长、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当“中国创造”亮相国际舞台时,“中国制造”也将飞跃一个层级,Made in China将不再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而是以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独具匠心的质量之魂,让中国制造扬威国际。
便利感
这些年,你是不是感觉生活越来越便利了?出门就是飞机高铁,地铁网路遍布城市,手机4G了,遍地WIFI了,别说地理距离感缩小了,就算是足不出户,也能办成好多事儿了。
而这一切,首先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给力”支撑。2016年,我国高速铁路投产里程超过1900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700多公里、农村公路29万公里;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21项;新增第四代移动通信用户3.4亿、光缆线路550多万公里。
到了今年,国家仍然将引导资金更多投向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领域——要完成铁路建设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继续加强轨道交通、民用航空、电信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
不仅如此,从前一直困扰老百姓的户籍制度,也在改革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又有1600万人进城落户,令城乡发展的协同叠加效应不断显现。
不只是日常生活,对于生意人而言,这也是一个空前便利的时代。以外商为例,我国将大力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措施包括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外资准入;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上市、发债,允许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享受《中国制造2025》政策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可想而知,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必将继续成为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目的地。
对于民企而言,亦是生机勃勃。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深入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内容包括“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凡向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向民间资本开放;凡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不合理行为,都要坚决制止”。
不仅如此,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方面,2016年也有了长足发展——取消了165项国务院部门及其指定地方实施的审批事项,清理规范了192项审批中介服务事项、220项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在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增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性,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这些关键词都将在新的一年继续推进。显然,这也将会是一个民企发展“最好的时代”。
轻松感
与便利感相携而来的,还有轻松感。
2017年的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为2.3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000亿元。这主要就是为了进一步减税降费——预计全年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总理号召“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
不仅如此,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的范围也扩大了,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也由50%提高到了75%。一再地减税降费,目的正是为了进一步减轻实体企业税负压力。
以往,名目繁多的收费使许多企业不堪重负。如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口气提出了五大对策:一是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等基金,授权地方政府自主减免部分基金;二是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35项,收费项目再减少一半以上,保留的项目要尽可能降低收费标准,各地也要削减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减少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性收费,清理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违规收费,推动降低金融、铁路货运等领域涉企经营性收费,加强对市场调节类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监管;四是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五是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等成本。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都要舍小利顾大义,使企业轻装上阵,创造条件形成我国竞争新优势。
“轻装上阵”的不仅是企业,还有老百姓。据悉,从2005年开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提出“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到今年已经实现了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的“十三连涨”。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国家逐年提高养老金标准,加快老年服务业发展步伐,无疑让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紧迫感
当然,政府工作报告也并非始终令人轻松幸福,时不时也夹杂着一丝紧迫感。正如总理所言:“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地区严重雾霾频发,治理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
的确,雾霾问题成了过去一年老百姓的心头之痛。对此,总理亦深感迫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并立下了“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的誓言。
“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总理表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五个方面的群策群力:首先是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通过“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第二是推进污染源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对所有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明确排放不达标企业最后达标时限,到期不达标的坚决依法关停。第三是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基本淘汰黄标车,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对高排放机动车进行专项整治,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第四是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对雾霾形成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扩大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范围,强化应急措施。第五是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对偷排、造假的,必须严厉打击;对执法不力、姑息纵容的,必须严肃追究;对空气质量恶化、应对不力的,必须严格问责。
总理希望,通过这五个方法,通过全社会不懈的努力,让蓝天一年比一年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