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宫幽处见匠人 细探故宫文物修复师

2017-03-20白瑜彦

凤凰生活 2017年3期
关键词:漆器钟表故宫

白瑜彦

早前,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横空出世,在豆瓣以9.4的高分爆冷挤入热门,一度成为奇谈。它记载了在工业时代仍「养在深闺」的一群师徒,在腐朽破败的古董文物和先进的现代修复工艺之间,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揣摩与倒腾。

??「他们视自己为普通的故宫工作人员,其实他们是最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是给这个国家最顶级的文物治病的医生。」这次,我们回到那个拥有悠长古韵的地方,寻访该片的导演与匠人,看看经他们指尖世代交付的文物,有着怎样的价值与余味。

梦回故宫

P=PHOENIX LIFESTYLE

择一事,终一生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一个纪录片的姿态登上大荧幕,恐怕也是很多故宫迷始料未及之事。从前只知道文物会遭遇虫,遭遇霉,会随时间衰败,但不曾知晓背后有一群皇家工匠,正在竭尽全力地对其恢复和保全。他们,是古代士农工商中的真正的「工」。

故宫有严格的文物保护制度,每天早晨都要打开7道大门,才得以进入文物修复工作间。每天清晨,早来的人会在故宫深巷里吆喝吆喝,吓跑一些夜间活动的小动物,比如黄鼠狼、野猫,以防它们突然蹿出。

在这里,有老师傅栽下的漆树,也有被小徒弟打落的杏子果。有人优哉游哉地骑着自行车经过,也有人扛着文物,小心翼翼地穿过从前弃妃夜夜走过的冷宫。

故宫文物修复者,每天朝八晚五。除非有特殊情况,故宫一律不准加班,更强调慢工出细活。人们干的活不同,手上粘的东西也不一样,钟表组的师傅会沾着绣,漆器组的沾着漆,书画组的是浆糊,木器组的沾着鱼鳔。

他们有传统的师徒制。许多年轻人都曾是学艺术的人,但来到故宫这里,在学校时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完全摒弃。女性文物修复师,不能化妆、喷香水、做指甲。一位六十岁的老师傅,临近退休了,说自己还特爱想入非非,有好多事情没有完成,首先想换一个车,越野车或房车,还憧憬年轻人玩的滑翔伞。

但他们更愿意思考的是,“我们的职业生涯,能留下点什么给后人”。

听来是不是一群极其有趣的人?但在认识他们之前,我们先来听听导演萧寒对此纪录片的见解,以及从匠人身上,他所看见的“择一事,终一生”的慢文化。

“不能烦”

P:整个拍摄过程中,哪位师傅的话语最触动你?

萧寒:青铜器修复师王有亮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不能烦”。影片开始时有一系列打磨动作的集合,就在我们马上要看烦了的时候,王有亮师傅慢慢地说:“不能烦”。如果一定要归纳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观众,我觉得就是“不能烦”的这种精神,它是我们所缺少的,但是师傅们身上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种情怀是相通的,没有任何年龄界限。我希望透过这部片子能让我们慢下来,它不仅仅是在传递我们民族的工匠精神,更是在潜移默化地传播一种文化,一种慢下来、不能烦的文化。

P:王津老师晋升为“故宫男神”,很多人都特别喜欢他静水流深的气质,你们拍摄的时候有被迷倒吗?

萧寒:触动是一定的,我拿起摄像机的唯一理由也是那些人和他们的故事打动了我。从一开始拍摄时,就想到要把钟表组作为片子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它的视觉效果会很震撼。后来在拍摄中也逐渐发现了王津老师身上淡然的气质。但其实不只是王津老师,影片中的每一位修复师身上都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这部片子我是想通过群像的方式来呈现,没有特意把谁当成主角。纪录片的拍摄不像剧情片,有剧本、有预设,我们所有镜头里呈现的内容都是不加任何干涉的师傅们的真实生活。

P:你个人怎样看待这个突然爆红的“匠人精神”?

萧寒:大家觉得这部片子是对“匠人精神”最好的注脚,我想是每个人心中对匠人精神都是有渴求的,而这部片子的出现正好让更多年轻人也开始关注匠心。故宫修复师这一个群体,他们身上有非常棒、值得记录的一些东西,是在当下社会最完整的一个传承,还有师徒制,还有手艺的规矩、章程、方法都有一个完整的传承方式。这和当下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是不同的。还是回到我之前说的那句话,有一群人,他们是这样度过他们的生命的,我觉得这本身就值得被呈现在大家面前。

动人的散漫

P:影片中有一个散漫的场景很深刻,是瓷器修复师纪东歌周一在无人的太和殿广场上骑自行车。你们是怎样拍到这个镜头的?

萧寒:我们当时采取的是跟踪拍摄的方式,每天从早到晚共耗时4个多月,纪东歌骑自行车也是跟踪拍摄当中的一个镜头。对于修复师来讲,骑自行车是他们的日常工作需要,正好赶上周一故宫闭馆,没有游人,就构成了那样一段很美很动人的画面。骑行在空无一人的太和门广场上,对谁都是难得的人生体验,最早享受过的人,是百年前的末代皇帝溥仪,他对于自行车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整天在故宫的后三大殿周围转悠。

P:有人会觉得这与主题没关联,你们认为呢?

萧寒:我们所拍摄的都是修复师们的日常生活,看似与主题无关,但这正是我们想要通过影片呈现的——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看似简单,但其实很难坚持,而在这简单又不断重复的工作中,那些不经意流出的美好,才是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

P:听说现在文物修复组准备搬去环境更好的办公樓,他们心里是什么感觉?

萧寒:新的办公室是在故宫里边西河沿的地方,新盖的两层房子,叫文物医院。他们前段时间也挂牌了,里边是现代的、恒温恒湿,对文物比较好。但是这样小院儿的感觉就没了,所以他们这帮老人都很怀念那些老院子。

无心插柳之作

P:当初拍这部片子,应该没料到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吧?

萧寒:是的,正所谓“无心插柳”吧,意外之喜出现了,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ilibili弹幕网站意外爆红了。视频点击量超过200万,弹幕六万余条,好评如潮,收获粉丝无数。尤其是据悉截至2016年12月,共有2万人报名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的实习工作,其中大多数是90后的年轻人。

P:资料显示,电影版的评分没有剧版的评分这么高,这个你们预料到了吗?

萧寒:电影和电视本身就是两个体系,评分不是同一个标准,也没有可比性。而作为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评分并不低,已经是2016年国产电影豆瓣评分的前十。其实我最喜欢的是一个三个小时的粗剪版,但没有办法把那些都放上去,我做了一个调查,70%的观众是第一次坐在电影院里看纪录片,他们没有这样的观影体验,所以对于镜头当然会有所取舍,希望观众第一次的观影不要太闷、太长和太重。

P:你觉得两种形式主要的差别在于?

萧寒:正是由于放映环境的不同,而使得电影和电视在剪辑的创作思路上本身就不同。相较于电视,你可以一边聊天、一边吃饭一边看,更多是对信息的获取,是一个很有趣的科普。而电影的话,观众进入了一个封闭的空间,不仅视觉,听觉也需要得到满足,电影一定要更抒情也更艺术化。把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观众,这是源于电视和电影本身属性的不同。

以木格物

木器修复师 屈峰

「在修文物的过程中,跟它的交流、对它的体悟,已经把自己融到里面了……文物是为了传播文化,不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物品本身没有什么价值。」

古人栖身,从木开始。一把木椅,一张木床,都是生活常备,因此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木质文物数量庞大,但修复起来又尤为繁琐,经年的潮湿、腐朽、摧折,都在等着木器修复师拯救。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里,有一个关于屈峰的场景特别触动人。他一手仔细拿着刻刀,一笔一划地雕琢佛头,一边娓娓道来:“文物其实和人是一样的,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其实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价值呀,但中国人能看出德行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身。所以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

寥寥几句话语,便道出了故宫文物修复师的价值所在。屈峰是木器组年轻的领班人物,自2006年从中央美院毕业后便进入故宫博物院,按照文物修复的行规进行拜师学艺,现已近11个年头。

修复

案例

木雕佛(菩萨)像

木器组此次修复的,是一尊辽金时期的木雕佛造像,经过多年的岁月刷洗,这尊木雕佛像金漆已经剥落残存。它早年流失海外,曾辗转被各种博物馆珍藏,木胎肌理裸露,缺少了两根手指。

屈峰的工作,就是和团队一起探讨如何把那两根手指补上。修的文物多了,屈峰对于佛像的雕刻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他说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很难刻,这跟人的性情有关。“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纯洁的微笑,那是最难的。”

木器组 小科普

1、修复时要用和文物原本一样的材料,根据它的断痕和形态补遗,接上,随色,基本上要做到和原来的统一。

2、用鳔来粘文物,一般不用化学胶。鱼鳔是传统家具的粘合剂,沿用千年,先把黄鱼肚用温水泡发、加热,然后放到铁锅里捶打,直到打成糊状,过滤晾干以后裁成手指粗细的条状,再加水熬成胶,制造周期长达数月。

3、木制家具表面涂蜡,可以防水延年。

4、有些木头有收缩,形成了裂缝,有时候需要在缝隙里面摘嵌条,把它的形给随上,这样就保留文物原形,只是给它附加了可逆的(可以去掉的)一部分。

复古之彩

书画修复师 杨泽华

「干这个工作,对历史的感觉特别强烈……你会感到历史是静止的,你穿越时空的这种感觉是非常奇妙的。」

都说修复文物,是一场穿越古今的艺术对话,书画修复更是这样。中国古书画所用材料,大多是绢和纸,很容易破损,如果没有修复师的工作,世世代代的我们,都不太可能看到流传千古的名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杨泽华来到故宫,分进装裱组。他的师父叫徐建华,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故宫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到我这儿,算是第三代了。”

古书画分画心、命纸、背纸、装饰几个部分,画心是书画家最初作画的部分,后面根据情况还会再有几层装裱,因此书画性命,全在于揭,如果揭去画心的背纸时操作不当,会断送画的性命。古代字画揭裱,沿用千年的就是水闷法:用温水温润字画,然后手工揭裱,这是困扰古书画修复、重裱的千年难题,要求精力高度集中。老杨曾创造出一种“兼顾干湿”的揭画方法:先用喷雾器在画面与四边的接缝处喷洒蒸馏水或者酒精,再用竹起子一点点将画面及地仗纸慢慢撬起来,揭到另一端接缝时,用小刀截断画面下的地仗层。这是个艰巨的任务,有时候要把一副古画完整揭下,需耗时一年。

修复

案例

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

這是一幅已有250年寿命的古画,发现时没有作者落款,没有画面内容介绍,也没有确切创作时间,连它的名字,在修复时也还没有定下来。后经过故宫专家考证,它画的是乾隆皇帝给他母亲崇庆皇太后过80大寿时,现场祝寿的实景。

此万寿图上段画有大殿内寿者及祝寿人群,中段绘有殿外月台场景,下段绘有正中丹陛上张设亭子及亭内长桌和供奉器具,总计图绘人物180余人,画法中西合璧,宫殿、树木、山石等场景为中国画法,而人物特别是脸像则带有西洋画法。这幅古画原本非常的残破,绢面有缺损、断裂,还有霉迹,经修复后才焕然一新。

书画组 小科普

1、先用水将画贴在墙上,运用纸自身的拉力使画布平整。掸水来保湿,保证画心和镶口的地方先干。

2、古书画修复的步骤很多,最核心的是:洗、揭、补、全。通常是先用毛巾、排笔、热水来洗。

3、纸、绢、刀、浆糊等都是所需要的工具。補洞的绢丝要与画心质地颜色相近,做到修旧如旧,才能恢复书画作品的原貌。

4、制作浆糊是装裱书画的准备工作之一,是一种沿用至今的传统方法。浆糊制作用的是普通标准面粉,各地略有不同。

5、接笔、全色:根据原来的画意,把残缺的地方用颜色补全,使整体画面视觉协调。

咫尺千刻

漆器修复师 闵俊嵘

「修复原则里,一个是修旧如旧……尽量保留原有的历史信息,这是一种尺度的把握。」

毕业于清华美院漆艺专业的闵俊嵘,进入漆器室工作已经十余年,如今是漆器组组长。多年的磨练让他掌握了一手好技艺,但最重要的还是“心定”,漆器修复往往需要把磕碰的边角修补完之后再刻花,而咫尺之间,可能就需要谨小慎微地进行千万次雕刻。他说修复文物的原则,是尽量能不动就不动,不多动的不多动,最小地干预,有效地保护,用传统工艺把视觉效果做完整。

闵俊嵘还专注于与文物沟通。他曾为了修复古琴,专门学习弹古琴,“明代人谈修复,就认为如果你要修一件文物,你的水平一定要达到它的高度,如果不够,肯定不行。所以对我们来说,修文物的过程也是学习。”

和所有的漆器修复人员一样,除了忍受难熬的生漆过敏,小闵还要忍受一些难闻的气味,比如用古法的猪血点石灰。有时候,漆器组为了获得最佳修复材料,经常在半夜和专业的漆农,翻山越岭到房山采漆。天然漆是最重要的,收集也极其缓慢,所谓“百里千刀一斤漆”,割3000颗漆树才能采集一公斤生漆。

修复

案例

乾隆御稿箱

中国是盛产诗歌的国度,乾隆皇帝堪称诗歌数量第一,留下了四万多首诗,而这个御稿箱,就是它们曾经存放之处。当年为了存放诗稿,乾隆特意做了四个御稿箱。御稿箱漆层比较厚,其漆层厚度大概有一百二十层左右,其表面是一层红,中间是一层黄,下面是一层绿,底漆为黄漆。雕刻整体设计以云龙纹为主,布满精细花纹,工艺和制式都是顶级,破损部分的修复难度可想而知。

漆器组 小科普

1、漆器修复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在上漆前,需要补几层灰胎。补灰胎时,从底灰到中灰再到表面,一共三层灰。

2、猪血料是古建筑和漆器工艺中的传统材料,它的强度比用大漆做的灰胎低一些,但是便宜,可以大量使用。

3、漆器修复最难的就是色彩不稳定,想把色彩调到一致是非常难的,而且在干燥之后还会变色。

4、第一遍漆干了之后需要打磨,然后再上第二遍漆。补漆效果要想跟文物一样,漆就要比文物略微深一点,这样几个月或者一年后才会达到一致的颜色。

与时共鸣

宫廷钟表修复师 王津

「一件文物,一生可能只会遇见一次,如果不尽全力修复,对不起文物,也对不起自己。」

王津从小就觉得,在故宫工作是一件非常令人向往的事。1977年,王津初中毕业就接替爷爷进入故宫工作,16岁就进入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钟表组,是国家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至今39年没换过工作,甚至工作室都没搬过家。他因为“温暖谦逊,执著内敛”的大国工匠风范,被网友称作“故宫男神”。现在,王津的儿子也子承父业,成了颐和园的钟表修复师。

宫廷钟表是一种有别于日常时钟的存在,它有着极为精巧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和华丽的外表,是古代皇帝偏爱收藏的珍宝。在故宫的钟表,很多是西方工业革命后作为礼物被传教士带到中国的,西方人把当时最新、最好的钟表送到宫殿里,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制造和工艺水平。而相应之的钟表的修复技艺,是唯一在故宫一直绵延下来没有断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津说,宫廷钟表的表演功能大于走时功能,这是故宫钟表的独特之处,这意味着每座钟的机械结构都不同。由于钟表都是实用器,需要持续不断地加以维护,而且宫廷钟表大多是一个,都是孤品,没有配件可换,所以不好修。

修复

案例

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

这个钟的主人,原是乾隆皇帝。清朝皇帝都酷爱收藏钟表,特别是这般金光璀璨、做工精致的大型种,更是深得帝王青睐。为了更好拍摄纪录片,钟表组特地从库房里把它挑出来。此钟表一百多年没修复过,大部分由王津师傅独立修复,前后耗时将近八个月,修复难度略大。王津说,当他把它的机芯打开后,看到里面的机芯曾经拆过、修过,但没修好,零件扔在机芯里面,也有些缺失和损坏,塔盆上的齿轮一个齿都没有了,废渣还在钟表里,破损情况很严重。

钟表组 小科普

1、钟表修复前,先要“体检”。确认其伤损情况,填写修复单;其次要拍照,修复之前的影像记录非常重要,目的是采集原始依据。

2、修复首要步骤:除尘。拆卸下来的零部件,用调配的药剂进行清洗。完成清洗后,再用蒸馏水把残留的药剂冲洗干净,并以试纸检测PH值,确认达到中性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阴干。

3、新制作出来的零件,要符合原尺寸要求,即便是磨损程度也要一致,否则需要手工重新打磨。

4、自来水不能直接用于文物,需要没有离子的纯水,特别是氯离子,它对金属文物有腐蚀作用。

猜你喜欢

漆器钟表故宫
Semer la graine de la transmission du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雪中故宫
漆器收藏三问
丽娜认钟表
钟表的认识
如何辨别新老漆器
藏起来的钟表
奇怪的钟表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