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自己成为一座孤岛

2017-03-20魏如芸

人人健康 2017年4期
关键词:社交活动大城市空巢

魏如芸

晓丽目前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供职,她自嘲已是名副其实的“空巢青年”了。待遇虽然不错,但每天加班的时间也不少,下班后只想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精力参与社交活动。连她自己都表示,偶尔会觉得“孤独感爆棚”。

最近,“空巢青年”的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相对于“空巢老人”,所謂的“空巢青年”大多指离开家乡和父母、在大城市租房独居的单身年轻人。

有人这样形容“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水果一次只买三四个,买多了怕吃不了;下班回到空荡荡的家,心中泛起的一丝失落;因家里没人,只好将快递寄到单位;没叫外卖的夜晚,突然响起敲门声很惊讶。更有文艺的网友将这种状态总结为“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这些“空巢青年”,年龄大多介于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工作资历不够丰富,并未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当中,他们不是没想过逃离“北上广”,回到老家过优渥闲适的生活,但对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的憧憬和大展拳脚的志向让他们甘心扎根于城市。

“空巢”只能是一种居住状态,不能成为青年的心态,“巢空”不可怕,“心空”就要注意了。

为何成为“空巢青年”?

毋庸置疑,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年人,都不能与这个社会脱节。“空巢青年”现象的出现,事实上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待遇水平都要比乡镇好;其次,与自己的性格有一定关系,如喜静不喜动。工作压力大,无休止的加班,难得有机会休息,就喜欢窝在家里。另外,这些年轻人仍处于生活的过渡期,他们的父母也大多不愿意离开老家去大城市生活。

这些年轻人能忍受生活中的寂寞,是因为他们心中有远大的目标,愿意放弃原本舒适安逸的生活选择奋斗打拼。不为亲情牵绊,去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展,这对青年来说是一种积极人生的写照。

打破封闭自我的模式

“空巢青年”只是一类群体的代称,然而这类群体愈发庞大,不容忽视。长时间的“封闭”对自己有利无弊,减少与社会交流,长此以往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如心理和婚恋问题。况且没事“宅”在家并非就是“休养生息”的最佳方式,手机与网络虽能够让人排解寂寞,但也远没有室外的生活多姿多彩。

警惕“空巢青年”人群的扩大,就需要“心”的关怀跟上。一是外部原因,用人单位和社会对这些青年应多些关心。如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尤其是节日期间,不仅可以让他们走出“宅屋”,更能让这些年轻人互相联络情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二是年轻人自己也应多些“开心”。实际上,“空巢青年”不“空心”,很大程度上依赖自己。对人生的期望值放低些就会发现,人生并没有这么大的压力;放下手机,与网络世界短暂隔离并非不可能,而且会发现现实的生活也很精彩;走出屋子,放下包袱,亲近自然,更会发现,其实工作与生活并非是那样的累……

当然,现在很多人是手机、电脑一族,其实在互联网上也可以找到符合自己价值追求的社交活动。很多“空巢”青年喜欢用网购来排遣孤独感。调查显示,他们更愿意在美食、服饰、数码产品等方面上花钱,追求高品质。

猜你喜欢

社交活动大城市空巢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社交新气象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试探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社交活动中的语用价值
大城市里的小象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傲慢的中国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