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老不知年
2017-03-18王祖远
◎王祖远
知老不知年
◎王祖远
小时候过生日叫“庆祝”,老了过生日叫“做寿”,当然也有称“祝寿”的。不过此时“庆”字大都不再提了。生日一过又老一岁,脸上再添一道皱纹,头上再添几根银发,后背再驼一点,有何可庆贺的?“祝寿”主要是祝福的意思,祝愿老寿星添寿,活得更长,其意义和小时候完全不同了。
现在人们常用“70后”、“80后”、“90后”来形容上世纪不同时期出生的年轻一代,其实很多老人也是这样称呼自己的:过了70岁自称“70后”,活到80开外,戏称“80后”,再登上一个台阶跨入90岁,则笑言“90后”,好像越活越年轻了。如此戏说自己的年龄,倒也幽默。
我母亲就是一位“90后”,今年将满97岁。四年前,我的两个姊姊和我一同看望母亲,我们让母亲坐在轮椅上,推着她老人家到各处去玩。母亲精神十足,有时高兴了轮椅也不坐了,由我们扶着双脚踩地走几步。我们看在眼里,十分欣慰。
有一次在哥哥家吃完饭,母亲建议拍几张比较正式的团圆照。她老人家坐在中间,我们姊妹兄弟四人围在她身边,一连拍了好几张相片。此时母亲的一句话说得我心里很难受。她说:“拍得好一些,留个纪念吧。”这话的意思,做子女的都懂,毕竟她老人家那时已是93岁高龄了。
年龄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此,古人有何见解呢?
在古都西安的文昌门内,有一座“碑林博物馆”,收藏有一副由清代崔志道写的石刻对联:“造物与闲兼与健,山人知老不知年。”意思是说,“山人”生活闲适,身体健康,虽然知道自己已经老了,却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年纪。
这副对联并非崔氏自创,而是撷取自陆游的诗《村居》。陆游的原诗是这样的:“青藜杖出氛埃外,白版扉开水竹边。造物与闲仍与健,乡人知老不知年。”陆游写此诗时年事已高,在自己老家山阴(今浙江绍兴)农村蛰居已有多年。诗的头两句描绘的正是诗人在乡村的生活情景。谈及健康的原因,陆游称是上天(造物)赐予的。而在我看来,那和他晚年过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诗人是否真的忘了自己的年龄不好说,但过着如此闲适快乐的生活,而且身体仍健康,忘了又有何妨?老来之豁达,莫过于此。
“知老不知年”其实就是一种境界。清朝吴国缙说:“林深无熟径,树老不知年。”一棵千年的老树,经历了几代人,到后来有谁能说得准它的年龄呢?树越老其年龄越不可测,人越老则越似得道成仙,完全可以不计自己的年龄,所要做的,就如陆游所言:“只将高枕送余生”。故“知老”足矣,何须“知年”。
摘自《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