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辽宁大学生诚信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2017-03-18史春薇徐楚君郭小明孙文卓
史春薇,徐楚君,郭小明,王 婵,孙文卓,张 雪
(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部,辽宁 抚顺 113001;2.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理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3.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教务处,辽宁 抚顺 113001)
自媒体环境下辽宁大学生诚信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史春薇1,徐楚君1,郭小明2,王 婵3,孙文卓3,张 雪1
(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部,辽宁 抚顺 113001;2.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理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3.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教务处,辽宁 抚顺 113001)
大学生群体是辽宁省自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和影响者,因此他们的诚信直接关系到辽宁省的诚信。笔者研究了自媒体的发展进程,从文献调研到问卷调查,通过对辽宁省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的诚信度现状的分析,确定了影响大学生诚信度的相关因素,建立了大学生诚信模型系统。通过对模型系统大数据的分析,探索了辽宁省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的诚信度现状和诚信度的可能变化规律,给出了提升诚信度的相关调整措施。
普通高校;辽宁省大学生;自媒体;诚信
公民媒体[1],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媒体。当前,大学生常见的自媒体有Qzone、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微信、人人网和各大网站的论坛等。2003年,美国的研究学者谢因.波曼等出版了《自媒体研究报告》,他们认为“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2]。
2006年,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教授将自媒体的应用称为信息的“全民DIY”(Do It Yourself)[3]。200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谭立立认为自媒体已经成为了危机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从媒体的角度建构和解析了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型及危机信息传播路径[4]。2011年,南开大学的王小乐提出,为了有效促进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建立和谐的媒介环境,拍客要加强道德自律与人文关怀素养[5]。
东北大学的苏娜认为自媒体的变化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区别于传统应用艺术形态的新型设计教育领域,并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与理念[6]。2014年,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张靖婧针对自媒体时代的媒介道德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7]。2015年,辽宁大学的褚安安重点探讨了全媒体语境下融合新闻报道方式的传播策略与发展趋势[8]。
一、自媒体对辽宁省大学生诚信的影响
2013年第32次互联网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占网民总数近三分之一,具体为26.8%[9],大学生网络用户数量还在继续增多;截至2015年2月,辽宁省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达到近百万人,再加上研究生,大学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0万。相对于如此众多的用户群体,一些自媒体的注册都还是非实名制,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有虚假、造谣等言论,甚至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一时情绪而发布的负面言论等。
目前,辽宁省内的部分大学生仍存在上课不出勤、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编造实习经历等非诚信行为;各种资源的共享给大学生在学术抄袭上打开了方便之门,窃取他人的学术成功,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甚者在网上发布一些虚假的、伪造的非诚信信息,通过自媒体进行诈骗或者制造恐慌等,这些都反映出一些大学生的诚信度的下降和诚信理念的缺失。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和诚信素质的形成,即不利于辽宁省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信息环境的和谐与安全。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辽宁省每年平均有25万大学生走向社会,这些大学生都是辽宁省未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他们的诚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辽宁省市场经济的诚信水平,因此,如果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道德素质,就可以确保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走向社会后依然可以保持正确坚定的诚信观和较高的诚信度,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辽宁省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健康发展。大学生的诚信度是辽宁省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辽宁省要想能够保持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诚信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的隐匿性给予大学生们随心所欲发挥的空间,信息的可信度越来越低。目前,针对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研究较少,主要是研究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素养的分析[10],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具体的解决方法还未见可行性分析。
二、诚信系统模型的建立及数据的分析应用
为了建立辽宁省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诚信分析模型,本文结合高校的学生管理与考核体系,建立评价指标,指标的确定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具体方式为:针对省内某典型高校进行大学生自媒体环境下诚信问题的现状研究并收集数据。由本文作者及相关学生在个人的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上发布了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为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总计发出调查申请400份,按学科、地区、性别不同抽取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男性学生275人,女性学生125人。本次调查问卷针对3个方面设置了24个指标,即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道德诚信和财产诚信,同时设置了自己可以添加的关注点。回收到的有效问卷为373份,有效率达到94.25%,收集到的数据的可靠性比较高,可以用来进一步汇总、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将回收的问卷进行分类、总结,并将收集到的自媒体使用情况数据和大学生诚信数据引入,得出学生们关心度最高的三个大类(学业诚信、沟通诚信和财产诚信),每个大类下按照学生的参与度,分为若干个考察指标,模型树如图1所示。
笔者组织省内某高校教师、辅导员、宿舍管理员以及相关行政工作人员(与学生沟通比较密切的)对模型设置的模型进行评价,参与调查的人员中有90%的人认为模型的设置是合理的,从而验证了本文建立的模型的准确性。
图1 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诚信系统模型树
根据图1的相关指标,将辽宁某高校某学院2015级在籍大学生的相关诚信数据进行了录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得出辽宁省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的诚信度现状和诚信度的可能变化规律。
(一)自媒体无局限性导致大学生诚信度降低
自媒体带来的一些不健康的、低俗的垃圾信息对大学生本身的诚信认知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容易接受进而主动效仿那些不科学、不健康、比较偏激、非主流甚至是负能量的内容,因此自媒体的无局限性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诚信认知的模糊。
模型中有 13%的大学生承认通过自媒体涉猎过不健康的、低俗的垃圾信息,但是目的大多是出于好奇,或者是由于电脑中毒及错误点击;而经常浏览这种不健康信息的学生是极个别的,在大数据统计中显示为零。通过分析模型得到的数据说明,自媒体传播的无局限性会导致大学生诚信认知的模糊,但是程度及相关性不高。
(二)自媒体非公开性导致大学生诚信情感的缺失
自媒体具有非实名制的隐蔽方式,很多大学生利用自媒体的非公开性,来发泄自己内心情感、释放空间、舒缓紧张感。正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情感上经常会存在一些挫折、迷惘、消极和负面的情绪,在利用自媒体发泄自己情绪的同时,某些消极的、负面的、不成熟的影响就可能会危及到大学生对正常事物的正确认知和判断。在自媒体信息立体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在实际生活空间中的人际关系也随着淡化。
模型中有 20%左右的大学生有过诚信情感丧失的经历,排名靠前的原因是考试不及格、失恋、家庭原因导致的经济状况不佳等。而这样情况,都是大学生在成长阶段遇到的正常问题,通过自媒体发泄个人负面情绪,虽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大部分发泄都是合理途径,同时如果监管得力,学校的心理辅导及时配套,那么学生不会做出更多非理性的判断。因此,学校在自媒体监管和自媒体心理辅导方面应该建立相关的应急措施和干预手段。
(三)自媒体规范局限性导致大学生非诚信行为的产生
数字庞大的自媒体用户群体导致网络安全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甚至一些自媒体应用平台账号进行公开倒卖,将信息交流平台变成新型营销手段。模型中仅有 3%左右的大学生有过倒卖账号等通过自媒非诚信谋利的行为,且金额都比较少,但是有23%的学生有想通过自媒非诚信谋利的想法,这种趋势是不好的,需要学校相关部门进行疏导。而自媒体的技术部门应该尽快将网络安全漏洞补好,以堵塞非诚信行为获利的渠道。
三、自媒体环境下提升诚信度的调整方向
根据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诚信分析模型的大数据结果,得出辽宁省高校在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调整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技术方面。应该通过增加网关限制、反资料任意更改、修补网络漏洞等技术方法,提升自媒体的使用安全性和规范性;规范用户的使用行为,凡是有不规范行为的用户就给予警告或者关闭自媒体账号的处罚;另外,账户注册尽早统一使用实名注册。
二是学校教育方面。应该在思想教育课程中强化诚信教育,从而大力宣传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使大学生从入学就加深对诚信的重视,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诚信学分,以鼓励学生提升诚信度的行为。另外,还要加强在自媒体环境下的反非诚信受骗行为方面的教育,既要让学生自己诚信,又要让学生知道如何不被不法分子坑骗。
三是心理疏导方面。在建立的模型中,有预警设置,当某学生的诚信度低于一定分值的时候,系统会自动提示,而这名学生就需要心理疏导老师的帮助。老师不一定要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完全可以通过自媒体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近况和思想情况,便于针对不同个体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以便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诚信度。
近年来,关于自媒体对大学生诚信和道德修养带来的冲击和危害性没有系统和全面的总结与概括。直面自媒体引发的一些大学生诚信问题现象,对其产生的消极作用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建立了大学生诚信模型,以模型中的大数据为依据,提出了辽宁省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的诚信度现状和诚信度的可能变化规律。建议未来从网络技术、学校教育和心理疏导等方面进一步调整,以更好地利用自媒体的发展促进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提高。
[1] 张彬.对“自媒体”的概念界定及思考[J].今传媒,2008(8):76-77.
[2] 焦树民.自媒体视域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7):124-126.
[3] 喻国明.直面数字化:媒介市场新趋势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6(6):4-9.
[4] 谭立立.自媒体环境中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J].新闻界,2009(1):14-16.
[5] 王小乐.论自媒体时代“拍客”的道德自律与人文关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153-154.
[6] 苏娜.自媒体环境下视觉设计人才培养与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96-198.
[7] 张靖婧.自媒体时代媒介道德缺失现象研究[J].新闻传播,2014(13):73-74.
[8] 褚安安.全媒体语境下融合新闻报道方式的传播策略与发展趋势[J].中国报业,2015(6):31-32.
[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 计 报 告 [EB/OL].( 2014-03-18) [2016-05-20] 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rdxx/201307/W 20130717431425500791.pdf.
[10] 刘津.博客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7-128.
(责任编校:付春玲)
G641; G206
:A
:1674-327X (2017)01-0106-03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1.032
2016-05-20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6lslktziwx-18);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JG16DB259);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20165230080023)。
史春薇(1981-),女,辽宁抚顺人,讲师,博士。
时间:2016-12-16 16:22:22;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415.C.20161216.162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