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重庆的开拓者们
2017-03-18
重庆解放后,在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重庆人民迅速完成了对旧政权的接管和旧有社会秩序的整顿,普遍建立了新生的各级人民政權。在新生的人民政府领导下,采取一系列及时、果断、正确、有力的措施,完成了重庆的治乱任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重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及重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权保障。
中共中央决定建立西南局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从各地不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情况出发,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进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则沿用革命战争年代的大区制度,各个大区都设有中共中央的代表机关——中央局。
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西南进军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即开始考虑西南地区解放后的组织机构与干部人员的配备问题。1949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西南局;10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由邓小平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刘伯承任第二书记,贺龙任第三书记;同时决定由刘伯承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贺龙任西南军区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分别统筹进军西南和管理建设西南的党政军各项工作。11月23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在湖南常德正式成立。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共中央西南局组成人员的通知,任命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宋任穷、张际春、李井泉、陈赓、王维舟、李达等21人为委员,邓小平、刘伯承等6人为常务委员。
1949年12月8日,刘伯承、邓小平率二野领导机关及相关人员进驻重庆,也表明了中共中央西南局也正式进驻重庆并开始办公。根据工作的需要,中共中央西南局内部先后设立的机构主要有: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财经委员会(后改为财经工作部)、纪律检查委员会、职工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后改为农村工作部)、外事委员会、保密委员会、党校、西南日报委员会、西南工作杂志委员会、文教工作组、人民武装委员会、国际指导委员会、民族工作委员会、直属机关委员会等。之后,随着刘伯承、邓小平等人调离重庆,1952年9月,中共中央又决定宋任穷、张际春、李井泉3人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第二、第三副书记。
西南局是中共中央在西南地区的代表机构,对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和重庆4省1市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实行全面的领导。而这一时期,正是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历史变革的重要时期。中共中央西南局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同时,又结合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符合西南地区实际的方针政策。全面领导西南各地的各项重大运动,对西南全境的解放、社会经济秩序的恢复和发展、各民族间的团结与进步,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195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指出,为适应国家的计划经济建设,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解决中央一级干部不足的困难,并适当加强各省市党的领导,撤销各大区一级的行政机构,是完全必要的。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了撤销大区一级党政机构的重大决定。
遵照党中央的决定,中共中央西南局于同年12月宣布撤销。
西南军政(行政)委员会领导与监督地方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党中央于全国各地实行大区一级的行政区划制度。依据各地解放的先后,相继建立了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大行政区;并于各大行政区内设立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机关,实施对各大区的行政领导。
西南军政委员会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的过程中开始筹建的。重庆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正式成立西南军政委员会。于重庆解放后的第三天(12月2日)任命刘伯承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并责成其根据《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的基本精神,结合西南实际,开始筹建西南军政委员会及其内设组织机构,行使地方政权机关的职能。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又批准任命贺龙、邓小平、熊克武、龙云、刘文辉、王维舟6人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于江震、王近山、宋任穷、李井泉、周士弟、胡耀邦、张际春、陈锡联等87人为委员,同时任命了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属各部、会、局、署、院负责人名单。7月27日,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在重庆举行,这标志着西南军政委员会正式成立。
西南军政委员会内设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内部机构除秘书长、副秘书长外,主要有:办公厅、政治法律委员会、民政部、公安部、司法部、民族事务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财政部、工业部、交通部、农村部、水利部、合作事业局、贸易部、劳动部、粮食部、铁路工程局、中国人民银行西南分行、文化教育委员会、文教部、卫生部、新闻出版局、人事局、土地改革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最高人民检查署西南分署等。
1950年10月,党中央决定调刘伯承赴北京主持筹建陆军大学。他虽然离开了重庆,仍兼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职务。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实际工作,则由副主席邓小平、贺龙负责。
1952年7月,中共中央又决定调邓小平赴北京任政务院副总理,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工作改由贺龙副主席负责。同年8月,中央又批准任命宋任穷、卢汉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以协助贺龙的工作。
1952年底,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初步完成和各种社会改造运动的基本结束,全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即将开始。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并迎接新任务的到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11月15日举行会议并讨论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改变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机构与任务的决定》,决定“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并要求“这一改组工作至迟应在1952年年底完成”。
遵照党中央的指示,西南军政委员会立即开始着手进行机构改组的各项工作。
1953年1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刘伯承为西南行政委员会主席,贺龙、鄧小平、熊克武、龙云、刘文辉、王维舟、宋任穷、卢汉、邓锡侯9人为副主席,于江震、李大章、李井泉、李达、张际春等68人为委员。2月28日,西南行政委员会在重庆召开首次会议,贺龙主持会议并表示:“今天我宣布西南行政委员会正式成立,西南军政委员会即行结束。”他指出:“西南行政委员会的任务就是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我区‘进行领导与监督地方政府执行各项工作。”
西南行政委员会管辖的区域与西南军政委员会管辖的区域一样,仍为四川、云南、贵州、西康、重庆4省1市,驻地仍在重庆。内设机构除秘书长、副秘书长外,主要有:办公厅、人事局、政治法律委员会、参事室、公安局、人民监察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水利局、农林局、地方工业局、建筑工程局、劳动局、文化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局、教育局、文化局、卫生局、新闻出版局、扫盲工作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统计局、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最高人民检查署西南分署等。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我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决定指出:“国家计划经济的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为了中央直接领导省市以便于更能切实地了解下面的情况,减少组织层次,增加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为了节约干部加强中央和供给厂矿企业的需要,并适当地加强省、市的领导,撤销大区一级的行政机构,是完全必要的和适时的。”同时规定,各大区行政机构撤销的时间与先后,大区各部门撤销的次序和步骤,以及合并省市的合并时间等,均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加以安排和规定。
遵照中央的指示和安排,西南行政委员会及其所属各部门纷纷着手各自的撤销工作。8月23日至24日,西南行政委员会在重庆举行扩大会议,研究贯彻西南一级行政组织的撤销事宜。会议通过了关于拥护中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10月26日,西南行政委员会在重庆召开最后一次委员会议。11月1日,西南行政委员会正式宣布撤销。
西南军政(行政)委员会自1949年12月成立到1954年11月宣布撤销。在5年时间里,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法令;领导西南地区完成了城市接管、征粮剿匪、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一系列运动;迅速建立起革命的新秩序,进行各种社会改革,恢复城乡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为西南地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为有计划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共重庆市委号召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
早在1949年7月,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前线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南京任命了解放后的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
12月3日,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共重庆市委部分主要领导干部19人进驻重庆。即日发布第一号布告,宣布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开始接管工作。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以张际春、陈锡联、张霖之、谢富治、曹荻秋、段君毅、阎红彦、王近山、王蕴瑞、任白戈、罗士高、刘明辉12人为委员,张际春为主任委员,陈锡联、张霖之为副主任委员。
12月8日,刘伯承、邓小平等二野主要党政军领导人进入重庆市区,随即宣告中共重庆市委成立。中共重庆市委直隶于中共中央西南局领导,由陈锡联、张霖之、曹荻秋、王近山、段君毅5人组成市委常务委员会,陈锡联、张霖之、曹荻秋分别担任第一、第二、第三书记。
1950年3月,王近山、段君毅因另有他任,不再担任市委常委,增补市委组织部部长李唐彬、宣传部部长任白戈为市委常委。市委委员除书记、常委外,还有罗士高、刘明辉、李震、康乃尔、张文澄、万里等。
9月,陈锡联奉中央令调北京工作。12月,中央任命张霖之、曹荻秋、王维纲分别继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第二、第三书记。
1952年8月、9月,张霖之、王维纲又先后调离重庆,中共中央于同年9月任命曹荻秋、彭涛分别担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第二书记,同时增补重庆市副市长罗士高、市公安局局长刘明辉为市委常委,直到1954年6月。
中共重庆市委的内设工作机构除秘书长和办公厅外,主要有:组织部、宣传部、政策研究室、统战部、企业部、工业部、财贸部、建筑交通部、农村工作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保密委员会、工人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直属委员会(内又分第一直属委员会、第二直属委员会、市委直属机关委员会、市府直属机关委员会)、初级党校和重庆日报社。
这一时期,中共重庆市委先后召开了8次党代表会议。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中心工作,提出不同的应变方针、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在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西南局颁布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同时,也领导重庆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运动。并积极发展健全各级党组织,吸收优秀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入党,使党员人数日益增加,组织更为完善,结构更趋合理,素质不断提高。
到1953年5月中共重庆市第8次党代会时,重庆的党员人数已从解放初期(1950年3月第一次党代会时)的114个支部、2189名党员,发展到863个支部、17709名党员。特别是中共重庆市第一次党代会所确定的把重庆建设成一个“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的方针,更成了重庆人民为之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民主选举产生的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是紧随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中共重庆市委之后成立的重庆市市级政权领导机构。
由于解放初期的重庆市是西南大区所在地,是大区直辖市。加之解放初期,各级地方政权及各界群团组织尚在筹建之中,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领导机构的条件尚未成熟。因此,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11日电令成立重庆市人民政府,任命陈锡联为重庆市市长、曹荻秋为副市长。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又任命胡子昂为重庆市副市长,同时任命任白戈、艾芜、李唐彬、李紫翔、汪云松、张文澄、张霖之、刘明辉、罗士高等21人为市政府委员,罗士高为秘书长。
此届政府任期至1951年,其主要工作是在上级组织的领导下,继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之后,在不断完善自身内部组织机构的同时,陆续行使政府的组织管理职能。内设机构主要有:公安局、民政局、建设局、税务局、劳动局、文教局、工商局、企业局、地政局、卫生局、市人民法院、财经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文化工作委员会等。
1951年1月20日至24日,经市人民政府第五次全体会议决议并报西南军政委员会批准,“重庆市第二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听取审查市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决定市的施政方针和政策;审查并通过市人民政府的预决算;建议并决议有关市政兴革事项;选举市人民政府的市长、副市长和委员,组织市人民政府委员会。
会议选举产生了重庆市第一届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市長和副市长。曹荻秋当选为新一届的重庆市市长,罗士高、胡子昂为副市长,王维刚、任白戈、李仲平、张霖之等33人为委员。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4月26日,新当选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在市人民大礼堂举行就职典礼。
新一届重庆市市长、副市长的产生,标志着重庆市的人民政权建设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因为解放初期的市长、副市长人选,是单纯地自上而下的任命;而此届政府人选,既通过了民主选举产生,又经过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批准任命。其形式完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内容与实质,更表明了我们的人民民主政权是完全建立在广大人民意愿的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重庆市第二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被誉为“重庆人民建设新重庆努力前进的里程碑”。
新一届的重庆市政府任期到195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