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数学
2017-03-18唐光日
唐光日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架设一座“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懂得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快乐,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情理。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数学能力,明确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道理。
关键词:数学化 生活化 真实性 创造性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日常生活就是数学的海洋,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想方设法把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数学演绎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们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气息。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使之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一种求知的内动力。
例如:引出《循环小数》时,我用一个经典的故事开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抓住了“循环小数”这一概念中的最核心词语“重复”“依次不断地重复”,引导学生体会“不断重复”的意义以及“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内涵。这样的问题情境已成为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一座桥梁。这样的数学情境精彩纷呈、特色鲜明、生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建立循环小数的概念。
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圆,利用手中的工具,测量出它的周长。学生通过测量后,我问:“哪个同学测量出圆的周长了?”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回答自己测量出来的结果,我问身边的一个学生说:“你是怎样测量的呢?能把测量方法告诉老师吗?”这个学生说:“我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来的。”我给予肯定和表扬后又故作苦苦思索的样子说:“校园里有一个圆形的大花坛,假如要我们去测量它的周长,我们能把它搬动起来滚动吗?”这一问并没有难住这些学生,有一位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会!我用一根绳子先把花坛绕一圈,然后,再把绳子拉直,量出它的长度,这根绳子的长度不就是这个花坛的周长吗?”学生精彩的回答全班爆予热烈的掌声,就在学生满以为这两种方法就可以测量出所有的圆的周长的时候,我突然拿出我事先准备好的,用一根绳子栓住一个黄色的乒乓球用力甩动,在空中绕成一个圆,问:“这个圆你们还能用滚动和绳绕的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吗?”学生面面相视,这一举动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进了一颗石头,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这一连串的问题仅仅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就把数学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兴趣、情绪和态度都充分调动起来,激起了最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都在想:用滚动和绳绕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不是好办法。究竟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为了寻求原因,思维活跃起来,这个问题也就成了学生思考的目标。学生带着这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源源不断的兴趣,渴望着下一步的研究和学习。
创设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就像注入一服兴奋剂,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构成了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一座桥梁。分散教学难点,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了轻松的学习气氛,体现了“数学生活化”,赋枯燥的数学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课堂教学充满气息和活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再现生活画面,让数学课堂教学呈现生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的这一名句告诉我们: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学生数学知识的建立,同样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是水之源头,木之根本。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融为一体,积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挖掘数学内容中贴近实际生活的画面,使之为课堂教学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比如教学“体积的概念”一节,为了突破理解“体积的意义”,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讲述早已耳熟能详的《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有的说乌鸦聪明;有的说放进石子水面升高了。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中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学生有的说石子有重量;有的说石子占了瓶子里的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說因为一颗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得到了共识,逐渐理解了体积的意义。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意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如: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了基本了解时,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做表演,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在活动时,两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站着,喊“预备走”,一齐面对面走来(同时相向),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相遇)……为了加深印象我再次引导: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这个节目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掌心对掌心,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两手掌合在一起。经过活动,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情形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寻找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借助生活经验,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活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由一名“演员”变成一名“导演”,精心地去策划和安排每一堂課及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则应由“台下的观众” 变成“领衔主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做出审时度势的调整,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平台,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老师要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巧设疑点,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增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数学很有用”,它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景,采撷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例如:当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学生们大胆地估测:10米、15米……大多数学生则摇头。有学生提出用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有的学生建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最后在学生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时同地,旗杆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正比例”的知识,算出了旗杆的高度。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又如:学习完《圆的周长》时,教师就应组织学生走出课堂,选择一棵大树或者一个圆形花坛,测量它的周长,计算它的直径或半径。学习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把他们带到室外测量和计算球场、圆形花坛等的面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得到知识,让生活实际中有关的情境再现,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情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是 “自己的数学”,产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兴趣。
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让数学回归“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