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阅读规律,有序展开教学
2017-03-18杨百城
杨百城
阅读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活动,一般要经历“读题—浏览—细读—回读—联想”的过程。阅读教学理应根据阅读过程安排与之相应的“揭题—初读—精读—总结—拓展”五个教学环节,并在每个环节中遵循阅读活动的一些规律展开教学。
一、遵循动机支配规律,揭题与课文主旨相符合
人的行动是由动机支配的。阅读也是由阅读的动机来支配。这是动机支配规律。在小学生的阅读动机中,需要和兴趣是最主要的因素。由于小学教材大多是围绕某个专题把几篇文章编在一起的文选型教材,虽然多数课文充满情趣,但也不是每篇都能让学生喜欢。即使有的课文学生不喜欢,也必须要求他们学好。所以,小学生的阅读动机中,满足学习需要往往比兴趣更加重要。揭题是阅读教学的首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读懂课题,披题入文。因此,揭题时不但要遵循动机支配规律,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而且要与课文主旨相符合,根据编者的意图,让学生知道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懂得不但要因兴趣而阅读,更应为学习需要而阅读。在操作时,揭题要与创设情境和导入新课结合起来做通盘考虑,充分估计学生的预习情况,从学生的基础和角度出发,用课题和课文本身的因素,至少与课文相关因素,尽快将学生引入课文阅读之中。方法要简便,过程要简捷。
二、遵循习惯养成规律,初读与课文内容相结合
习惯是积久养成的。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需要學生通过积久的预习活动来养成。这是预习习惯养成的规律。教学新课前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预习一般要求至少读课文三遍:第一遍自由试读,边读边找出生字和回生的字,然后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识字。第二遍要求把课文读对、读顺。第三遍要求知道课文大概内容。以期通过长期的训练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初读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这与预习要求几乎重合。因此,初读教学不但要遵循习惯养成规律,借助交流手段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而且要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自学生字,读通课文,初步把握内容。在操作中,可以采取“两读两交流”的形式来组织。第一遍读:按段落指名朗读,看学生预习中识字读文的情况。第一次交流:让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办法,并引导根据汉字特点和借助教材的词句来识记生字。第二遍读:最好还是指名个别读,看是否读准读对,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第二次交流: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内容,引导把握课文大意和线索。
三、遵循语言感悟规律,精读与课文思想相融合
阅读是凭借对文字符号的认知和理解去感悟作者的所见所感,触发联想与想象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阅读课文是从字词句入手,经过判断与推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活动,达到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在循环往复的阅读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不断理解、感悟。这就是语言感悟的规律。理解和感悟是阅读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理解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理解的升华。深读环节是探究课文的重点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表达思想的正确感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因此,指导深读不但要遵循语言感悟规律,让学生通过默读不断还原课文的字词句段所表达的事实,理解课文语言;而且要与课文思想相融合,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置身文中去体验作者的所思所想,感悟作者的表达意图。在操作过程中,一般可以根据课文长短一次或分几次进行。每次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先安排必要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再围绕所提的问题组织学生,让不同见解的学生充分发言后,逐步引导到正确和合理的意见上来。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倡个性化、创造性地阅读,但不是抛开课文原意胡乱发挥,合理化、正确性的理解和感悟是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的基础。在学生有了正确的感悟后,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或诵读表现出来。这样让学生经过一次或几次的自读、交流和感悟,在课文里走个来回,达到深入理解语言和正确感悟文意的效果。
四、遵循技能形成规律,总结与课文特点相适合
技能是在无数实践中形成的。小学生的认知、理解、感悟、评价、鉴赏、探究等能力,以及朗读、默读、浏览等技巧都要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并提升。这是阅读技能形成的规律。总结环节是对课文精读后进行的归纳和升华,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评价与鉴赏能力,并从中习得方法。这是建立在对课文内容全面、准确、深入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乃至语言风格进行评价和鉴赏。因此,这个环节不但要遵循阅读技能形成的规律,让学生学会怎么去评价和鉴赏;而且要根据课文特点选取适合的训练方式,使学生的阅读技能有所提升。在操作上要分三步走。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总结,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形成正确的评价和情感。其次,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梳理,懂得作者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式,悟到一些表达方法。再次,要让学生通过对精彩片段或优美语言的品读,领悟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鉴赏并积累一些语言材料。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步骤都要让学生通过新旧体验的联系和同其他课文的比较,不断提升阅读技能的层次。
五、遵循能力迁移规律,拓展与单元重点相吻合
阅读迁移能力是指学生经过大量阅读后,将储存起来的知识在新的阅读过程中加以灵活使用,以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这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是阅读能力迁移的基本规律。拓展环节是引导学生由本课的学习,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内容,向相关领域拓展,目的就是让学生实现能力的迁移。因此,教学中不但要遵循能力迁移规律,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而且要与单元重点相吻合,寻找最佳拓展空间。一般说,每篇课文都会留有一些让人思考想象的空间,可迁移点也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必然力不从心,也没有必要。在操作时,要准确领会单元训练重点的要求,从课文中抓住最切合的一个联系点来拓展延伸。或联系原著,延续阅读;或联系类似作品,对比阅读;或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扩展阅读;或联系生活中的人事物景,进行习作训练。这样才可能按教材的统筹安排,逐步将单元训练重点落到实处。
阅读是一种认知、理解、感悟、吸收、评价、鉴赏和探究的思维过程。阅读过程的思维活动虽然复杂,但都有规律可循。作为担负着让学生“学会阅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在各个环节中遵循阅读活动的基本规律,用好教材各方面的要素和功能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才能使学生学会阅读、愿意阅读。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